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嘉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7)
强校之本,系于教师。职业院校要发展,双师型教师是关键,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双能力”培养又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密不可分。国务院和教育部联合各部门在2015年到2018年连续发出《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理念、机制、途径,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各个层面进行贯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1]。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里更指出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举措,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2]。之后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专项聚焦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界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改革方向,制定了措施和近期建设的时点指标,凸显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件中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把握住产教融合的大时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这十多年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界在对其研究上出现过很多提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产教结合等等。现在“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词。对这些概念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开展,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度和效率,同样影响到双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该如何理解“产教融合”与之前的“产教结合”“产教合作”等提法的不同?应以“融”为要。“融合”最大的不同在于“融”所反映的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实现协同发展。因此,“产教融合”绝不仅仅是校企合作搞产品研发、工学结合搞教学实践,在这里,“融”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不是合作而是浑然一体,“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3],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都是这个有机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不但要成为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更要成为发展共同体,最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4]。尤其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行业及企业在人才培养的作用上的定位不再处于合作、配合的地位,他们和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地负担起高职教育的责任。“双主体”的意义也在于此。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育人作用,才能达成对学生和双师教师培养的目标。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说法很多,有依赖于双职称证书的,有参照双岗位证书认定的,还有按照教师来源和经历确定的[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指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谓之‘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产业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将其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简单等式,不是“毕业证书+职业等级证书”或“教师+工程师”就可等同于双师型教师,而是把能力与经历作为其内涵,具有本质的特定性。这样的能力与经历既包括教学方面的,又包括社会工作实践方面的。
从国外已经成熟且先进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等办学经验中,师资培养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此处“人才”包括教师、学生、科技人员等;二是不但要重视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更要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要大量聘用企业中的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6]。从这些经验中更能发现对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此更加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存在,不是一种教育层次。在这个教育类型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以及职业研究生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一半”的目标,并着手研制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标准。这表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同时将近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限定在专业教师范围之内。
《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除了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和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要从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中引进教师。这就告诉我们,双师型教师来源于企业有实践经历且又具有相适宜的学历人员中,强化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历,淡化了“高学历”,固化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根据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不少于一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全体教师按五年一周期完成轮训。这也是评聘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之一,从中更凸显了“实践经历”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双师共育”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7]。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个体性较强的劳动,在个体劳动中体现着各自的传递功能,每个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需要专业课教师间、专业课教师与非专业课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传承。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要成份的教师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双师数量超过专业课教师一半以上是个弹性指标,也是近期的最低指令性指标。从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现状看,将普通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任务很重,要有个工作经历累积的过程。同时,已具有双师型资历的教师也要有一个不断提质培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追求,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强力培养。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多,涉及数量、来源、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结构、管理体制、教学团队等等[8],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而通过对多家民办高职院校的调研及关于师资队伍资料的统计和研究,发现对于民办高职院校,除了这些共性问题,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根据《实施方案》的目标,如按照18∶1的生师比要求,其中专业课教师一般按照70%计算的话,一个一万人规模的学校其双师型教师数量就应该达到300人以上,但是现在很多民办高校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评聘双师的标准是“学历证书+技术职务+企业实践时间”的基本要求,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足,更缺乏对实践传授能力的考核。今后,会有大量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悟性的教师大量引入,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及考核又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在现有的专业课教师里,那些即将参与到双师型的考核及聘用的教师中,中年教师数量太少,大多数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而且中年专业教师都是教学骨干,又面临着职称晋升,业务上需要积累课时、科研和论文,生活上也有各种担子等一系列问题,授课任务重,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起来困难,甚至因论文科研获奖等条件不足而丧失信心,造成增量后劲不足。
有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校锻炼几年,有了一定工作经历,也成为了教学骨干之后离开。民办高校成了公办院校和政府机构培养人才的基地。当然,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校功能之一,这些流动的教师同样是被培养的对象,培养他们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但是这种流动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更不利于学校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困扰着民办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从到企业参加实践的角度来看,只要求对参加实践的时间的考查,而忽视了“专业能力”的考查。对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培养理论教学能力的专项活动也不到位。学校教师“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无法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
由于办学经费来源和办学成本的压力,使民办高职院校在双师教师的培养上投入不足。同时,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缺乏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无法在定位、职称、待遇、福利等方面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
要解决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双师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无论从院校角度还是教师角度,都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民办高职院校要确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明确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主体部分,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属性是职业与教育的叠加,担负着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是双师型教师。
2.教师要提高自身双师素质提升的思想认识
(1)要转变对企业的认识
“双师双能”素质的提升和校企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和学校合作的那些企业需求最大的是稳定的人力资源,第二重要的就是学校的智力资源。在和民办高职合作中,实习就业合作起来没问题,但是技术开发合作,企业一般都是找“985”或“211”院校合作。所以,教师要认清,企业不仅是教学合作伙伴,来为学校实践教学补漏的,它本质上是利益优先型的经济体。要想充分、深度地合作,必须先让自己有价值,双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才能互相索取,互相服务,达成目标。
表中:d是子弹的直径;L是子弹的全长;γ是由于子弹抛撒顺序不同引起的邻层角度差;h是由于子弹抛撒顺序不同引起的邻层高度差。
(2)要明确对自身的认识
虽然说对于企业来讲学校的资源主要是智力资源,但是有很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时候心理状态很不好,尤其是青年教师,脸上就写着我是职场“小白”,我没有实践经验,我什么都不会。自己没有想法就等于是空着两只手去的,等人家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这就很难参与到重要项目里。其实,就像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要预习一样,去企业实践之前教师也要做好功课,对企业的主营项目、技术发展现状、目前在做哪些项目一定要先做了解,根据对方的技术或项目内容做理论功课,搜集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前沿,先学习一遍,然后再到企业去,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这些现学现卖的知识,去完成一场知行统一、理论付诸实践的旅行。经过几次历练,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在《实施方案》要求的“企业实践五年一周期”过后,教师再去企业就会是带着自信去的,是货真价实的企业的智力资源。
学校应将引进、培养、管理、监督、使用、评价纳入一体化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计划,分批分层次地评聘双师型教师,不断地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机制灵活,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完善从计划、实施、组织培训、测评、聘任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参照公办学校经费预算的规定,制定合理的预算作为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按总额控制、指标分配、专款专用、实报实销、结余留用、超标不补等方法进行管理。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微格教学、定岗实习、置换脱产等多种途径[10]。
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本专业课程完成后、顶岗实习前完成综合模拟实训项目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项目内容则来自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如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自2009年就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始了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项目。历时十余年,培育了关于出纳会计、资产会计、税务会计等9个实践操作项目。校企共同开展校内综合实训,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可以独立完成全部的校内综合实训项目。
二是坚持和巩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平台。很多双师型教师是通过这个平台经受锻炼而成熟起来的,需要完善的是根据各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有项目地进行能力培养。要制定能力标准,测评能力的实际效果,以“能力”而不是“时间”评聘双师型教师。
三是坚持和巩固专业教师在为企业服务中增长才干。如有的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有的为培训企业员工实施定制化课程,有的为企业营销布展制定预案,等等,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四是发展和完善从企业招聘高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校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在企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中,学校的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全程学习、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是完善校校合作,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双高”“骨干”校学习,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双带头人”。
六是完善新入职教师培训平台,提高理论教学能力。为新入职教师制订“教师生涯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先进行适应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等方面的业务培养,再让诸如入职培训、阶段培训、职后培训、企业实训、继续教育等有效衔接,循序渐进。
从教师本身的发展看,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要准确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这些长处和短板包括教学能力的,更包括实践能力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要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但要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要有把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出去的能力。善于理论学习、熟于动手操作、精于教学教法,三者结合,缺一不可。所以,学、做、说三个方面,在任何一个方面,或任一方面的某个部分有所不足的,都要把它找出来。这样制定提升计划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方式和方法就是留待人们去创新的。到企业参加实践劳动是最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要在其他方面的实践形式上加大力度,进行创新。
比如学校聘请企业教师来学校上实践课,校内青年教师可边学边辅助企业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同样在去企业现场实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教师也与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管理,形成“双导师”制,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给学生组织的实训项目里。有的时候学生到企业实训,带队老师一开始会跟着学生做一些工作,但企业负责人觉得老师们不用做学生的活儿,关键是老师们不可能像学生一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工作,他们还有巡视、交流、指导等等任务要做,渐渐就变成了“观看式”了,这其实浪费了机会。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深度参与到实训实习项目管理中,督促了教师,帮助了企业,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督促教师是在于教师不要再把自己仅仅当成学生在企业学习,而是要作为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进入企业角色,去实践更高要求的项目任务。
参加指导职业技能大赛对提高双师能力也很重要。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依据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重视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赛项还紧密结合技能鉴定、技术革新。而且职业技能大赛公开、公正地考核了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能力。这种考核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样道理,1+X证书的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双师素质提升的手段。
1.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接触到的本行业最新技术技能,要直接用于课程建设、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那么对于企业,教师们要立足于行业前沿发展,和企业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升级、服务项目设计。所以要结合教育教研的项目、校企开发课程、横向科研项目,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最后还要关注教学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2.教师要安排好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方式
教师还要安排好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和方式。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老师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长期持续地在企业岗位锻炼,而短期的或定期去几天的这些参与方式效果甚微。一般一个项目从头到尾跟下来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不能连续工作,会影响企业项目的完成,所以企业也不欢迎这样的挂职锻炼方式。这就需要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企业实践折合教学工作量的管理办法。而且,教师到企业去实践主要听从企业的任务安排,要做到按教学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实践项目主动选择,这样的机会很少。
3.教师要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思想素质
(1)提高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要并重
两种能力要与时俱进地同时提高。在教学能力方面,尤其要提高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能力和项目化教学实施能力,这将是考核双师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2)关注“课程思政”建设
教书育人落实到职业院校,就必须做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大思政”格局意识。认真研究如何将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因此所有教师都要做到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总之,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期望值反而比传统大学的教师要求更高,“双师”要同时具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一样,双师型教师是个岗位,同样有发展、成熟、再更新的过程,这也是伴随一生的成长过程。不管对于教师个人,还是对于学校、社会,都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