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闻洁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各级各类地区面临的发展要求和实践,向先进地区学习是大家一致的认知,但相对落后地区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依赖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突破,对有同样诉求的地区尤其有借鉴意义。滨州就是这样一个在两三年间从处于发展危机到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显的地区。滨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处于全省后列,2017、2018连续两年,GDP增速排全省末位,低质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困难重重,但2019年GDP上升至全省第13位,2020年度全省综合考核列第7位、科技领域考核列全省第1名。创新推动滨州GDP增速排位升高、更向高质量发展挺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条件和环境发生了诸多重大转变,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结构性矛盾凸显,增长率放缓,传统发展路径难以重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切实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从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上来,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滨州也进行经济调整,但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偏煤偏电的能源结构改变效果不明显。2018年,GDP增速排全省末位,第一季度甚至出现了全省唯一的一个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结果为“不定等次”,发展形势异常严峻。
如何从危机中实现突围?滨州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从低速调整蓄势走向全面起势整体成势,创出了“滨州速度”。
2017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强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打造高端铝、新型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确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形成“5+5”十强产业发展体系。随后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路径和目标任务。
紧跟省委步伐,率先召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会,2018年印发《实施意见》和《实施规划》,完成了市级层面的动能转换顶层设计。2019年4月印发《关于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制订五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19年初市“两会”,新任市委书记深挖发展之痛,以梦想、发展、改革、创新、落实、担责“六问”谋篇;明晰发展路径,以实业、民生、品牌、改革、开放、创新、诚信、服务“八策”布局,开启富强滨州建设;2020年5月市“两会”提出“七富七强”目标,确定七大攻坚三重工作的“7+3”重点改革任务,制定“1+10+N”改革体系(《滨州市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三重工作重点攻坚的10项重要事项+全市年内实施的专项改革任务),部署中长期的改革计划、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以及相关改革配套事项,进一步明确改革路径。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创新主体。滨州企业加强创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由研到产,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绿色创新。科瑞钢板研发建成的高速静电粉末涂层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降低了能耗;魏桥创业集团研发的新型铝合金材料,应用到汽车上,减少了碳排放。二是领先创新。西王特钢研发出钢轨用金属材料R20,优于世界在用钢轨;国科天骥(滨州)的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智能化创新。魏桥纺织投资建设了智能化紧密纺工厂;明航智能物流打造的智能化铝合金罐车生产线世界领先。
2020年,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居全省第2位,产业产值增速列全省第1位。
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水平状态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水平状态发展。
滨州市的产业创新实践,一是传统产业重构再造。铝原料就地转化率从2018年的不足20%提升到2020年的50.1%,被科技部认定为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粮食食品产业形成了粮食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的滨州模式,滨州成为国家粮油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唯一粮食产业产值千亿级粮城。化工产业启动高端化工项目。家纺纺织产业拓宽链条,转产防疫物资。畜牧水产产业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对虾全产业链。二是新兴产业增量崛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产业园,实现产业聚集、链条互补、资源共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了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国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务模式、全省首家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医养健康产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滨州经济的新引擎。
2020年,“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速及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位。
跳出产业谋产业,滨州市突破教育与产业间的界限,通过产教融合这种创新形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成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魏桥国科研究院,筹建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黄海科技产业园,形成“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形成“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N1N”产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等协同创新模式,以产教融合创新形态,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滨州市综合创新水平指数增幅居全省第4位,“四新”投资增速和占比提高均列全省第2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滨州市加强机制体系创新。
一是基础环境和要素体系创新,在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基建上实现突破。抢抓历史机遇,“六高五铁十专线九高速”、机场港口立体联通格局即将形成。5G网络基础、区域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加速建设,主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二是生产要素整合机制创新,提高区域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两年出让“标准地”列全省第一;对“亩产效益”高的优质企业和粗放型落后企业,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创新建立投贷联动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在全省率先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企业向高端流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启动“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实施“硕博优选计划”,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吸引人才;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体系(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分院、黄三角高效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学、滨州学院、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区、滨州职业学院、鲁北技师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山东康养职业学院、京博N1N大学、沈阳化工大学黄海学院,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出台人才成长发展“全生命周期”保障措施,留住人才,两年实现“人才净流入”。三是营商环境机制创新,增强区域吸引力。滨州致力于将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力的水平,2018年7月出台《滨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试行)》,2020年7月1日施行《滨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管理规定》,皆为全省首部;对投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制,工程建设领域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
滨州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2019年GDP增速全省排名升至第13;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2019年前进4个位次升为三等,2020年位列第7跃居二等;2021年上半年第一次入围2021中国百强城市排名78位,滨州高质量发展强劲,为传统产业占比大的落后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
滨州实践的启示是,依靠创新,强力打破路径依赖,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明确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密关联,在创新视域下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并指出“起飞”与“追求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
如果将罗斯托提出的前五个阶段看作高速增长阶段,那么“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发展阶段“突变”,科技创新是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
滨州市正是重视科技创新,不论是企业主体创新、产业系统创新,还是协同创新,都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尤其是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机,搭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车,既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十强”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主导部门”,才加快了阶段更替,加速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张五常认为,地区经济的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发展得好的、快的地区无一例外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滨州市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后来居上也依靠机制创新这个直接力量。
滨州市正是重视机制创新,破除了滨州没有产能空间、没有先发优势的思想桎梏,凝聚力量形成攻坚共识,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才塑造了地区竞争比较优势,让重点工作改革攻坚成为办大事、解难事、干成事的直接推动力量。
拉动经济增长的无论是老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还是新三驾马车养老、医疗、教育,都要落到项目上。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效率高收益的创新项目。一个地区的创新项目吸引得越多、投产得越顺、运作得越好,越能够很好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滨州市正是重视创新项目,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坚持项目谋划推进,实现了“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了项目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长任总指挥的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构建了“1+7+7+N”(市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7个专班+7个巡回督导组+重点项目驻企服务员)的指挥部组织架构,推动项目顺利落成运营,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项目的显性力量。
市场的资源和要素各有各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是人推动了其他物质资源和要素,因为只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主观能动性更强的创新人才,能推动的物质资源和要素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甚至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和要素,创新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隐性力量。
滨州市正是重视创新人才,在省内第一个设“人才节”,在28所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构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使得人才层次、结构显著提升,才能持续改变滨州的产业结构,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人才的隐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