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富晟,王媛媛,高 乔
(海南大学,海口 570228)
根据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而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比达到26.9%;其中19.5%的网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高校学生已然成为活跃在互联网平台的有生力量。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媒体迅速崛起并大范围普及,高校学生获取讯息的途径也正从传统纸媒快速向自媒体等网络渠道延伸。自媒体具有主体平等、获取便捷、交互密切、内容海量、裂变极速与形式多样等显著特点,自媒体的快速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成为了网络主体,这种新变化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辅导员长期工作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当前,辅导员如何精准把握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机遇,有效应对新形势下自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值得思考与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德育的空间不断延展,时间不再固定,方式日益丰富,不断呈现出新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参与主体的交互性。自媒体用户间联系密切的属性对高校传统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参与主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呈现出新变化。自媒体平台上所有主体都能自主传递信息,这种便利性极大地增强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不再是单方向的输入与感化,通过自媒体平台,学生也会反作用于辅导员,双向交互不断深入。同时,辅导员群体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德育的分享、探讨、交流、互动也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不断活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交流互动的便利性,参与主体的思维碰撞更加日常。部分辅导员看到了自媒体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将自媒体融入德育课程,引入线上研讨、小组研习、情景展示、启发学习、网络互动等新颖的德育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合理运用自媒体资源服务于学习,教与学的互动性也因此增强。
二是渠道载体的广泛性。科技成为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自媒体日益新兴的多元平台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渠道与载体。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正从课堂教学、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线下形式拓展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短视频等自媒体线上活动,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且教育成效良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就包括了自媒体服务于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自媒体已经从简单的社交媒介不断丰富功能,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原素。广泛的载体和多元的渠道使德育实践由形式单一转变为多元丰富,同时各种平台的差异与特性又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自媒体还在不断发展,新平台还在层出不穷,这种特性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持续彰显。
三是接触内容的纷杂性。自媒体的主体限制较小、创建门槛较低、承载信息海量、传播范围速度增长快等特性,决定了它必然得到广大网民的热情追捧。这些显著特征也使得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容易接触到思想多元、观点多样、良莠不齐、真伪并存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极强的个性和发布者的主观性,对学生价值观理念及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同一现象和事实,不同的自媒体会从各异的角度解读,传递出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对的观点和结论,而且随着自媒体的快速普及,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另外,自媒体的监管尚有一定不足,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高校学生通过不同的自媒体接受到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也容易产生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这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为德育工作模式带来更大挑战
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德育成效是高校辅导员在自媒体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的德育模式以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课堂教学等灌输式方法为主,教师是施教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受教客体、为被动接受状态。自媒体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可以实现图文、音频、视频同步在线,实现量身定制、因材施教等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能够增强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性与参与感,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德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喜爱的教育教学阵地。相比之下,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中,虽然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空间有限,德育工作相对较为单一可控,但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界限过于明确,接触比较受限,不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充分沟通,辅导员无法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德育工作成效。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各种优势,结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发展动态,构建创新型德育模式,打开德育工作新局面,更扎实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辅导员在自媒体时代开展德育工作需要重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对德育思维方式提出更新要求
进入自媒体时代,个人接收、处理和反馈的信息已经数倍乃至数百倍于过去,接触内容的纷杂性更是增加了学生思想动态的不确定性。为了提升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需要高校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升级创新,将简单性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复杂性的德育思维方式[2]。不仅如此,自媒体时代下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增强,教师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优势地位被逐步打破,学生可以实时查询各种信息,甚至比施教者获得信息更广泛、更全面。一是要求辅导员提升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水平,敢于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通德育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个环节,掌握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建构科学化一体化的德育管理体系;二是要求辅导员不断与时俱进,自觉强化学习,善于整合吸收先进的德育方式与内容,在民族文化与西方观念、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传统思维与创新理念的碰撞中,增强鉴别与比较能力,将先进的德育经验转化为自我的德育特色,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三是要求辅导员突破思维定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善于推陈出新,敢于用“前无古人”的全新尝试探索自媒体时代的德育新路径,在创新中求突破,在探索中辟新路。
3.对网络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目标
自媒体时代对辅导员的网络道德敏感性[3]、网络创作能力和网络舆情处理能力等网络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自媒体内容的纷杂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这就需要站在高校德育工作最前沿的辅导员具备较强的网络道德敏感性,并善于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论坛等平台创作正向精品内容,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德育阵地,积极发挥舆论正向引领作用,提升高校学生信息辨识解读能力。当前高校德育正面临开放、匿名、互动性极强的“互联网+”新媒介环境,加之大学生群体自身年龄相似、生活环境一致、利益观点趋同等特点,网络舆情话题极容易形成群体性共鸣和“舆论场域”[4],如果得不到正确研判和及时疏导,很容易对学生思想形成负面影响,甚至发酵为社会热点舆论,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信息收集研判与舆情处理能力,通过新媒介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积极挖掘正向舆情的传播优势,并能够主动对负向舆情进行正向引导[5]。
1.落实一个转变,创新辅导员德育工作模式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要积极转变传统德育工作理念与方法。自媒体作为时代的产物,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但其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其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基本现实不会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在工作生活中正确运用,扬长避短,用好自媒体这把“双刃剑”,使其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正确利用自媒体时代的有利条件,借助自媒体信息资源广、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丰富德育资源,建立德育网络平台,优化德育教学手段,敢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建设智慧课堂,大力推动高校学生形成自主、自觉、自愿学习模式,并将德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注重“线上”互动,鼓励形式创新和平台拓展,强化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与原创性,提高德育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让高校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自我学习中主动受教育、自觉争先进,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跑偏”的重要原因就是正能量信息的缺失,让谣言、谎言等占据了网络阵地,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善于借力,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分享等方式,积极开辟个人网络育人阵地,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和思考作为德育素材,主动向学生投放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的信息,将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引导。
2.树立两个意识,转换辅导员德育工作思维方式
德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是富于变革的,更是充满挑战的,时代的进步要求德育工作思维的革新。
一方面,要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创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确保德育工作过程中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畅通,善于充分运用自媒体的显著优势,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够及时多元地进行正确引导与积极帮助。同时,要认识到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师,教育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不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逐步强化,也越来越容易向其提出质疑。作为辅导员,如何突破这种“局”实现优质交流显得十分重要。自媒体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加平等便捷的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更高效地做好德育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辅导员要主动转变思维,积极探索师生平等交流、密切联系的新德育模式,以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为保障,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另一方面,要树立以生为本意识,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学生能否真正感受到德育工作的价值,获得实实在在的思想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的程度。足够的参与感能够激发强大的兴趣感,学生乐在其中,自觉受教,乐于受教,德育便称得上成功。在德育工作中充分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依托微信、QQ等随时随地有效联络学生,主动融入学生群体,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着力解决学生困难,营造和谐互动的德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自主教育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需以自媒体为抓手,主动突破传统德育的时空限制和内容壁垒,将德育的阵地充分延展,内容不断丰富,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充分做好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德育理念。
3.立足三个完善,提升辅导员自身媒介素养
一是要完善辅导员自身身份定位。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德育信息的传播者,还应当在德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掌握在自媒体上的“话语权”,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成为学生在出现信息疑惑、产生意见分歧时想得起、靠得住的“解惑者”,确保开展德育工作时能够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辅导员不仅仅要争做传播知识的良师,更要努力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益友。辅导员精准把握自身定位,就能真切感知自身事业的崇高性与重要性,进而激发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在德育实践中收获更多理解与支持。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充沛的激情开展德育工作,主动了解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意见表达,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等思想沟通,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是要完善辅导员德育能力素养培训机制。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高校应当抓好辅导员德育能力素养培训,开设符合高校特色、贴近工作实际、满足德育工作需求的培训课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努力提升德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高校辅导员要把工作过程转变为学习课堂,强化辅导员德育能力的日常培养,注重网络创作能力的锻炼,主动以工作促学习,于工作中求进步,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丰富的德育工作实践锻造过硬的德育工作能力,不断适应自媒体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挑战。提高辅导员应用自媒体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在综合培训的基础上,辅导员要紧跟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步伐,正确认识自媒体对于德育工作的特殊价值,充分利用自媒体汲取专门知识,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增强网络创作能力,提高网络育人水平,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思维差异,真正做好学生的“知心人”。
三是要完善网络舆情响应处理机制,整合学校资源,规范辅导员处理紧急事件的流程与方法。如今,网络舆情已经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由于学生群体聚集,日益成为网络舆情高发区。作为活跃在各类突发情况处置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处置网络舆情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团支部、学生组织、学生骨干的先锋作用,搭建学生网络交流平台,建立覆盖面广、凝聚力强、针对性高的网络舆情响应机制,以便在各类不良思想状态的萌芽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抓早、抓小、抓预防的目标。同时,要在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发生时不缺位,及时跟进,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就地开展德育工作,用最大的温情守住学生的信心和信念,避免网络舆情的发酵出现真空期、失控期,杜绝学生思想受不实信息和不良言论的干扰。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网络上充斥着真假不一的信息,极大地干扰了网络秩序,动摇了青少年的信心,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构成了重大网络舆情。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要以权威消息直击网络谣言,关心关注学生的关切和担忧,用真实的抗疫事迹和强大的抗疫精神做好特殊时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信心,传播网络正能量。以网络舆情响应为重点,敢于应对自媒体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尽力做好学生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