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婷婷 关守宁
(1.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让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1]。
目前,多数高职教育的学制短,在校学习时间短,还面临实习就业、对口升学、深造等实际问题,所以进行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守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课程体系的安排不仅要突出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要体现出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是将未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2-3]。
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无积极性,求知欲不强等现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好玩,导致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以上原因,为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高职教师经常把课堂出勤率作为成绩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但对大多数学生听课效果不佳。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课堂听课成为习惯,缺乏主动自主学习意识;课堂讨论不善于提问,缺乏主动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以获取高分为目标,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学习提升动力。
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体系。教师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需求,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培养,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地灌输知识,很难产生学习热情,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教学热情。情况如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出现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例如:在学习各味中药时,老师是按照自己授课计划所规定的学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中药认识度、接受能力不了解。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功效及对应临床应用,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至于考试结束后自动忘记了所学内容,也不会动脑思考。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期末考试仍主要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作为学生学习中药学课程的成绩,而忽视了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4]。
目前高职院校中药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与社会接轨,课程安排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编制缺少特色。教学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中药学课程往往遵循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运用归纳比较法区别中药性能功效及应用相似药物的能力。学校的课程分配不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均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发展的阻碍,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5]。
长久以来,教学模式一直以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突然改变了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是不适应的,此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改变陈旧对以“教”为主教学方式,重构新型对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如果将小学至高中的教学模式都进行改革,这样学生对大学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
在世界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高职院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向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医院、药厂输送具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职教育中药学课程只注重知识输出传递,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中药学课程必须对教育模式采取全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而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提供保障[6]。
新时代高教40条中提出推进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推动学习革命,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7]。围绕金课建设,将教学理念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学信息化为主导。本研究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一致性建构的思维和LCCD教学理念充分融入到中药学课堂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将“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教学课程设计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 适应人们新的择业观的需要。
《中药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对学生完成该专业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中药学》又在各课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受教学任务、课时量、学时的限制的情况,目前《中药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实际能掌握的中药内容少之又少[9]。
基于前期对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研究团队针对“以教为中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目标检测模块,以此强化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内容,使教材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内容适用、实训重用的特点[10]。设计重点突出“学习活动”环节,通过设计小任务,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学习测评”中让学生有展示自我成就的机会,促进知识点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联结。在“学习测评”环节,通过提高中药功效背诵能力以及临床的应用能力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全面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并且增强同伴合作能力。在LCCD理论指导下,对中药学课程的实用性进行实操,学生深挖素材,丰富教学内涵发挥其“主体性”,教师将课程融会贯通,突出重点难点展示其“主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全面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就是学校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施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对探究,能够对所学知识体系框架主动建构。教师通过对课前体验、观察与实践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再针对共性问题具体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例如,为什么说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什么是人参滥用综合征?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进行发言,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这种课堂形式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对知识点对掌握更加牢固。
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的任务,对教师所授的内容单纯的记忆,并且对中医临床对病症知识点晦涩难懂,或者是死记硬背不会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考试结束以后,记忆内容所剩无几,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通过“以学为中心”课程改革,学生前期的查阅材料可以与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学科联系紧密,涉及面广,知识点繁杂,对中药学这门课程对学习具备了扎实的中医知识。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掌握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课程的兴趣。
通过“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过程性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基础性知识点,学生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积极讨论每味中药的功效,研究每味中药功效对应的适应证及辩证配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投入并参与到课堂学习与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能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前布置任务,查阅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游戏、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充分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性。学生将有能力确定如何继续学习其领域的前沿内容。学生将为更好学习课程而增强某些必要技能,比如阅读、做笔记、考试等方面的技巧。学生将在不同学科领域学会知识如何衔接以及如何构建体系,比如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
中药学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能初步用于临床实践。中药学课程“以学为中心”教学改革与探索也是着重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中药学》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培育学生的传承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唤起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引领、激励和促进作用,亦能将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推向新的高度[11]。
通过以上“以学为中心”课程改革实践的证明,这种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改进了中药学课堂存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反馈,该教学设计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也将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进一步改善措施和方法,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