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娟
(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义乌 322000)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热点问题。在人们普遍的思想中语文是一科纯文字性,只需要用到感性的学科,然而在语文学习中,理性思维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越来越注重学生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在近期发布的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中提到了“核心素养”一词,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的学习,学生要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如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工作者们头疼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上会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发生,这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为了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们处理信息的能力、理性分析的能力、思维辩证的能力。由此可得,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别的学科学习以及综合发展潜力都发挥了作用。新课标(2017)提出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重要指标之一,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考问题可以更加深刻、敏捷、创新、独立、批判、有逻辑。国外有关研究开始得较早,已经有研究结果表明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发挥了作用。[3]逻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用到的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优势所在,所以培养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如果高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还只是很浅显的层面的话,就无法体会到文章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更深层次地体会和理解,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在文章语境中学会思考,同时从感性和理性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文章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新课标设置的“思辨性阅读于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表达上,而是要更加深入辩证地去理解文章。教师也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要看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学会两面性地看待问题,找出事物相反的一面。这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所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的处理和与他人进行高效的交流,从而得到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辩证能力。[4]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真正要传达的思想,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互动”,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批判性地对文章进一步解读,提出新的看法。
课本上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文思想,也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式。阅读课本上的文章可以对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人文情怀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的学习。语文作为一个人文和工具相统一的学科,对学生以后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帮助。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思考。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理性思考,多利用批判性思维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一个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思维辩证能力的方法。辩论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想法,了解他人思维方式,与他人互相学习进步的环境。在辩论赛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自己强大的逻辑分析赢得胜利,但是辩论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而是为了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陷和逻辑上的不足,增强其思维辩证能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5]但是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辩题,就无法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合适的辩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个合适的辩题要让学生能够深度思考如何用有力的依据去说服对方。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个以“柳妈人品到底如何”为辩题的辩论赛让学生参加,又或者可以以“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为题,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也不会再那么片面,同时也会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
再例如,在进行《鸿门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项羽更能被称为英雄还是刘邦”,让学生课下多查阅有关的资料,对人物和有关历史背景进行多一些的了解,然后在课上的辩论赛上各抒己见,表达观点,增强能力。
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场内气氛,控制辩论进行的方向,让主题始终围绕辩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比如批判性思维、创新式思维等,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表达和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指正,使学生能在辩论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流畅地表达。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习惯性地去反驳别人,不能成为一个“杠精”,要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理性思考,选择性听取。[6]
思维的养成一直都是一个潜移默化、隐形的过程。虽然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直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这些直接的方式,我们不能只通过让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或是写一些批判角度出发的议论文作文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去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把培养批判性思维当做日常教学的一条“暗线”,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时,作者有关于其母亲的写作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内疚的情绪,教师要让学生以这种情绪为角度出发去进行阅读。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往往理解会较为浅显,虽然可以读懂作者写的其独自跑去地坛给母亲造成困扰,但是为何要“独自跑去地坛”以及给母亲造成了什么样的“难题”,都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思维能力还不高且生活经验不足的高中生们很难去理解作者到底身处如何的一个境遇,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会给母亲带来多大的麻烦等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更为深入,更加批判性地去思考问题。
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再次阅读文章时有更深刻地感受,不仅仅理解的文章表面上表达的意思,而能深入进去,理解作者的境遇和心态,透过文字读懂作者,对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情绪可以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学生学会“读人”的过程,即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过程,学生可以不再对文章只是粗浅表面的阅读,而是学习到文章中真正宝贵的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大胆发言,从而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和独特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的末尾部分预留出答疑时间,和学生进行问题的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有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更加优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提问,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苏艾是不是一直都知道贝尔曼的计划。教师可以先对其进行赞赏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然后可以对问题进行耐心地解答,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并逐层深入,也可以与提问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在与学生讨论中构建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会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可能会有学生提问,文章为什么要起名叫《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不是只因为最后只剩一片常春藤叶。贝尔曼已经当了四十年的作家,用最后的生命在墙上留下了一片永恒的常春藤叶,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出了艺术家的人性光辉。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也是最永恒的常春藤叶。教师在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使学生从质疑一步步到求证,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对教材文章的表面意思解读,则无法有好的教学效果。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课堂会极大地帮助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仅仅要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进行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辩论赛,或者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或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多质疑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要提醒学生批判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和独特的解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只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来进行国家建设,培养出有自主思考能力、扎实知识储备、勇于创新发现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