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0)
一所高校的优良校风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任意捏造,它是悠久历史校园文化内容的积极沉淀。[2]厦门大学在百年的建设过程中,就形成了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即“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一代又一代厦大师生正是在这四种优良校风的感召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9年,厦门大学在即将迈入21世纪时,就提出了要弘扬和践行伟大的“四种精神”,即厦门大学的四种优良校风: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萨本栋校长的自强精神,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的科学精神。百年风雨铸就百年厦大,这四种优良校风的形成是百年厦大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百年厦大特有的精神财富。
近代以来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校主陈嘉庚先生,毛泽东赞誉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的创建与壮大离不开陈嘉庚先生一生的奉献和付出。他心系中华,坚持教育救国。陈嘉庚先生在海外南洋坚持创办实业,可在他看来,实业并不能彻底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唯有教育才可救国。他呕心沥血,决意倾资办学。陈嘉庚先生面临企业破产,毅然决然地喊出誓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3]他联合华侨,助力祖国。陈嘉庚先生任“南侨总会”主席,领导南洋华侨出资出力,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先生身上所展现的振兴中华、教育救国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师生为实现祖国的发展与富强奋斗拼搏。
罗扬才是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的首任支部书记,也是厦门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以厦大党支部为基点,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也由此壮大了厦门地区乃至整个闽南、闽西地区的革命力量。罗扬才在整个革命运动中理想信念坚定,不惧艰险,最终为革命牺牲。在罗扬才身上所展现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如铁一般的意志和如铁一般的信仰。
自强精神在厦门大学的校训和校歌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厦大坚持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校歌把“自强,自强”作为整个歌词的重要部分。可见,这是自强精神在厦大的多方面传承和体现。自强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厦大校长萨本栋面临战火暴乱,带领厦大师生内迁至闽西长汀,并在此期间,在极端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厦大赢得“南方之强”的赞誉。萨本栋校长舍身治校,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在萨本栋校长身上所展现的是顽强拼搏,发奋图强的自强精神。
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科学研究。王亚南校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畏艰辛,敢于突破重重困难,翻译了著名的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的里程碑。陈景润教授是科学精神的又一代表,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慧,耐心钻研和求学,反复推演和论证,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是厦大人追求真理,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优良校风的形成与建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的努力,这是一个从孕育走向逐步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优良校风的建设也充分体现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向,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建设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5]因此,培育高校的优良校风,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素质提升的必要手段。
厦门大学百年来所形成的优良校风,亦叫作厦大的“四种精神”,这是厦大爱国基因、红色基因、自强基因与拼搏基因的历史积淀,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凸显了优良校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地谈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6]优良校风中的“爱国”精神,一方面能够使厦大师生始终牢记校主陈嘉庚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厦大学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将国家的“大我”与个人的“小我”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认同。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信念。”[7]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是革命者”,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无数革命烈士和英雄儿女为抵御外来入侵,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像罗扬才烈士一般,他们是坚定的革命者,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青年学生、青年党员要以这种革命精神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斗力量,自觉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旨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这样讲道:“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8]“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也正是百年厦大所一直坚持的校训,1921年,校主陈嘉庚先生就希望以此为校训,勉励后辈学子奋发求学、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进入新时代,自强精神正激励着青年学子砥砺前行,顽强拼搏。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而科学精神正是推进科学研究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品德,端正学术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以及敢于突破困难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是伟大且崇高的事业,正如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那样,榜样的力量必然会激励厦大学子坚持以恒,勤思穷思,发现真理,服务真理,永攀科学的最高峰。
厦大的优良校风(“四种精神”)并不是割裂的关系,它们虽依托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却都是经过历史实践的考验并为广大师生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优良校风,它们共同奠定了厦大优秀的校园文化基因。在传承和发扬优良校风的实践活动中,“四种精神”彰显着优良校风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要任务[9]。
校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基本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载体[10]。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青年学子,青年学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11]因此,要充分发挥好优良校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必然要进一步完善优良校风的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品牌主要从校园特色、校园历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维度探索,以此发挥校园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厦大积极推动开展“扬才计划”,成立厦门大学“扬才计划”学生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使其成为厦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实训基地以及学生党建品牌的展示窗口,以此来弘扬和传承罗扬才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此外,厦大建造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科考船,打造嘉庚创新实验室等教育基地。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既彰显了厦大校园文化的特色,也丰富了厦大弘扬和传承优良校风的实践手段。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厦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优良校风,在有形无形中为优良校风所塑造。因此,应继续推广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文化途径。
高校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同时,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2]马克思也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3]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优势,要积极依托校园内部、校园周边的实践基地等,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如在厦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中,组织学生参观厦大长汀旧址、厦门大学校史馆、革命史馆等教育基地来丰富实践体验。实践教学日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自我探索中求真的自我需求,从而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浸润下,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
典型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指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因此,高校要从自身的历史背景中挖掘具有榜样示范的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通过教育宣传、教育引导、教育讲座等方式方法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从而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高校学子的情感共鸣,达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例如,厦大积极依托陈嘉庚先生、罗扬才烈士、萨本栋校长、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等先进历史人物,通过建造烈士陵园、嘉庚塑像以及编排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等方式来发扬英雄模范精神,进一步激发厦大学子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努力钻研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空气和阳光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14]营造优良校风是培养高校学子合格的人格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优良校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建设格局。在建设和传承优良校风的实践活动中,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挖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优良校风建设的途径。高校教师要继续坚持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校风文化的育人作用。高校学子要自觉主动参与优良校风的创建和推进工作,增强青年学子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在校园主体多方位的同心共力之下,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来充分发挥优良校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