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

2021-12-29 02:16郑再升
南方论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平性资助困难

郑再升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关键字】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果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本文研究数据、表述均属于2020年成果,旨在以过往精准扶贫经验启示当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量不断增长,据统计,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应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帮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举行,代表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将由生存式扶贫向多样化扶贫与发展式扶贫转变。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又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将“扶贫更扶志”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上,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又将做出哪些调整与变革。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效果评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评的方式对高校精准资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编制参考了曾敏(2018)[1]和孙雪飞(2019)[2]编制过的问卷,结合作者在辅导员岗位上从事多年的学生资助实践工作经验制定调查问卷,重点从价值、精准度和教育三个维度作效果分析。

(一)精准资助效果的价值维度分析

在高校精准资助效果的价值维度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受资助者对精准资助政策的知晓度以及通过意见反馈和政策评价来判断精准资助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王红(2011)提到,学生资助的基本理念是公平,增进和维护公平的理念始终贯穿着学生资助制度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过程。[3]公平性是评判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效果的首要维度。

1.对精准资助政策的知晓度

问卷数据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近87%的学生在上大学后了解资助政策,以及通过对比入学前(66.1%)数据也可以看出,资助政策备受学生关注,受助群体范围较广。学校每年均会在官网发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收集工作的通知,也会在新生录取通知书寄送的同时发放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专项资助等管理规定,使学生在入学前就能对资助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可忽略的是,还是存在部分学生对资助政策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这也说明了高校在资助政策宣传方面存在盲区。对于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领取了资助之后还不明白资助认定与发放的标准,数据显示,仍然分别有15.2%和17.8%的同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和资助评定标准不了解,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进而影响高校精准资助效果的达成。在关于学校是否定期开展有关资助内容的讲座或者宣传,52.1%的同学回答偶尔开展,还有将近30.2%的同学回答不太了解,说明高校的精准资助宣传工作还需加强。

2.对精准资助政策实施公平性的认同度

为保证资助政策实施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学校层面每年均会将奖助学金评选通知和评选规则、各种受助候选人名单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以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及时了解并监督各项资助工作。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受助学生对于学校的资助政策及资格认定标准体现的公平性持90%以上的满意度,说明绝大多数的受助学生都能认同精准资助政策实施的公平性。

(二)精准资助效果的精准维度分析

在汪三贵(2015)提过,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帮扶、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4]教育部也多次强调在资助工作中“精准”的重要性。

1.精准识别

前述文献中学者均提到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的重要性与难度。由于材料核查的难度,所有本研究采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觉与评价来间接了解资助对象的识别情况。数据显示,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上基本能做到精准识别每一位需要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给予资助。然而对于是否存在“假性贫困”现象的选择上,超过32.8%的同学是持赞同意见的,对于是否存在“隐性贫困”现象的选择上,超过49.84%的同学是持赞同意见的,这也说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仍还存在极大的差距,不仅存在“假”贫困生,也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由于“面子”问题或者认定程序繁琐而放弃接受资助,这也是新时代下“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思路方向。

2.精准管理

精准资助透视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然而,学校对于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序以及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等很难通过量化进行考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受助学生的满意程度来了解高校精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受助学生的满意度来倒逼高校精准资助政策制定方完善并优化相关政策,促进资助政策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0%,说明学生认为学校对于资助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对于学校资助政策的执行状况与资助工作人员效率也是比较满意的。

3.精准分配资金

高校精准分配资金的关键在于精准确定资助对象的需求并“对症下药”,在精准识别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资助,保证完成基本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校资助金额基本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学校也极少存在不及时足额发放的情况。

(三)精准资助效果的教育维度分析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设立的初衷是: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5]因此,落实并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资助育人理念,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显得非常重要。

1.学习发展情况

资助政策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努力、勤奋学习。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受助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发展性素质和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极大赞同,只有约10%的同学不太赞同,说明精准资助政策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还是有很大帮助,学生受到资助后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以及发展人际沟通等社交上,促进学习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2.思想道德水平

资助理念在于扶贫先扶志。调查数据显示,受助学生都极大赞同“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感恩、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事政治或者新闻节目的频率”会得到显著提高,接近95%左右的学生持赞同及以上意见。说明在全面发展的精准资助育人理念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3.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诸如自卑、虚荣心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更加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本调查中,受助学生认为“获得资助后,您更加自信、乐观以及乐于分享”的赞同比例高达94.32%,说明大学生对资助的育人理念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对策建议

本调查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评的方式对高校精准资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重点从价值、精准度和教育三个维度作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精准政策的知晓度极高,对于精准资助政策体现公平性比较满意,对于高校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与精准分配资金也比较满意,对于受助学生在学习发展情况、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三个方面的提升上有极大的认同感。说明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性,资助育人的理念得到很好地发挥。对于在“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扶贫更扶志”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当中,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在公平基础上追求高校精准资助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到最大的质疑就是缺乏公平性,同样的质疑也存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上,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正有杨德广(2013)提出,“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缺失是社会资源不能满足全社会所有人的需要而造成的”[6]。长期以来,在总量投入不足的前提下促使高校资助政策的价值理念更加偏向于公平性。而确实,“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客观上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资助。”[7]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保障学生平等入学以及平等享受资助的机会”[7]的公平性目标基本已经能够实现。但是,如何在公平性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效率,才是“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所要追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资助理念提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资助以增加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在资助评定上习惯以学生贫困程度的高低来决定学生资助的金额分配,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绩效导向,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给予认定的建档立卡、特困学生等,忽略了部分一般困难学生与隐性贫困生等。今天,我们提倡在公平基础上追求高校精准资助效率,建构“以公平为基本原则、公平和绩效相结合”的高校资助政策。

(二)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精准资助方式

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普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好转,在全面发展的理念下,精准确定资助对象的需求已经不仅是定位在物质上的需求,还要关注到学生的精神需求。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由解决温饱问题迈向提升生活质量,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将由生存式扶贫向发展式扶贫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需求早已超脱了以往的基本物质需求,而高层次需求,比如技能提升、企业实习等才是学生最希望获得的,如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除了获得经济资助,在校期间你最希望获得哪类帮助?”中选择课业辅导有47.73%、技能提升88.96%、心理帮扶38.64%、企业实习68.34%,也说明目前高校在这一方面的资助上比较欠缺。因此,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随着学生的需求质量的提升,高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精准资助方式,精准帮扶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

创新资助方法,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精准资助方式。不同家庭、地区、专业的学生对教育帮扶的需求是极为不同的。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从供给侧的视角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针对性、持续地开展帮扶和提升活动。[8]根据资助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匹配的资助方式,形成多种资助方式相结合的“资助包”[3],做到个性定制、精准滴灌。

(三)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扶智”和精神“扶志”的主力军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多着眼于学生经济上的“济困”,而对精神上的“扶志”和学习能力上的“扶智”支持不足。[9]应充分发挥好精准资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高校精准资助的目的是育人,尽管在调查中显示受资助学生不管是在学习发展、思想道德还是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同时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学校是否举办有关诚信、感恩教育等方面的演讲、征文、讲座等教育活动”只有30.03%学生认为经常开展,认为“学校是否组织开展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报告会、励志之星评选等励志教育活动”只有25.49%学生认为经常开展,这也说明当前高校精准资助的育人功能弱化。因此,高校应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扶智”和精神“扶志”的主力军,发挥好精准资助的育人功能。

做精神“扶志”的主力军,把经济资助与精神励志相结合。要注重宣讲与诚信教育双管齐下,开展优秀事迹报告会,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拼搏,磨砺意志,走好人生道路;开展感恩教育,树牢“吃水不忘挖井人”意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回报社会。

做能力“扶智”的主力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导致能力与特长等方面存在弱势。因此,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和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培训,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公平性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框架及其应用*
选择困难症
云环境下能耗感知的公平性提升资源调度策略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