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海洋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021-12-29 04:34阎根齐
南海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南海海洋文明

阎根齐

(海南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 海口 570228)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海洋大国,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早在1996年就被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极其丰富。这些成果多集中在中原文明或称农耕文明(大河文明)的研究,而对于海洋文明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南海面积占我国管辖海洋面积的2/3以上,具有海洋文明起源早、民族连续、建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等特征。那么,南海海洋文明究竟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产生,与大陆的农耕文明(或称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些问题初步探析,请方家指正。

一、南海海洋文明形成前的积淀

海洋文明是在海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同农耕文明一样经过了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在某些方面海洋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比农耕文明还要久远。

(一)人类在旧石器时代走近南海

众所周知,海洋文化是从人类自内陆走向海边生活,从事捕捞漂浮在海边的海生物,并在近海航海开始的。旧石器时代的广东韶关曲江“马坝人”(距今12.9万年)、广西柳江区“柳江人”(距今约4万年)等,还居住在自然的岩洞内,靠采集、狩猎为生,几乎与海洋没有什么接触。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1)宋方义、丘立诚、王令红:《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落笔洞人遗址(2)落笔洞人遗址位于三亚市荔枝沟的山脚下,距今约1万年左右。虽然离海边较近,但从遗址内出土了7万余个贝壳,却无一个海产品,有分析认为他们主要是捕捞湖泊或河流内的产品。而且,因海南岛与大陆分离的时间点尚存争议,还不清楚“落笔洞人”是分离前留在岛上的人类,还是分离后迁到岛上的人类,故需要继续探索该遗址是否属于海洋文化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螺蚌壳。特别是落笔洞遗址内有很厚的螺蚌壳堆积层,仅出土蚌壳就达7万多枚。虽然遗址距离海边不远,却只出土了一件属于海洋的漂浮鱼类,说明这一时期的人类还住在自然的洞穴内,在居住地附近的沼泽、湖泊和河流捕捞,至多捡取漂到岸上的水生物,而对于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比较陌生和敬畏,所以还谈不上有真正的海洋文化,但从在海边捡取鱼类已说明有了海洋文化的萌芽。

(二)新石器时代南海北岸海洋文化的积累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便有百越人的一支在南海北岸(主要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居住生活,到距今3 000~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居住在南海北岸和近海海岛的人已成群分布。

在广东省境内的沿海地区,属于距今4 000~6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和沙丘遗址已有300多处(3)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深圳咸头岭遗址距今已有6 000年。在香山县海岸和珠海市海岸已分别发现20多处、3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和沙丘遗址。在海南岛周边沿岸也发现300多处该类遗址,新近在陵水县新村镇附近又发现一处距今约6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贝丘遗址。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遗址已遍布海南全岛。其中,陵水县桥山遗址群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一处遗址相当于一个村落。遗址内有居住的“窝棚”式房屋、地面、墓地等遗迹。在广西境内今北海市市区的地角、铁山港区的北坡、白龙村尾的红沙田村等地,以及在合浦县环城乡一带,出土了石锛、石铲、石砺和石戈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4)覃主元:《先秦时期岭南越人的航海活动与对外交通》,张一平、吴春明、丘刚:《百越研究》(第三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9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岭南的土著人为百越人,支系众多、迁徙频繁、错落杂居。其中,在海南岛上的主要是从广西境内迁来的骆越人,在广东沿海的主要是南越人,在广西境内的主要是西瓯,在浙江境内的主要是东瓯。他们在很早的时候便“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5)彭年:《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习于水斗,便于行舟”(6)班固:《汉书·严助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5-2790页。“番禺始为舟”(7)同③。。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中就出土一只距今7 500~8 000年前的独木舟,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出土了距今约7 000年前的五支木桨,此时的人类尚属母系氏族社会。从这两个遗址的位置分析,此时的独木舟未必用于海上航行,主要是在湖泊或沼泽地航行,但也可能在近海航行。

迄今为止,在南海北岸各省已发现汉代以前的独木舟二十多艘。海南黎族聚居区也多有独木舟发现,且海南黎族至今有制作和使用独木舟的习惯。因此,可以说独木舟是南海原始社会时期最普通和有代表性的水上交通工具,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优势,本人曾称为“独木舟时代”(8)阎根齐:《南海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三)原始社会“独木舟时代”的特征

之所以将独木舟作为一个时代的航海标志,主要因为其有三个重要特征。

1.独木舟的普遍性特征

尽管在原始社会有许多用于在近海航海的交通工具,如竹木筏、腰舟、兽皮筏等,但当时最普遍、出土最多的水上交通工具仍是独木舟。其他工具虽然也有某一方面的优点,但都难以承载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特征。

2.独木舟的先进性特征

虽然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木材的性能和水的浮力等基本原理,并且有较先进的石斧、石锛和石铲等生产工具,但在旧石器时代各种生产工具还没有定型,存在较多的一器多用现象。而且这些都是打制的石器,不便于制作较大的器物。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将石器通体磨光、装上木柄,做成复合工具使用,这才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这是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体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页。了。正是由于独木舟在水上交通工具中具有许多先进性,所以直至现代一些地方仍在使用。

3.独木舟作为航海交通工具的特征

海洋文化的核心是航海,造船和航海技术是其生产力的代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出土地点(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杭区临平良渚文化遗址、杭州市余杭区茅山遗址等)都在近海的河流旁。虽然还没有用独木舟航海的直接证据,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社会的人是能够用独木舟航海的。

新石器时代岭南越人有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利用熟练的航海技术从中国大陆驾驶边艇(即在独木舟的一侧或两侧又置一舟或两舟)穿越南海,经东南亚,至西太平洋,形成今天有两亿多人口的“南岛语族”(10)“南岛语族”是指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它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中国台湾,南抵新西兰广阔海域内的岛屿上。说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中国沿海区域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平潭“壳丘头遗址”发现了目前最早的有段石锛,有距今6 000年左右的历史。。百越人通过航海,将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制作树皮布的石拍等最富有百越文化特征的石器带到了太平洋各岛。所以,有专家认为“根据有段石锛的制造时间和发展阶段看,太平洋海岛地区和东南亚民族的族源,就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越族,而且远洋航线的开辟也就是丝路传播的开始”(11)覃主元:《先秦时期岭南越人的航海活动与对外交通》,张一平、吴春明、丘刚:《百越研究》(第三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4页。。这就是说,在我国秦汉以前的南海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岭南越人已在探索和实践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线。

在新石器时代创造这些海洋文化的先民,无疑是生活在岭南的百越人。如《淮南子·原道训》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被,剪也。文身,刻画其体,内默(墨)其中,为鱼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以像鳞虫也’。”正是他们世世代代在南海海边或近海附近的岛礁持续不断地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和丰富的海洋知识,才使他们较早地迈入了南海海洋文明社会。

二、南海海洋文明形成的时间与标志

《辞海》对“文明”的解释是 “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此解释虽然精辟,但非常笼统,难以把握。按照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的观点,我国古代文明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古国——王国——帝国(12)王征:《中华文化基因大家谈: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中国文物报》,2020年9月20日,第1版。李伯谦先生认为,我国文明古国的时间在距今5 500至4 500年前;王国时间在距今4 500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帝国阶段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至清末。专家对于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认识,李伯谦提出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设防的城垣、大型礼仪建筑、文字的出现、铜器的出现、大型的仓储设施、宫殿建筑”等10个标准。。这些农耕文明社会的成果和标准,有的可以作为海洋文明社会的参考标准,有的则不能。比如文字,古代生活在海边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语言,一直到汉代还“重译乃通”;再如城垣,直到汉代在岭南沿海都很少发现大型的夯土城墙设施;还有贫富分化,海南黎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没有出现大的贫富分化现象。

那么南海族群是何时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才算进入南海海洋文明呢?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名著《历史哲学》中曾提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之说。他认为尽管中国古代有海洋,也可能有发达的航海业,但是中国却“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13)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第146页。“他认为,在中国,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不和海发生积极的关系”(14)闫广林:《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0页。。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否合理,还是让我们以事实说话。

(一)我国南海海洋文明是农耕文明发展的结果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了陶器制作(如广西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标志着人类定居的开始。距今7 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了栽培农业。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体质和智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类的繁殖,有利于向海边和近海海岛上发展。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4 000~5 000年前),在南海北岸近海海岛上已普遍有较多的人居住,一些较厚的文化层证明他们在海岛上居住了较长的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在海岛上居住并非与大陆长期隔绝,而是随时会将大陆的文明发展成果带到海岛上。海岛上的发展成果也会被带到大陆分享。这是一种相互联动、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且时代愈早这种关系愈密切。这就是海岛上的文化遗迹始终与大陆保持一致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海南岛沿海新石器时代的海洋文化遗址与远离海岸的文化遗址内涵难以区分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海岛上居住的人类是一个相对分散的群体,其社会组织、社会形态也无法脱离大陆的社会影响。

(二)南海海洋文明产生的时间

根据以往国内外的论述,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准多要求必须具备文字、青铜器和城市这三大要素。近几年专家又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来衡量,从而认定中华民族是从“公元前第三千年”(15)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即距今约5 000年前)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也有人对我国历史上的夏朝是否存在产生怀疑,“更可能的是夏人尚不知文字……中国是在商代进入文明的,而且,是在商代后期进入文明的”“文明出现的最根本标志,应该说是阶级社会的出现——即财富的出现——是国家或者政治的出现。与这些标志相比,应该说文字等标志仍然只能算是附带的。考古中,城市(城邦)或者城邑的发现之所以成为文明出现的清晰证据,是因为城市(城邑)的出现是阶级、国家出现的直接证据”(16)陈宣良:《中国文明的本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8页。。但此时的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率先踏进文明社会门槛的族群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的根基主要是农业的发展。而在这些地方以外的边远地方,靠游牧、渔猎生活的广大地区的族群仍生活在原始社会。

岭南地区地广人稀,直到汉代百越民族都过着经常迁徙的以渔猎或采集为主的生活。尤其是在海边居住的人类更是随着鱼类的流动而频繁地迁徙。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役使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坚固的城市(城墙)。加之岭南的大多少数民族(如壮族、黎族)历史上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以及由于南海北部没有冬天,地广人稀,缺少聚集财富的动力,直到汉代才有贫富分化的记载。所以,套用中原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标准来当作岭南地区的文明标准是不合适的。但我国海洋文明曾受到过中原农耕文明的深刻影响,如南海的大陆移民、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都离不开农耕文明取得的成果。由此可见,我们在探讨南海海洋文明产生的标准时,既不能套用农耕文明的标准,也不能完全脱离农耕文明的标准。那么,究竟该用什么标准来说明南海族群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以整个族群的普遍发展形态为标志

众所周知,岭南地区在秦汉以前的常住居民是百越人(又简称越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越族中已有少数的部落能够铸造青铜器,已经进入青铜文化阶段了。……在春秋战国之世,多数的岭南越人尚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即文明社会)过渡的阶段”(17)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但有人认为,广西境内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铜鼓“是壮族先民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权力的象征,作为一种重器,它与中原的鼎具有相同的功能”(18)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所以,既然壮族的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踏进文明社会的门槛,那么同属于壮族先民的骆越人这时应该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青铜文化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昌江县七叉乡燕窝岭出土12件青铜环形器,最小的外径8.7厘米,最大的11.4厘米,用途不详,属于战国时期(19)丘刚:《海南岛青铜器源流初探》,海南省文博学会、丘刚:《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2页。。另外还有汉代以前的铜锅(釜)12件和秦汉以前的青铜斧多件、4 000年前的青铜爵1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1把(20)李勃:《海南古代青铜器的来源初探》,海南省文博学会、丘刚:《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8页。。在广东沿海发现的青铜器更多,如在“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发掘清理300余座先秦时期的墓葬,出土1 000余件青铜器。……大型青铜墓地的存在,已经告诉人们当时人口集中的聚落或陈城镇的存在”(21)肖一亭:《先秦时期的南海岛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有的遗址中还出土有铁器。肖一亭所著的《先秦时期的南海岛民》一书认为,广东沿海的青铜器时代是从商代开始至战国时期,器物种类可分兵器(戈、矛、剑、镞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如斧、凿)和渔猎工具(如鱼钩)等,但缺少中原地区发达的礼器。

在海南岛上,主要居住着从广西境内迁来的骆越人。《史记索隐》引汉代刘向的记载说:“今珠崖、儋耳谓之瓯人,是有瓯越。”(22)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9页。《舆地志》注释中说:“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文身断发避龙。”有人认为“‘越’字意义为水,越人为生活在水滨的居民。越人是个多成分群体,按环北部湾地区应为骆越人分布区,与今海南岛、雷州半岛原始居民同源”(23)司徒尚纪、许桂灵:《合浦港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吴传钧:《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曾昭璇认为,骆越民族在先秦时期已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骆越也是由许多小国(部族)组成,故小县称为骆将,全骆越则称为骆王”(24)曾昭璇、曾宪珊:《论西瓯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吴传钧:《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有多处记载海南岛有“离耳国”“聂耳国”“雕题国”和“儋耳国”的存在。东晋人郭璞注:离耳国“馊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珠崖海渚中,不食五谷,噉蚌及藷、芋也。”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岭南越族中多数人已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我们不能认为,当他们迁居海岛后所创造的海洋文化就不属于海洋文明。所以,从理论角度上推论,南海北岸的海洋文明应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2.以用木板船航海为标志

农耕文明的成果多以城市为标志。那么,海洋文明的成果应该以什么为标志呢?笔者认为,应该以有了木板船的航海为标志。因为船只不仅是航海人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如上所述,独木舟是原始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水上交通工具,但它只能在河流或近海航行。制作独木舟受木材大小的限制,人类自从发明了木板船便摆脱了这一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在远海航行了。多数专家认为,木板船是由独木舟发展而来,“由于独木舟的容积有限,人们开始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原来的独木舟就逐渐成船底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圆底独木舟逐渐变成了船底中线处通连首尾的主要纵材,即‘龙骨’了。也就是演变成尖底或圆底的木板船”。所以,木板船的发明被专家称为“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25)张静芬:《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页。。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木板船的发明应是在殷商时期。“其时限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距今约3 500年到3 000年以前”(26)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28页。。在甲骨文中有了“舟”字的写法:“舟”字为长方形,四周有边框,中间有两道横线,代表肋骨或舱壁,这已经是像样的木板船。先秦时期,越人曾发明一种“戈船”,也是木板船形制的一种。史书记载:“越人于水中负人船,又有蛟龙之害,故置戈于船下,因以为名也。”(27)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5页。

早期的木板船多由三块木板拼接而成,“可能连前后的船头都没有”,因此可称“三板船”(28)阎根齐:《南海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第75页。。近年来在广东珠海宝镜湾发现的夏商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岩画上画有船的造型。“船长85厘米,船头尖翘,头顶装饰似鸟头。船身以两条线构成,后部竖一条长竿,竿高75厘米”。此外还有广西西林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铜鼓上的船纹、福建和江西武夷山一带出土的商周时期的船棺等考古资料都能证明,在商周至战国时期,人们不仅已使用木板船在南海航海,而且使用了帆、桨作为推进工具。另外,船上还有铜鼓作为指挥和组织工具。

由于木板船体型较大、制作技术较高,增强了在大海航行中抵抗风浪的能力,所以人们可以经常在远海航行。同时,在远海仅靠人力是无法航行的,人们又发明了“帆”的船具,人们靠风吹来的力能来解决动力问题,无疑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而且,必须有多人共同驾船才能完成远海航行,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掌舵、水手等)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还必须有能够起决定作用的领导人。通常这个人有较高的威望,有组织领导能力、临危决策的处置能力、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海洋知识等。所有这些都只有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

以上这些航海“质”的飞跃是岭南百越人长期生产实践和知识积累的结果,不是原始社会的人所能达到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应是南海海洋文明社会取得的成果。因此,南海海洋文明社会的产生时间应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三、南海海洋早期文明的特征

中国南海的海洋文明具有起源时代早、民族连续、文明成果丰富突出等特征。

(一)起源时代早

中国南海的海洋文明起源较早,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如果没有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是不可能形成文明社会的。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传入岭南。广西境内的越人用青铜制造铜鼓及其他生产工具;1989年在广东珠海西南部的南水高栏岛发现的距今约3 000年前的岩画,雕刻线条清晰、规整,专家普遍认为是用青铜工具刻凿而成;20世纪90年代初,在海南岛的西部昌江县七叉乡燕窝岭也出土过12件青铜环形器,属于战国时期的用品(29)海南省文博学会:《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2页。。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南海的海洋文化在战国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文化是海洋文明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最典型的海洋文明古国希腊,海洋文明形成的时间也是以进入青铜器时代为标志,时间约在公元前3 300年至公元前1 500年(30)尼古拉斯·杜马尼斯:《希腊史》,屈闻明、杨林秀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第4页。。

南海海洋文明形成后不久,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在南海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便产生了多项发明(如帆、水密舱、船尾舵等),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海洋大国。李约瑟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当然包括航海和造船技术)的研究,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31)“李约瑟之问”近年成为热点话题。参见江晓原:《从技术成就看“李约瑟之问”》,《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7版。。

(二)民族连续

中国的南海海洋文化与地中海海洋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有一贯的连续性。地中海的沿岸国家,一个民族创造的海洋文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便被另一个民族所摧毁。地中海上的迈锡尼人大概在距今约3 500年前便走进了海洋文明社会,但“大约在公元前1 200年,迈锡尼文明曾遭遇衰落,随后虽短暂恢复,但最终仍在公元前1125年全面崩溃。宫殿遭到废弃,人口都迁移至其他岛屿和海外”(32)同②:第9页。。就连迈锡尼人自己的文字也随之消失了。造成文明毁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民族的占领。

南海北岸的海洋文明是在中国的南海海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条件下形成的,创造海洋文明的主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人。这一群体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在这一带居住生活,经整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他们中的一批又一批人迁移到近海海岛上生活,创造出极其丰富的海洋文明成果,一直到秦汉以后被中央王朝统治,从无间断、自成体系、特点鲜明。而同一时期,甚至到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海南岸的沿海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状态,如《梁书·海南诸国》记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发,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33)姚思廉:《二十五史·梁书·海南诸国》,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三)建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南海海洋文明最突出的成果。由于中国的南海海洋文明起源较早,秦汉时期已建立高度发达和强盛的王朝,在国家机器和政权推动下,南海文明取得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专家近几十年的探讨和研究,一般认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笔者认为应以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了南越国,又在南海边的始发港合浦设立郡治管理南海贸易为标志(34)阎根齐:《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学术探索》,2017年第3期。。

经过先秦时期住在南海边的越人长期对海洋的探索以及对海洋知识的积累,“最迟在南越国时期,由南中国海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岭南越族是开拓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35)彭年:《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这条航线在《汉书·地理志》中有长达230多字的记载,称海上丝绸之路为“交趾之道”,这也是当时最完备的记载。该航线从徐闻、合浦始发,沿北部湾海域,经过今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最远到达印度东海岸(黄之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航路全长达8 000公里,来回需要两年的时间(需要等季风)。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这支船队的规模,但从船上配备有译长(翻译人员)、应募者(出发前在广西一带招募的船工和水手),船上带有大量的黄金和“杂缯”(布匹)等推测,该船非一般的民船或商船。因为这次航行的组织者属于皇宫直属的黄门(属少府),又有派去这些国家充当汉朝“威仪”的任务,所以这次航行的船只应是具有官船性质的豪华船只。

“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自汉武帝派使臣开通了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所到的这些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纷纷与汉朝开始了“朝贡贸易”。可见,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早期,西汉朝廷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南海海洋早期文明的成果同农耕文明一样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起源时间早、民族连续、成果丰富等特征。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农耕文明的巨大影响及推动,与地中海等地的海洋文明有很大的区别。

猜你喜欢
南海海洋文明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
文明歌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