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上海实践

2021-12-29 01:53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课程

◎ 王 洋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为各级教育机构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指引。[2]在这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在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积极配合教育部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谋篇布局、深入实践,根据自身的定位及职能分工迅速组建了一支劳动教育研究项目团队,有效开展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

一、多学科融入,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

2019 年,市教研室开展了各门学科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研究,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学科段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示例活动和教学要求等,并积极转化成果,助力上海市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的研制。

一方面,我们明确了学科落实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落实中要抓住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的各种契机,结合学科显性的教学内容和过程直接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关注隐性的教学情境、资源、方法等间接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劳动教育通过上述途径更好地融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并逐步构建起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更好地达成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科落实劳动教育要契合学科特征、学段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各个学科中落实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适的载体、方式与途径,落实、落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记叙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及革命前辈投身劳动、无私奉献等方面内容的文章,如《大禹治水》《千人糕》《朱德的扁担》等,并通过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意义,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除了像语文学科一样侧重于劳动认知方面外,一些学科在劳动实践上独具教育价值。例如,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学会合理选择技术工具,科学、高效地开展劳动,甚至体验创新的劳动。

二、跨学科统整,体现劳动教育综合功能

2019 年,在落实劳动周的过程中,上海市各区、校积极开展跨学科劳动教育。以普陀区初中学科为例,构建农业创新、农耕文化等劳动课程,在劳动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植物认知与诗词、听视觉艺术相结合;在劳动中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豆腐工坊、魅力扎染等活动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习俗,并通过“我做一顿饭”“我为家人染围裙”等活动将之与孝亲敬老活动紧密相连;加强环境教育,通过环境保护与修复等课程对学生加强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实践;通过农田劳动、乐乐饺子行、内务整理等跨学科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并使之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以曹杨二中开展“博雅西部行”学农主题研学实践为例,该校通过组织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赴若干欠发达县域开展更富成效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更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还根据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了解当今中国农村变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强化“三农”意识。在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懂得劳动的价值,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之外,更加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全学段调研,提炼特色学校可复制经验

2020 年6 月至11 月,市教研室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组分别赴敬业中学、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新港中学、崇东中学、明珠中学调研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以下是部分学校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以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为例,学校开发了劳动校本课程,编写的校本读本已覆盖一至五年级。该课程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和积累各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案例。学生还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个人轮岗劳动。

以明珠中学为例,学校结合劳动技术、科学两门学科,设计开发烹饪劳动项目。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以劳动技术学科烹饪相关内容和科学学科营养相关内容为主;接着去社区(如中华职校、万有全等职校,企业实践基地)拓展;然后进行家庭实践,如参与改进家庭菜谱,尝试完成一天的饮食调配,尝试制作;最后回到学校进行展示和评比,从而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学校”的实践体系。

以敬业中学为例,形成学校分年级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三类课程中,其中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挖掘学科内容和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拓展型课程包含职业体验、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类别,凸显劳动教育价值;研究型课程包含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题指导、课题实践等。学校还结合实际,开展“梦想改造家”活动,请学生改造教学楼门厅,让劳动教育项目化。同时,学校也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活动和课程设计。

四、新理念设计,重构劳动技术学科新课程

2020 年初,市教研室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要求,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学科课程重构的探索工作,期望在原有学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对接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求,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目前市教研室劳动技术学科团队已经完成重构劳动技术学科新课程初步的顶层设计,课程方案凸显时代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市教研室还通过广泛调查、研究与实践,共收集并梳理了适合小学与初中学段的14 个典型案例,分别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领导、服务性劳动三种劳动形式,分属洗涤、整理、烹饪、种植和加工等多个主题。

上述方法与策略的探索工作,为后期政策制定、课程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形成了一些思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为今后回答劳动教育“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如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家务劳动,小学低年级学段要引导学生“做家务”,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目标,设计学生个体短周期日常生活劳动,由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与之有关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在家里通过短周期劳动,经历劳动实践,形成劳动习惯,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五、精准化挖掘,彰显空中课堂劳动要素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正常教学常态,市教研室一边按照现行教材拍摄2020 学年秋季学期的视频课,一边深入学习《意见》精神,探索“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教法和活动组织开展上的呈现,让劳动教育真正鲜活起来。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车轮技术及其性质。为了阐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教研组提出了使用滚木运送重物的活动设计,配以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工人使用滚木运送巨石的案例。随着研讨的深入,教研组希望找到距离学生生活更近,更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案例。最终,这节课设计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时,工人在条件缺乏的情况下使用滚木运送纪念碑本体花岗岩的案例。这个案例有翔实的历史档案可查,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创建之初艰难条件下劳动者的智慧,更反映了新中国建设者蓬勃向上的干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充分彰显了“以劳立德”的追求。

日常生活劳动看似简单随意,其中也大有文章,越是小事情越要体现严谨认真的劳动态度。教研组在初中七年级的视频课中增加了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月饼和拉糕的制作。教师在拍摄中特意穿上了厨师服,拍摄内容既包括食品制作前的准备环节,如卫生工作、工具摆放等,又包括详细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后的打扫清洁环节。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传递给学生一个理念:劳动不分大小贵贱,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将每个环节的规范做到完美,每个动作做到十足到位,才能体现真正的“工匠精神”。

市教研室劳动技术学科团队通过单元整合的方法来重组教学内容,优选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家庭生活的项目,如烹饪、小家电使用等内容,采用教师录制视频课,教师主导、家长参与安全防护与指导,教师与家长在线互动评价等方式进行。为了解“基于视频课的家校协同模式育人”的效果与可行性,项目组共对3332 名家长进行了调研,从整个活动的可行性、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家庭有哪些适合开展的劳动活动、家长本身具有的技能等角度开展了问询,家长普遍认为 “学校—家庭互动式劳动教育”可以从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心、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等角度来培养学生。

六、精细化组织,协同教育部劳动素养测评

教育部关于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测评,旨在基于学生的具体表现,修订完善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学段特征表述以及学业质量要求。市教研室劳动技术学科团队接到此项测评方案后,共同参与预测试前线上会议,了解预测试的目的和意义,认真领会其内涵。本次测试共有经上海地区提交、筛选后的6 道试题,测试题内容涉及电工电子、木工、布艺、金属丝加工等制作工艺。团队成立了专项测评工作小组,以出题教师为小组负责人,开展测前培训及预测工作。测评工作于2020 年12 月10日在上海市普陀区进行。根据实际情况,本次测评共选取中远实验学校、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两所学校,分两批进行测评。测评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答题及操作过程,从中获取诸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测评项目组了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思维动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已有的研究仍多在设计层面上,其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劳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仍有待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典型教学案例的充分分析及反思。此外,把劳动教育要求落到实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还要有意识、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而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调动起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建设一支胜任的教师队伍,无疑也需要教研相关部门投入力量、持续推动。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