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李 桢
(1.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国际化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双高”建设的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机遇和契机。为响应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回应“泰国4.0计划”及中泰两国重要政策号召,培养泰国当地“一带一路”石化行业建设人才,我院(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玛达浦技术学院、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东部职业教育中心、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联合签署《互联网+中泰国际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开展以语言、文化、技能、就业相结合的中泰双学历职业教育办学合作,旨在服务中泰重大工程项目的人才培养,切实提高我省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辽宁职业教育的良好品牌和形象[1]。
此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辽宁省高职院校在境外办学上零的突破,开启省内首家高职院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历留学生的先河。在后疫情时代,在境外分校——中泰石化国际学院,以线上线下的“互联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来华专业留学生教育,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向国外展现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标准[2]及课程体系,受到泰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认证。实现了国(境)外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国际竞赛活动,成为首家省内承办国际赛事的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培训。建立海外培训基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了辽宁职教风采,以教育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本合作获得泰国教育部颁发的“2019中泰职业教育合作贡献奖”和“2020中泰职业教育突出贡献奖”,案例参加2021首届中国国际教育博览会展示。
2019年5月,学院派出工作访问团,会见了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特别顾问、协调处处长、曼谷职业教育中心主任、东部职业教育中心主任等人,并访问泰方合作校玛达浦技术学院。经过商讨,签署了《互联网+中泰国际联合办学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12月,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泰国玛达浦技术学院、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东部职业教育中心、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联合签署的《互联网+中泰国际联合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学院在泰国玛达浦技术学院设立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中泰石化国际学院,向泰国输出石油化工类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等教学资源,打造“互联网+教学实训平台”;与以玛达浦技术学院牵头的泰国东部职业教育中心所辖13所技术学院就合作开展中泰高职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合作建设“中泰石化职业培训中心”。
依据协议,泰国合作院校于2020年4月开始留学生招生工作,6月开始在泰国院校进行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9月赴我院进入第二学期学习。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该批留学生没能如期开课。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受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和唐风国际教育集团委托,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了“互联网+汉语学习项目”,为来自泰国丁苏拉暖渔业学院的17名师生开展了首次线上直播汉语课,提供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的网络课程志愿服务。2020年10月,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向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来感谢函,感谢学院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汉语教师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帮助泰国院校老师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汉语教学,使他们的学生能够在5月至8月的三个月时间里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并输出了大量优质而丰富的学习成果。此项工作作为疫情期间中国教育援助泰国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由泰国教育部以官方报告的形式呈报泰国政府,作为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联合新闻声明》的两国典范性项目进行申报,对泰国教育新模式改革、线上汉语教学发展、中泰友好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汉语教学项目线上汉语教学课时已经计入《高职质量年报》中“国际影响力表”的培训量。
2020年12月25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泰国分校暨中泰石化国际学院挂牌典礼,以别开生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罗勇府玛达浦技术学院同步举行,中泰双方院校师生完美实现“云端同框”。至此,辽宁省首家高职院校海外分校正式挂牌。
2021年3月29日至6月29日,中泰石化国际学院2020级留学生正式开始在华第一学期集中上课。受疫情影响,该批留学生没能实现入国境学习,而是通过钉钉APP进行线上学习。对外汉语教学团队集体教研,统一教学进度,设计多样的线上课堂活动,尽可能地减轻线上教学带来的陌生感。由于对学情不了解,任课教师做足了准备,PPT采用中英泰三语设计,选用了正常授课任务1.5倍的教学素材,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教学效果超过预期。中泰石化国际学院首批留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尊重老师,学习汉语和专业意愿强烈。境外办学的实质性推进是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本学期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更坚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团队的信心,进一步促进了中泰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融合。
本项目的中泰合作共同培养的是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院自身在行业和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优势,能够服务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海外办学与技能培训,能使国内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国际接轨[3],培养企业境外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中国职业教育、输出中国行业标准。本合作输出了中国化工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案、师资和课程设置标准,为未来中国技术更好地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未来我们将立足于国内,面向世界,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中国方案”,为化工行业走出去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
一是互设校区。双方结为友好学校,在中方设立“中泰石化国际学院”,在泰方设立海外分校——“泰中石化国际学院”。
二是共建教学标准。向泰国输出石油化工类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等优秀教学资源;双方专家、教师进行共同研讨,开发适于泰国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等用于联合办学[4]。
三是学历、学分互认。项目学制为三年,中泰双方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学生入学时在双方同时注册学籍。按照泰国学制,学生完成两学年学习且学业成绩合格,由泰方发放大专毕业证书;按照中国学制,学生完成在泰两学年、在华一学年学习且学业成绩合格,由中方发放大专毕业证书。
四是师资交流培训。依托我院中国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合作院校师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泰国本土专业师资水平。定期向泰国合作院校派出项目工作人员、外派专业及汉语教师进行项目协调与推进和教学等工作[5]。
一是实现境外办学,建立中泰石化国际学院,每年招收20名泰国留学生;利用国际教育云平台开展线上汉语、中国文化及专业教学。
二是输出课程及专业标准。建设中泰产教融合国际精品课程共建课程项目——燃料油生产技术课程,共同制定石油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承办国际大赛,举办中国—东盟“宝石王”杯国际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技能赛项。
四是以玛达浦技术学院牵头的泰国东部职业教育中心所辖技术学院就合作开展中泰高职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合作建设“中泰石化职业培训中心”,建立海外培训基地,输出中国标准。
五是加入国际组织,拓展合作空间[6]。我院加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国际组织,当选为中方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加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家合作联盟,当选副理事长单位。
中泰石化国际学院建设,为辽宁教育对外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互联网+中泰石化国际学院”的成立是我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举措,标志我院国际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学院将不断提升理念、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合作渠道,以中泰石化国际学院办学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进学院国际化战略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党委对学院国际交流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外事工作领导小组[7]。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的建设,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学院外事工作管理及对外合作交流项目的引进及实施;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成立了中泰石化国际学院理事会,任命四方人员,组成工作组,制定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工作计划,定期举行年会。
为规范留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学院制定了《留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留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留学生招生章程》《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5项制度及《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培养工作质量规范(试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并获得通过。
将国际交流工作列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部门预算,并设有专项资金保障[8]。建设期内设立专项经费近400万元,用于“互联网+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及软件和留学生宿舍建设等工作。同时配备了相关设备,做到了思想认识、组织机构、人员经费、设备场地全面到位,确保学院国际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实现了境外办学,招收20名泰国留学生;加入了“一带一路”国际组织;共享课程标准,燃料油生产技术课程入选“中泰产教融合国际精品课程共建项目”;承办国际区域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入选“中国-东盟‘宝石王杯’国际技能大赛”征集名单;获得2019中泰职业教育合作贡献奖、2020中泰职业教育突出贡献奖;中泰石化国际学院案例入选2021年首届中国国际教育博览会展示项目。
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产业和就业的优势,寻找到合适的合作院校和当地相关产业及企业,这是成功的关键。泰国政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了“泰国工业产业4.0计划”和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成立EEC特区)。本项目中的合作院校玛达浦技术学院,坐落在该区域罗勇府内,同时罗勇府还建有中国工业园区和罗勇石化产业园区,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后期服务“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与国外教育官方机构和资深熟悉国外教育资源的中资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合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安全保障和风险规避。“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后疫情时代用智能化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也解决了境外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归属瓶颈问题,整体上节约了境外办学成本。
通过这一合作模式,深入了解了国外教育教学的要求,切实提升联合培养项目的办学水平。本项目泰国东部中心下属13所高职院校作为留学生生源地,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一是采用教育主管部门与国外教育主管部门间的战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整体产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输出和对接[9],利用整体优势,走出国门打造辽宁职业教育品牌和形象。
二是高职类院校国际化工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不定期的国家建设项目资金、地方政府资助资金和学校自筹渠道,难以为继持续发展。国家、省市应向支持本科院校一样出台国家和地方相关奖、助学金制度,另外国家也应出台相应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的参与和投资来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三是打破职业院校单家独斗的局面,充分利用本地区教育和行业集团优势,建立联盟和平台协调机制,抱团出海。在实践中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构建“政校企协同”的援外培训机制和培训包资源[10],打造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