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 青
理解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相关理论是设计高效阅读活动的前提。周亚认为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意味着诸如梳理结构、提炼归纳、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1]张秋会、王蔷结合语篇分析理论和图式理论,从语篇整体出发阐述了如何从主题角度、内容角度、文体角度、语言角度、作者角度进行文本解读。[2]葛炳芳提出教师应运用总体解读、分段解读和综合解读三种方法解读文本。[3]其中,总体解读关注文体、主旨和阅读策略;分段解读强调以问题为主线解读内容、思维和语言;综合解读则以教学设计为目的。由此可见,对文本深入而多元的解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文本解读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程度、认知发展的维度、情感参与的深度和学习成效的高度。因此,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基于语篇内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4]
然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文本解读过于浅表化,主要关注语言知识,忽视思维、情感、文化等深层次因素;教师文本解读过于碎片化,对语篇缺乏整体感知和理解。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活动设计。浮于表层、限于局部的文本解读无法促使教师设计出整合化、情境化和结构化的学习活动。[5]这一问题导致阅读课上学生缺乏深度思考空间和高阶思维训练,甚至部分学生将阅读等同于翻译。因此,在提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提升教师和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一节教学公开课为例,从文体、内容、主题、语言和作者五个维度阐述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及阅读活动的设计策略。
本次教学实践的文本选自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第一单元Reading 板块,标题为Fog,是一篇故事类记叙文,改编自Fog and Other Stories。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个子标题暗示情节的发展。故事主要描述了主人公Polly 在一次大雾中无法通行,最终在一位陌生的盲人帮助下顺利回家的故事。但是对于这位好心的陌生人,Polly 一开始是恐惧的,因为她看不清对方的身影,但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当Polly 的内心害怕到了极点,这位好心人用温和的语言和安抚的动作消除了她的恐惧,在此基础上Polly 慢慢建起立对他的信任。随着交流的增多,两人之间的“迷雾”也逐渐散开,Polly 惊讶地发现对方是盲人,故事迎来了高潮。结尾,把Polly 安全送到家的盲人没有停歇,而是立刻出发去帮助其他的迷路者。文章语言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主题内涵引人深思,适合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品质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文本解读的内涵分析,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的基本要素和情节发展,并简要复述故事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故事类记叙文的阅读策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思维品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预测、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文章传递的思想内涵。
(4)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fog 一词的深层含义,并通过分析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变化理解感恩和信任的意义,增强作为一名社会人的责任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抓住文体特点,梳理篇章结构
教师可以结合体裁、从时间顺序、地点流程、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即从解读文体角度梳理篇章结构、培养阅读策略。[6]本文主线围绕主人公Polly 下班回家这一活动展开,因此教师设计了表格填空,聚焦5W问题,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由于文章六个组成部分皆有子标题,教师无须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但有必要帮助学生在厘清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借此机会向学生展示故事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设计策略1]聚焦5W 问题,设计表格填空(见表1)。
表1 5W 问题填空
[设计策略2] 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要素(见图1)。
图1 关于文本要素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以上两种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勾勒文章的框架结构,并梳理故事的基本要素。图1 使文本结构可视化的文本结构,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语篇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类记叙文的阅读策略,即识别人物、背景、情节等基本要素有助于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剖析重要内容,挖掘隐含信息
张秋会、王蔷强调,从内容角度解读文本是指读者基于对文本主题意义的理解,通过梳理文本具体内容,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提炼出结构化知识,即分析文本各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2]本文故事的高潮是第五部分(The helpful stranger),在陌生男子的帮助和安抚之下,Polly逐渐卸下防备,开始相信对方。这种信任不仅外化于两人对话频率的增高,更体现在交谈内容的逐渐深入,也是在此时Polly 得知对方是一位失明的好心人,故事达到高潮。因此,教师要着重解读这一部分,抓住主人公言语和行为的细节描写,并据此分析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设计策略1]提供语言支架,辅助学生复述文本,具体如下。
[设计策略2]制作表格填空,体验情感变化(见表2)。
[设计策略3]设计参阅型问题,深入挖掘文本。
表2 Polly 的情感变化
(1)Why was Polly afraid of the sound of footsteps and how did she respond to it?
(2)When she heard the man’s voice, she hesitated but still answered his question, why?
(3)How did the man remove Polly’s fears and doubts step by step?
(4)What personalities does the man bear?Give some details to support your view.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策略1 深化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理解并强化语言能力;策略2 中,学生通过分析语言和动作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为后续主题解读作铺垫;策略3 培养学生对细节信息的分析、概括和整合能力,为后续作者解读作铺垫。
3.分析标题立意、探究主题内涵
主题是语篇讨论的核心话题,它贯穿于语篇的全部内容,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最能凸显主题。本文标题是Fog,它既是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人物关系的重要因素。Polly 对陌生人身影和脚步声的恐惧不仅源于恶劣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对陌生人她的内心有所防备,就如同迷雾一般。正是心灵上的迷雾导致Polly的恐惧和怀疑。但是盲人用他真诚、友好的态度以及安抚的动作慢慢拨开了这层迷雾,在两人之间搭建了一座信任的桥梁,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文章最后,故事的格局从Polly 和盲人延伸至整个社会。盲人强调,虽然自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依然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因此他选择尽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也是他感恩社会的方式。根据以上分析,信任、感恩是文章的主题,而帮助他人正是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途径。
[设计策略1]探究标题Fog 的深刻含义。
教师在PPT 上呈现以下三句话,并引导学生思考Polly 感到恐惧的多方面原因。
(1)The man moved away. She could feel her heart beating with fear.
(2)Now she wanted to run, but fear held her still.
(3)Polly hesitated. At last she answered,‘Hello, I think I’m lost.’
之后,学生分析盲人是如何驱散“迷雾”的,并找出细节支持自己的观点。
[设计策略2]创设主题语境,设计写作任务。
教师在PPT 上呈现写作情境,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策略1 引发学生思考“fog”一词的深刻含义,即人心之间的隔阂和信任缺失;策略2 则将学生置于人与社会这一主题语境中,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社会信任危机的思考。
4. 把握细节描写,品味赏析语言
张秋会、王蔷认为从语言角度解读文本就是关注文本中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等,分析它们是如何为呈现主题意义服务的。[2]该文本的主题是信任和感恩,前者针对Polly,后者针对盲人。文章对Polly的描写较多,但是对盲人却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侧面烘托。作者通过细腻地描写Polly 的所见和所感,向读者展示盲人粗犷的外在形象,这种看似不太友善的外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Polly 的恐惧和怀疑。但是最终,盲人用真诚的言行消除了Polly 的疑虑,在彼此之间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教师抓住这些语言特点,设计了如下活动。
[设计策略1]透过细节分析人物性格。
教师在PPT 上呈现以下内容,学生据此思考盲人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1)‘Watch out for the step here.’
(2)‘Of course. You really shouldn’t feel anxious.’ He held her hand more firmly.
(3)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设计策略2]比较不同版本的描写方式。
教师在PPT 上呈现以下两组句子,引导学生关注画线部分,学生回答哪一组描写效果更好并给出理由。
Version 1
(1)She had a feeling that she was being watched by a man.
(2)She heard some strange sounds.
(3)Suddenly Polly felt a hand touch her cheek.
(4)Now she wanted to run, but she couldn’t move.
(5)Polly found herself looking at the face of a man.
Version 2
(1)She had a feeling that she was being watched by a tall man in a dark overcoat.
(2)She heard the sound of footsteps approaching.
(3)Suddenly Polly felt a rough hand brush her cheek.
(4)Now she wanted to run, but fear held her still.
(5)Polly found herself staring up at the face of an old man with a beard.
[设计意图]解读文本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品质,并深化对文本主题意义的理解。策略1 通过分析细节抽象出盲人的个性品质;策略2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策略的功能不仅在于阅读层面,它们对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有一定启发。
5. 领悟情感态度,评价写作意图
从作者角度解读文本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对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评价。[7]该文本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平时经常接受他人帮助的盲人在一次罕见的大雾天帮助迷路女孩Polly 顺利回家的故事。作者借此故事暗示读者,只要对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心怀感恩,每个人都有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机会。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描述Polly对盲人情感态度的转变告诉读者,我们应该打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互相信任和帮助,让社会充满温情。教师设计如下文本评价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设计策略]设计评估型问题,诱发深度思考。
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tell us by the story?
(2)Do you think he has succeeded in conveying his idea? Why or why not?
(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in terms of writing a story?
(4)Do you think the writer’s opinion make sense? Give an example to support you view.
[设计意图]解读写作意图一般作为读后活动进行。回答设计策略所涉及的问题需要学生启用高阶思维,难度较大,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将这些问题留作课后讨论的任务,希望学生通过同伴学习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是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科素养的根本要求。[5]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关注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非语言因素,将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相结合,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过程,课堂的生成与预设同样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对于学生在阅读课堂中迸发的灵感和提出的建议,教师应理性分析并合理采纳,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对其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