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学引入思政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21-12-29 05:38:20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政高职数学

高 焱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最近几年,我国正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而和时代发展相契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果在大学教育中仅仅使用单一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其效果较差,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化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把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授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导向功能[2]。

一、在高职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他们不仅具有质疑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关系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思想中。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到数学枯燥无味,而且理论性极强,再加上高等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特点,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恰当地引入进去,挖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激活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更多积极能量,从而有利于完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

高等数学无论是在普通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是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许多专业课的必备工具,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做事态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借助课堂,根据学校指定的教材进行教学。作为公共课的高等数学,首先,它和专业课相比较而言,有的院校更多的时候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特色办学和实习就业等方面。同时,同学们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而且差异现象明显,同学的乐趣、求学恒心、心灵素养等要素也具有明显差别。其次,从专业课要求上看,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仅仅服务于专业课,以够用为度,因此有些高职院校就更不重视数学这门基础课,再加上数学课程本身也抽象难懂、枯燥无味,这就更造成了一些学生厌学现象。要想摆脱这种局面,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已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将课程思政引入高等数学课堂势在必行。

二、高等数学目前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来说,行之有效的最好方式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单纯靠思政课教师课堂授课已经无法完成思政教育的既定目标,而且现在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着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授课方式单一,教材陈旧,教材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问题,其现状具体如下。

(一)绝大多数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教师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与别的授课教师无关。这就造成了其他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4]。但是,通过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操,提高他们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政策的充分认可,从而培养出适合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全院教职人员共同的责任。

(二)教材陈旧,涉及的思政教育内容基本很少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授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依据,实施课堂教学。特别是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等特点,导致新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概念的理解、定理的证明和大量习题的运算中,从而忽略数学中所包含的细节和蕴含的思政元素[5]。目前课程思政虽然较多,但是针对高职数学的研究很少,还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高职数学的特色课程体系。而且数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往往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既要体现数学课的特点,还要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引入,既要有部分相同也要有所不同,应因材施教[6]。

(三)教育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呈现的应是多维的、多方面的,不再仅仅是粉笔加黑板。针对学生对教学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将思政教育引入高职数学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从中华诗词、数学史等入手,寻找思政素材

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也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而中华诗词也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中华诗词里也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概念。例如,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诗似画,意境悠远。这孤帆远影就蕴含着无穷小的重要概念,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无穷小的意境,让同学们在学习无穷小量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同时,又体会到中华诗词之美和李白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把数学知识与历史故事、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挖掘数学文化中的内涵和思政因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渴望,同时,也给数学课堂融入了新鲜活力,从而让学生达到想学数学,乐学数学[7]。

(二)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强化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

高等数学中的定理、概念、准则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先天的优势,将高等数学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数学素养、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维度[8]。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究,在制定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及教案、课堂的情景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找些中国故事、典故等,再找到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

(三)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

例如,在讲极限这个知识点时,引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如此重复,永远也截不尽。数列极限诠释的是永远运动、无限接近的过程。在讲高等数学中极值这个知识点时,还可以引入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描绘的是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对于高等数学中极值这个知识点,将数、形结合后画出的图形,就像庐山的山脉一样连绵起伏,极大值在山峰取得,极小值在山谷中取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就像连绵起伏的山脉,大起大落是人生必经之路,不可能永远是平坦的。现实生活中“低谷”或“高峰”也只是暂时的,跌入谷底时不要气馁,伫立高峰时不骄傲,甘于平淡时不放任,不要把暂时的成功或失败看得太重,告诫我们的学生要戒骄戒躁、砥砺前行。

(四)借助榜样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纵观中国数学史,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我们以古代发明“割圆术”的数学家刘徽为例。刘徽之所以后来发明了割圆术,是因为有一次刘徽看到一个石匠在加工石头,当时他觉得很有趣就仔细观察了起来。在外人看来本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却触发了刘徽在数学方面的灵感,最后促使他发明了亘古未有的“割圆术”。他又沿着割圆术的思路,得到了圆周率π的近似值。通过引入数学家刘徽的故事,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锲而不舍、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品质。

(五)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切记不要为了思政而思政[9],否则,会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没有逻辑性而且不连贯,也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次,遵循成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合进来,同时也要结合以往的教学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将其发扬、完善。不能因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课堂了,就把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果都舍弃了。要科学地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使之充分融合[10]。教师之间也要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要团结协作,共同探索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

(六)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黑板加粉笔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种信息化手段并存的课堂,呈现给学生也是多维的、有声的课堂[11]。我们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将案例以视频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育人平台。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可以打造双平台,即将课堂教学为主平台,第二课堂为辅平台[12]。

总之,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数学史料为呈现形式,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恰当地将思政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数学课堂的活力和热情。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加入使高等数学的“高冷”变得更加“亲民”。

猜你喜欢
思政高职数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