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思想与生态师生关系研究

2021-12-29 14:30刘小会
林区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家万物师生关系

刘小会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一、道家自然思想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和谐思想

道家以“道”为最高思想统领,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的体现。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皆源自“道”,即人类与万物由同一个母亲孕育而来。万物因“道”而生,得“道”而成,由“道”化生,又依“道”而行,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运动轨道。因而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系统[1]。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

在道家的理论中,“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万物的同根同源,即从本质上体现了宇宙万物平等的关系。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被列为四大之中,但人与“道、天、地”是一种从属的关系,人只是宇宙中普通的一员。“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人皆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价值和意义[3]。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整体观念

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他思维整体性的体现,他把人类社会放于整个宇宙中去考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向地取法、地向天取法,天向道取法”所以“道”是宇宙万物最高的实有存在,是最一般的规律,是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的最终法则。“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自己存在,自己运动,自己变化,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无为”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有为,尽物之情,顺物之性,顺应自然条件、遵循“无为”法则,因此人要因循事物生长发展的法则而“为”,而不做违背事物自然生长发展的事,才能最终达成无不为的效果。

(四)“反者道之动”的生态平衡规律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世间万物运动规律的把握。首先,“反者道之动”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反相成。任何事物都有迥然不同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福祸相依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当事物的发展超过其自身的限度时,便会发生质的转变,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即“物极必反”。其次,“反者道之动”还体现了事物循环往复的运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的变化,最终都要各归其根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道”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离“道”逐渐远,必然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最终返回本源,而后在根源处得以“再生”,新的生命力诞生并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宇宙自然生命力的平衡规律就体现在这种返本复初的循环上。

二、生态师生关系

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两个生态群体(教师、学生)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沟通、互相信任、彼此理解与相互融合,以保持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师生间共生共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共生性、民主平等性、动态开放性和整体关联性的本质特征。

(一)和谐共生性

生态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收获成长,而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提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这种共生性,使得师生双方离开其中任何一方想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都变得难以实现。

(二)民主平等性

民主平等性是生态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这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与情感领域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师生之间超越了“主体中心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沟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

(三)动态开放性

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其发展变化遵循生态学由平衡到不平衡而后又平衡的发展模式。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外界的环境之间时时都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此保持整个系统的生命活力。师生之间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及创造生成的开放系统。

(四)整体关联性

整体性是生态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因双方个体因素差异以及师生交互作用之间的不协调均会影响师生关系,同时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三、道家思想对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的启示

道家的自然思想与生态师生关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其要旨都是指向生命的和谐发展和完善,闪烁着生态的智慧和光芒,所以道家的思想对于指导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一)四个原则

构建生态师生关系需把握好四个原则,即自然原则、整体原则、系统原则和能动原则。

1.自然原则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是对自然存在的强调,不管是天、地还是人、道,都以尊重自然为原则[6]。该原则要求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差异,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减少人为干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师在尊重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基础上,用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与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生命,遵循规律,根据个人成长档案探索一对一的师生交往模式,促进生态师生关系建构。

2.整体原则

道家认为人类和宇宙皆源自“道”,“人、天、地、道”是处于一个共生的系统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天、地、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整体性体现在,首先,师生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整体性特征,其个体自身的因素会影响到整体,同时教师和学生这两整体会相互影响;其次,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大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这些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个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最后,教师和学生会受到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只有具备整体的思路,关照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整体意识,并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和解决师生关系问题。

3.系统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统整的,系统的思维与之相适应,关注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运行模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叶知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事联系,教育者既要保持敏感细心,动态地监测,微观地发现,宏观地把握[7],教师要有全局观念,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师生关系建立。

4.能动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遵从“道”的前提下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即在遵从、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和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其能动性。“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宝贵的,它是人类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在师生关系中,师生要充分尊重并积极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意识的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生态师生关系构建中,师生双方要积极主动作为,自觉主动践行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师生行为,即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学习行为以及与教师良好互动的行为[8]。师生积极的行为,为师生关系提供内源动力,是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

(二)四种方法

1.自然之道:回归生态师生交往的时空环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符号和虚拟模式。诚然,模拟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和多功能这些优点,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省时省事,直观生动,机动灵活[9]。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第一,交往信息的错位与真伪。

运用符号的交往,是需要进行选择的。从不同的符号中选出某些符号代表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能造成的结果是真实想法找不到完全与之对应的符号,继而选择相似或相近的符号来表达,这就会出现师生交往信息的错位现象;另外,由于客观的外在因素的限制,交往主体可能随意的选择一个并不能真实表达自己想法的符号来交流,而不是师生间本真的信息的表达,以致师生交往信息的真实性无从断定,即出现无效的师生交往现象。

第二,交往信息的局限性。

用符号进行交往,其框视现象导致信息的片段化,事物的整体联系被割裂了,众多的与目标主题相关的信息丢失,因而事物内在的全部的特征无法整体呈现。而且,用符号进行信息的交流会经过信息的删减、重组,即对原事物的本身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也可能生成新的结构,与事物原本拉开距离。

第三,交往信息过载的浮胖症。

通过虚拟手段会借助符号或是技术中介进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信息冗杂,使用这种方式的师生交往也会被复杂化。

原现象与人对对象的模拟和描绘之间存在差异,而模拟、描绘是不可能还原原现象的。模拟永远无以替代现实,虚拟更不等于现实。在师生交往中,要注重师生现实交往方式的回归,而辅助于模拟和虚拟的交往方式。师生要充分利用好师生共处的学校时间与空间资源,及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尤其重要,师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能够使彼此有更多、更近的机会去认识、理解对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同时,要把握好课下的师生交往,因为课下的交往可以弥补课堂交往的不足。在课堂之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免对极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到位,课下与个别学生的交往内容可以更丰富,从而弥补师生间交往不足,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升华。

2.虚静之心:造就有利于生态师生关系的精神家园

(1)容纳度。在老子看来,事物要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度的空间状态和弹性系数。天地万物之广袤,人应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使自己具有开阔空旷的胸怀。虚则能纳,实则难容[9]。师生间的相处需要在张弛之间找到适度的距离,使师生处于一种双方都适宜的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中。

(2)持续状态。老子的“持续”的思想,蕴含于虚静观之中。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和不曾中断的连续性[9]。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处于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师生彼此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时时都在持续发生变化,就是在这种持续的变化过程中,师生之间彼此交互影响,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完善。

3.中正之路:规避师生交往的失衡

老子的“中正”思想中包含适度、适应、适调三方面内容,其核心内容适用于提升人际交往。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特定的距离,师生之间同样存在距离,包括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不管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在彼此交往中任意一方超出了距离的适宜度,都会使对方感到不适。师生交往中需要遵循该规则,把握好师生交往的适当距离,相互调适,相互适应。现实中,往往存在教师偏爱个别学生的现象,如成绩好或是性格好的学生,这样造成的影响就是未被教师喜欢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渐渐的疏远教师,从而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而学生也同样会偏爱某位教师,对自己喜欢的教师亲近,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不屑一顾或者抵触,这些都是师生交往中的极端现象,不利于生态师生关系的建立。在生态师生关系中,师生要对彼此进行客观的认识,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的优缺点,并适时积极调整双方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发展。

4.天真之性:唤回师生之间的本真性情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更少不了人文;需要理性,更不能缺少情感。科技快速前进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人的本性和情感,未来学家也忧虑“应该在新技术中加入高情感的因素”[9]。在功利主义与工具价值凸显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被笼罩上了一层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短视虚伪的外衣,师生间的关系呈现出持续性差、随意性大、交往浅表化等特点,师生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双方缺乏安全感、稳定感。要建立生态师生关系则需要回归师生的生命本真,做到以下:

(1)师生相互信任。师生交往中要唤回人性本真,拒绝虚伪行为。因为师生间的虚假行为使师生犹如戴上面具交流,掩盖了双方真实的人性,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老子极力倡导纠正一切虚假带来的弊端,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师生交往中,双方要相互坦诚,彼此真心相待,作为教师,要真切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之间的交往即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两个完整的生命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2)师生缘性情而发挥。万物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化育万物而不占有、主宰万物[10]。师生关系中,教师要避免师生交往中的强权、越权和专制,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师生处于以一种应然的状态,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促进生态师生关系的建立。

猜你喜欢
道家万物师生关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