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阿立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各阶段的教学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并注重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人才的德育品质,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规范化、科学化。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进步培养基础建设性人才的重担,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是至关重要的[1]。立德树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未来阶段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高职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注重融入思政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
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应该是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的过程,而应充分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充分的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逐步渗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各专业各学科知识不能牵强附会地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教师应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利用学科知识结合思政元素进行无缝结合,做到自然贴切、因势利导。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应让学生明显察觉到课程思政融入的刻意性。[3]这就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了解学科知识的背景知识,并借助背景知识引入课程思政,进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涵,这对贯彻落实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各学科的融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各学科知识有极为深入且广泛的了解,如此才能为课程思政的结合奠定踏实的基础。因此,高职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时,应该多参考相关书籍杂志,或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或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请教,总之,教师应尽量使用各类教学资源,资源的丰富性是确保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前提,借助此,教师可以无缝结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各专业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4]在融合时尽量做到严谨贴切。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社会热点和国内外现实问题逐步向学生导入思想政治内容。教学和思政无缝衔接,既能够对课堂内容起到丰富作用,又能够有效转换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不同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存在多个不同元素不同理念的思政要点,而思政元素点的融入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结合各思政元素点的关系,尽可能选择较为笼统且概括性强的思政元素,这与教师的知识面息息相关,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其他元素也都有联系的思政元素点。在一堂课中融入多少个思政要点最为合适,是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道德规范、哲学理论等内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但是用起来并不是越多越好。可以融入和必须融入是不同的概念,思政元素的融入一定程度是为了与该章节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教师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再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把握好课程思政使用的“度”,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效用,画龙点睛,妙在得当。
教师队伍是各专业中贯穿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课程思政元素提供强大的支持。该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高职院校的党委会、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以及其他后勤管理人员等,三方面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一支精壮的队伍,致力于全方位地向学生灌输思政元素。党委会负责高层领导,把握整体教育方向;学科教师主要负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辅导员和后勤部门则在帮助学生成长、服务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健全和完善育人队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的党委会作为全局掌控部门,应尽可能支持各学科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首先,党委会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育人培训,学校可以邀请业内专家,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做相应的工作指导,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做相应的培训,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选择出骨干教师,并加以鼓励,以此激励其他教师。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各岗位教师也应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总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德育精神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手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应为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平台应集成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研究、教学方式的宣传以及教师培训等工作。平台应选择一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作为交流平台的核心人物,负责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对学生心理和德育疏导工作,因此对高职院校应针对该小组成员设立较高的门槛,要求组内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业务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交流平台的引领作用。此外,交流平台应该为各学科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后勤管理教师等提供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借助公众号交流平台或各类学科活动增进不同岗位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全面加强在不同课程中贯穿思政元素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院内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精品课程评选活动,将不同岗位不同学科教学工作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精品课程作为师范课程,以供其他教师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参考。其他教师可以将精品课程中的教学方式、融入方式等作为参考,从而提升本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
其实,高职院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可以管理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以及情感等,其最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设立教学督导委员会,该组织主要作用是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质量,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辅导进行定期的培训,并在工作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德育思想。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可以深入学生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这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当然,高职院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辅导员应予以一定的职位评定,从而加强辅导员的工作激情。
1.教育教学工作与思政学术话语体系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初步形成成熟的思想意识,因此在该阶段教学工作中融合思政元素仅依靠单独的思政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枯燥且单一的思政理论知识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学工作也适得其反。思政政治工作就如同调剂品,单独的调剂品当然无法下咽,但若将其融入于食品中,制作美味的食物必然会获得人们的青睐。教育的过程就如同制作食物的过程,仅一味地灌输思政工作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若结合课程专业知识并在学科交叉中融合思政元素,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升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例如,在高职院校幼师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选用优秀教师的案例,引导学生在了解幼师所承载的社会职业的同时明白幼师专业的服务精神和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当然,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各学科教师对马克思思想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各学科教学工作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马克思原理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力工具。
2.把握新媒体环境的工作特点和规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整体格局
互联网技术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以其智能性、精准性、数字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中。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借助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科学将繁琐复杂的理论知识抽象化、具体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同样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网络聊天室或公众号等,并鼓励学生借助交流平台畅所欲言,对生活、情感有困惑的地方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个人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并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目前,各高校均设立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平台,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疏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部门的设立都是为学生而服务。此外,高职院校应重视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并借助此贯穿思政教育,如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定期在学生微信群中发送思政案例,时刻警醒学生的思政意识,将思政元素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3.设立热点议题,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并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设立热点议题,针对学生生活、学习、恋爱、求职等多种问题为学生解答疑惑,并设立互动交流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如高职院校设立的毕业指导中心,其可以为学生的求职之路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再如,各班级团委应定期组织班级内部活动,并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帮助。
总之,立德树人才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其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社会稳定繁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一朝一夕,其需要不同岗位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