刘 静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幼儿园 056038)
进行食育文化的教学可以以小见大,探究饮食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幼儿以及家长的健康意识,促进食育文化的普及繁荣。
教育对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今的教育大致可以被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近些年来食育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重视,食育涉及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和国民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所谓的“食育”指的是对健康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使幼儿进行一些与食物、饮食等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具备一些营养健康、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对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传统进行良好的传承。食育教育发源于日本,日本政府每年为食育运动制定恰当合理的目标值,经过长期的教育逐渐提升了日本国民对食育的关心度和对早餐的重视程度,有相关报道指出百分之九十的日本国民对食育文化进行关注,不吃早餐的日本幼儿仅仅低于百分之一,并且逐渐向零靠近,与之相比我国的食育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幼儿进行食育教育主要就是通过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日常饮食的来源、制作方式、营养价值、饮食方式等,在潜移默化的食育教育中让幼儿可以了解膳食平衡的重要性等,逐渐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结构和进食习惯。同时食育教育同样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可以在自己的兴趣之下结合具体的食材、事物展开联想,为其冠以艺术价值。同样幼儿也可以参与到日常的食物制作当中,让幼儿可以充分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粮食,帮助幼儿养成正面积极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开展食育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食物,提高幼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幼儿的长期发展。
如今幼儿的饮食结构和饮食状况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这对幼儿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同时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食育教学非常必要。随着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国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率明显上升,国民健康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另外,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和贸易化迅速发展,幼儿已经成为商家营销的“战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食育教育,渗透相关的食育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健康饮食意识,促进幼儿改善自身的饮食结构,不偏食,保持营养均衡。各类慢性病和肥胖越来越低龄化,一部分幼儿经常吃汉堡、油炸薯片等高热量的食物,家长过于溺爱幼儿,不考虑健康搭配,幼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的饮食特征导致许多幼儿肥胖,“体壮多病”小小年纪便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慢性疾病,存在非常大的健康隐患。在幼儿园阶段渗透食育文化,对幼儿进行食育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提升幼儿健康饮食意识,增强自身的自制力抵制对身体健康不利的高热量食物,促进饮食平衡。
食育不仅仅是要向幼儿普及健康营养知识,还应该通过日常吃的实践使幼儿形成一定的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幼儿每日摄入的营养有一部分来自幼儿园,幼儿园的合理搭配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幼儿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每日的食品搭配,通过各类菜品为幼儿提供每日需要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做好吃前计算,吃后统计等工作,做好饮食平衡[1]。在进行营养搭配时,幼儿园还应该根据每个季节生产的果蔬瓜果等做好菜品的推陈出新,经常变换菜品搭配,提升幼儿饮食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味蕾需求。教师可以每日进行拍照,将照片贴在幼儿园的橱窗当中,并且配上每种食物包含的满足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让幼儿和幼儿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园每天提供了哪些饭菜,营养搭配是否全面。
在幼儿园涉及食育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多多动手制作食物,感受到做饭的魅力,掌握相应的厨艺技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长辈、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做饭的艰辛与不易,在自己日常饮食中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可以一起在幼儿园制作饺子、包粽子、做月饼、做腊八粥等,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厨具、围裙等等,幼儿仿佛是一位高级的烹饪师,进行各类事物的制作。在包饺子、包粽子、做月饼的过程中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逐渐得到增强,促进幼儿实际动手能力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幼儿感觉自己吃进的饭菜香喷喷的,营造愉悦的进餐环境和进食氛围。
例如,临近端午节,幼儿园可以开展活动邀请幼儿家长进入学校与幼儿一起制作粽子。幼儿园为家长和幼儿提供粽叶、糯米、红枣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家长和幼儿通过摸索逐渐掌握包粽子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包粽子的方式和形状。然后包完之后可以在幼儿园或者拿回家进行蒸煮,这样幼儿可以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吃自己包的粽子过程中感觉到粽子甜滋滋的,格外好吃。进行实践动手操作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做饭的魅力,可以培养幼儿做饭的兴趣,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食育教育时一定要善于抓住一切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的食育教学活动进行食育教学。食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当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幼儿应该了解的知识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类食材对幼儿进行食育教学,可以通过猜字谜的游戏让幼儿猜测今天在幼儿园会吃什么食物,了解每种食物当中蕴含的营养物质,提升幼儿的进餐兴趣,认识各类食物的特点。这样幼儿会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了解哪些食物有利于自身的营养健康,勇于尝试各类对身体有利的味道和食物。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进餐礼仪的教育,掌握合理恰当的进餐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就餐礼仪,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和进步,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对幼儿的用餐礼仪进行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法、体验法、示范法等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2]。养成良好的就餐礼仪也是食育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幼儿可以很好地养成餐前礼仪、如何使用餐具、进餐礼仪、餐后礼仪等,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在对幼儿进行食育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渗透感恩教育,幼儿每日吃的食材都来自大自然,经过专人的烹饪送上餐桌,食物来之不易应该值得珍惜。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在餐前通过自身的示范让幼儿掌握如何运用筷子、勺子等餐具,强调在进食过程中不讲话、不喧闹、细嚼慢咽等,进行餐桌礼仪教育。同时在饭前可以教授幼儿学《悯农》这首古诗,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逐渐加深自己珍惜粮食的意识,了解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艰辛与不易,在吃饭的过程中不挑食,不浪费食物,吃多少要多少。
如今的幼儿很少有机会走进菜地了解各类瓜果蔬菜的成熟季节和外形特征,导致幼儿缺乏基本的常识。在幼儿园渗透食育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调动幼儿的感官认识各类食材,这样幼儿才可以具备一些最基础的关于食物的常识。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园内开辟一小块地方种植各类果蔬,让幼儿可以随时进行观察、除草、施肥等了解日常吃的食物什么季节收获,了解这些食材的生长过程和生活环境,体验到种植、采摘、收获的乐趣,然后在饮食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各类食材的特点,增强幼儿的相关知识储备,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3]。例如,在秋季幼儿园可以播撒一些萝卜的种子,然后定期组织幼儿观察萝卜苗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为这些萝卜拔草等,在收获的季节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获这些萝卜,让幼儿体验到收获和采摘的乐趣,幼儿园工作人员将幼儿采摘的这些食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很好地提升幼儿的饮食兴趣,感受到愉悦和高兴。
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相关的食育文化非常必要,可以引导幼儿了解许多关于饮食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幼儿的个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