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2021-12-29 11:09宋晓婧
林区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俄语专业课程思政

宋晓婧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2)

引言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规定,“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2]。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就已经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思政概念的具体内涵;(2)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4)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历程与经验;(5)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路径。

在上述研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并且是以英语专业或公共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小语种(包括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基本没有。然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各级各类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高校俄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林海春认为,课程思政不是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它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主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3]。因此,课程思政注重的是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强调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养、价值观念塑造的科学统一。

在外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语言技能之外,还发展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等等。语言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道德与价值内涵,因此,语言教学对学生认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具有直接的作用。语言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是在不断地接触语言中蕴含的价值范式与意识形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价值观、思想情操和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等方面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看来,外语专业教育的目标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实现知识的传授、行为规范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引导,旨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近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丝路沿线以俄语为母语国家的合作将会越来越频繁,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要做好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与交流的使者,首先需要俄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自信。

俄语专业课程不仅是学习俄语的语言课程,也是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拓展学生相关知识的文化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对比不同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课程。俄语专业课程的重要思政功能就是帮助学生用语言向俄语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思想的意识,用俄语表达中国的优秀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对比俄汉民族文化过程中获得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体系。但目前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普遍重视的是俄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语言文化交际的能力,无论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还是教师本身、课堂师生互动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课程思政。因此,实施高校俄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改善课堂教学状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有机统一,将思政内容贯穿在俄语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实施:

1.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

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推进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建成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外语专业教师队伍[4]。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他们作为知识传授与德育的主体,对课堂教学承担着首要责任,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产生深刻的影响[3]。

首先,俄语专业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其次,俄语专业教师要崇教敬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关心和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要坚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开拓创新。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品质,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俄语专业教师应当不断自觉地提升育人意识,提高育人主体性,来适应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要求,努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调整教材内容

目前高校俄语专业课程通用教材使用最多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俄语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充分融入了俄罗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也考虑到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很多话题都具有现实意义,但思政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因此,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应当善于去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和育人内容,可以增加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及中俄在同一话题上的对比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俄罗斯国情基础之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加深对中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化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适应力。例如,在讲“伟大的思想家”这一话题时,除了介绍俄罗斯大思想家之外,教师可以增加中国古代、当代、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将中俄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对比,深入挖掘不同思想和观点背后的汉俄文化体系的差异,使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改变偏激或片面的看法,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客观看待不同事物的思维方式,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3.更新教学内容

在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炼课程中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爱国情操、法治意识、人文精神、仁爱之心、道德情感等要素,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根据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的观点,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5]。因此在俄语课堂教学内容上,应当增加中俄文化对比内容,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课堂讲到俄罗斯童话这一主题时,除了与学生一起学习俄罗斯民族最经典的童话故事之外,教师需要增加中国传统童话、神话故事的内容,分析、对比俄汉民族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神灵的形象差异,进而分析童话、神话故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所反映出的俄汉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差异,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渊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俄汉民族文化体系与文化根基的不同。这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对于今后的跨文化交际益处颇多。

4.修订教学大纲

现有的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以及专业下设的各门课程的课程大纲中思政成分并不多,对于中俄文化对比中进行中国文化输出、培养俄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重视还不够,尤其是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并未突出思政目标。因此,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俄语教学大纲中,不仅要重视俄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俄语表达,将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构建出新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科学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以俄语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目标加入课程大纲中,从而确保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5.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是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应重视在俄语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植入思政理念,进行价值塑造。

课堂互动中的教师话语作为一种教育话语,本身就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行为规范、植入价值观念的功能。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师话语的重要作用,既传授俄语语言知识,也传播正确的观念。教师要注意自身话语的质量,通过话语去渗透思政内容,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话语的功能。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学习异国文化,加强学生俄语学习时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感受生命和生活的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活动类型,使学生主动去查找、了解相关问题,使那些对俄罗斯文化没有兴趣或是观点比较偏激和没有观点的同学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价值植入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被实现。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行导人;要注意强化课堂规范与学生习惯养成,做到管理育人;要注意不是去直接讲原理,而是分析案例,做到以事服人;要注意对学生赋予真情实感,做到以情感人;要注意发掘背景资源,做到以文化人[6]。

6.增加课下与学生的互动

由于俄语专业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仅仅靠课堂教学单方面去实现思政目标是不现实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借助于教育新技术,充分借力新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课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实现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借助Blackboard、QQ、微信、大学MOOC、雨课堂、智慧树、学堂在线、超星等平台可以随时与学生一起分享优质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将筛选的含思政内容的俄语资源和相似的优质网络课程分享给不同的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个性化指导。

7.建立俄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料库

建立资料库时,可以按照俄语专业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筛选与思政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公开课、微课、图片、课后补充材料等,分门别类地建成总资料库下属的各门课程分资料库,例如,综合俄语课程分资料库中,可以按照每一单元的话题挑选、补充相关资料。如宇宙开发这一话题,资料库中可以加入中国、俄罗斯、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相关资料,中国著名宇航员的采访视频,著名学者关于航空航天知识的科普视频,宇宙主题的电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渊源等,资料库中的所有资料对学生都是开放的。了解相关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课堂对世界几大强国航天实力的有限认识中,通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观看宇宙主题电影引发学生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思考,了解古人对天空、星星最初的好奇心背后所蕴含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哲学问题。

同时,该资料库中的资料应当一直被补充、扩展、完善,用来作为俄语专业各个年级各门课程思政目标实施的重要资料来源。

8.建立俄语专业教师与马哲专业教师的互助机制

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俄语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的合作。何红娟认为,“教育共同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托,即:一是要通过认知沟通形成合作共同体。二是要建立协作构筑实践共同体。三是要形成精神共同体。”[7]这一观点对于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启发意义。俄语专业教师可以与本校其他专业、尤其是思政专业的教师建立互助机制,形成合作共同体,例如,可以定期组织俄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给俄语专业学生做讲座,建立俄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助桥梁,形成知识互补,克服俄语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开阔教学思路。

除了以上具体措施,在日常教学考核机制、课外活动等方面均可以开展俄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联动合作。

结束语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俄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目前俄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可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教材内容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大纲的修订、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课下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俄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料库的建立、俄语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互帮互助机制的建立等有效途径实现本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实现俄语语言知识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进而推动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俄语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