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千千 佟 枫 杨 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比较低,则影响的范围有限。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比较高,则影响范围会呈几何倍数上升。
学生在人民群众中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在8~25岁之间。8~18岁之间的学生分布在小学到高中,该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即使外界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影响也不大,因此该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都比较良好。而18~25岁之间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大学,其中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与小学到高中完全不同,该阶段的学生需要考虑工作的事情,如果想要继续深造学业则应该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学习,而想要大学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则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此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升学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出现问题。因此本文需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18~25岁之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从中发现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差的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途径,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
本文抽取某大学内本科年级段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该校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表现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本次调查共选取学生数量650人,男生数量300人、女生数量350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数量分别为160、170、160、16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4.62%、26.15%、24.62%、24.62%。这些学生分别来自该校的各个专业,其中按照专业类型可以将这些专业分成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四种类型。本次调查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主要按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情绪、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行为以及学生的抑郁情绪严重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同时收集调查学生的年级、专业、性别和成长环境等信息,最后根据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和学生基础信息即可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问卷采取100分制,其中0~30分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30~100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100分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大,30分的学生虽然同样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心理健康症状和问题要轻微得多。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在65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学生数量为500人,其中150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
经调查,150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中男生数量为60人、女生数量为90人,男女比例达到2∶3,其中男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70分左右,女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80分左右。而在心理健康正常的500人中,男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要比女生好一些,男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10分左右,而女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20分左右。
经调查,150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数量分别为20、20、20、90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比例达到2∶2∶2∶9,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65分左右,大四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在心理健康正常的500人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要比大四学生好一些,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15分左右,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25分左右[3]。
经调查,150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中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分别为70、20、30、30人,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专业的学生比例达到7∶2∶3∶3,其中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85分左右,理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65分左右,工科和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在心理健康正常的500人中,理科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要比文科、工科、艺术专业的学生好一些,理科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5分左右,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25分左右,工科和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15分左右[4]。
经调查,150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在农村环境生活的学生数量为50人、城市环境生活的学生数量为100人,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学生比例达到1∶2,其中农村环境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70分左右,城市环境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80分左右。而在心理健康正常的500人中,农村环境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要比城市环境的学生好一些,农村环境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成绩平均分在15分左右,而城市环境生活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成绩平均分在20分左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性别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本身的性格和社会对其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自立性比较强,而且不会随意被情绪左右,最主要的是男性能够自我控制并且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女性则不同,女性学生更加感性一些,她们比较在意外界对她们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女性产生负面情感的机会要比男性大很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年级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原因是就业选择问题。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考虑毕业之后直接就业或者继续学习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直接面对这些问题。而大四学生则直接面对就业问题,考研成功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有限,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则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大四学生虽然面临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大环境的问题学生无法上课,企业无法开工,此时学生没有企业可以选择,因此大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专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是情感和就业两个方面的问题。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在这种背景下可以选择的企业不断减少,就业面越来越狭窄导致文科学生就业困难,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情感问题是文科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专业严重的根本原因,文科学生的心思细腻、情感丰富,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更容易产生焦虑、担忧等心理健康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生活环境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是资源问题。本次调查背景下,由于我国控制疫情的速度比较快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各地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农村由于可以自给自足的原因,只要不与外界接触患病的几率比较低,只需要静等即可。但是城市地区需要外出购买生活物资,与外界交互的情况比较多,感染疫情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城市地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大一些。
经过调查我们可知女性、大四、城市、文科学生容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出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女性、大四、城市、文科学生需要重点加强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首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这类学生尽量不要外出或者去公共场所,从源头上杜绝感染疫病的几率,然后通过互联网了解真实情况和防治措施,让学生心中有底,最后保持作息时间的规律,减少生理上的焦虑、担忧行为出现的概率。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在防控期间只能待在家中,学校停课、家长停工,因此家庭是家长和学生共同相处的主要场所。家长首先应该在家庭中注意保持和谐的氛围,不要营造负面或者紧张氛围,减少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情况的概率,然后家长再控制所有家庭成员外出的时间,减少大面积感染的几率,最后再多对女性、文科、大四、城市的孩子进行鼓励和开导,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女性、大四、文科以及城市学生。首先学校应该在班级群内由教师开导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减少这些学生的担忧,然后学校再组织线上课程,让学生不用担心课程问题,最后学校再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通过线上招聘的形式完成校招工作,这样可以缓解大四以及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学校必须从学习到生活中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和疏导。
社会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会上的医疗资源比较紧缺,国家机器高速运转的同时,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强大,同时也为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愧疚,这种心态下学生想要做点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此时社会各界应该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经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乃至环境不同都会对其心理健康情况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女性比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差,文科专业比理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差,大四年级比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差,城市比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更差。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性别、专业、年级、环境等方面心理健康情况较差的问题应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乃至个人的重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引导、学校重点对抑郁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保证心理健康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