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3-04 08:26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型表达能力劳动

◎ 钱 蕾

劳动技术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技术规范和技术思维方法,逐步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技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采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会使用技术,敢于技术创新;让学生逐步理解技术与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形成客观、公正地评价技术、有效地管理技术的意识;让学生融入现代技术社会,成长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未来社会建设者。[1]

实践操作是劳动技术学科的主要特征,“动手做”已经成为学科的形象代言词,而这一代言词也使一些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只关注教学生怎么做,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对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思考与认识

劳动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2018 年推出的《中小学劳动技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指出: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意识与劳动观念,是构建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劳动技术学科的核心能力,也是关键能力。[3]2019 年出版的《上海市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又将这一核心能力分为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见表1),并形成了学科核心能力矩阵(见表2)。[4]

表1 核心能力分类

表2 学科核心能力矩阵

二、培养学生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小学劳动技术学科中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水平的确立是一幅生动的效果图,要将这幅效果图转化为现实离不开课堂教学。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一致认为需求分析、信息处理、方案表达、交流评价、改进创新是构成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技术设计与表达的基本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让这些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以日常生活为沃土,培养需求分析能力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劳动技术教育要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将劳动技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始,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探究中。[1]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物品入手,再延伸到学校、社区等范围,引导学生在观察、了解相关物品材料、结构、用途等方面信息的同时,发现这些物品可能存在的使用不便、不安全等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改进需求。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从日常生活中引导产生改进需求

(二)以信息收集为抓手,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调查等手段来判断、筛选需要的信息,即信息处理能力。

调查、访谈、参观等多种多样的课外调查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量地设计了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查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表4 为小学劳动技术教材中涉及的一些课外调查内容。

表4 小学劳动技术教材课外调查内容一览表

(三)以学习任务单为工具,培养方案表达能力

课外调查是学生信息收集、积累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而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每周只有一节劳动技术课,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任务单承担了“桥梁”的作用。学习任务单是依据学情分析,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它具有导向性、支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有着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全方位影响着课堂内的师生活动,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变“课堂”为“学堂”的转型。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指引,明确自己的任务,有导向性地达成目标。在整个技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调查、观察、设想、计划等,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讨论或空想。在完成调查主题内容后,学生需要在学习任务单上进行汇总、记录;在设想出制作的材料与方法时,也能在学习任务单中用清晰的文字或图示表达出来;在制订制作计划时,大家的分工任务在学习任务单上能够得到明确。有了任务学习单,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有章有法,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学习任务单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可以规范语言和表达。学生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操作工具的技术,都有着专业的称谓,如尖嘴钳、手工锯、切割、锯割、绞合等;在技术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必须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做什么。在学习任务单的辅助下,学生更容易规范使用这些技术名称,理解各操作环节之间的逻辑,并开展实践应用。

(四)以课堂互动为催化剂,培养交流评价能力

课堂互动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好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能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交流评价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通过固定句式反复锻炼学生交流评价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作品介绍时,可以这样表达:“这是我设计的……,它是由……(材料),经过……(制作方法)制作而成”“在制作中,我……(做法),这样……(取得效果)”;在进行作品评价时,可以这样表达:“我认为你的……很好/我喜欢你设计中的……,因为……(肯定的理由)”“我有一个疑问……(问题),我认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五)以研究型学习为路径,培养改进创新能力

现行的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特别强调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某项技术中含有的可迁移的劳动技术要素,注重用劳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从发现问题、选择项目,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技术的设计、操作、评价(反思性评价)这一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研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在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反馈、调节中,因此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经过团队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基本明确了研究型学习中学生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见图1),并形成了学科研究型学习的基本框架(见图2)。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厘清了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核心能力矩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确立了小学阶段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能力水平,为学科技术素养的有效养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不仅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图1 研究型学习中学生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

图2 学科研究型学习基本框架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参与项目的教师改变了过去从教师视角出发的指导学生“学着做”,转变为从学生视角出发的引导学生关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的技术活动全过程。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兴趣、情绪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指导信息收集、提供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供必要帮扶;留出空间和时间,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实践体验、操作领悟、合作交流等。

(二)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升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的技术设计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他们的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形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技术改进解决问题”的良性学习循环。

我们还发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践,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迁移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技术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寻找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获得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学习途径单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的,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每周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需要开发多种渠道,使培养途径更加多元化。

今后,我们将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点、以社会为依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通的培养路径。

猜你喜欢
研究型表达能力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热爱劳动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