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榴
柴万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子。1960年,柴万金离开家乡到黑龙江大兴安岭谋生。小伙子游走两年抓到了机会,被招为伐木工人,又依着高小文化和圣贤之地的仁义,两年后就做了调度。1970年,柴万金娶了同龄的东北漂亮姑娘海蓝。
小两口新婚燕尔,甜蜜得很。柴万金提出回老家看父母,海蓝没有个不答应的。两个人就开始准备礼物。他们工资高,福利好,再加上海蓝在商店做售货员,怎么说也有些便利条件,于是大包小包准备了一堆。要出发了,海蓝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是自己手腕上戴的是结婚时父母给置办的一块瑞士英纳格女士手表,而柴万金手腕上却是一块旧上海表,还是老丈人送他的。柴万金也不是挣得少,实在是月月都把钱寄回老家了,到结婚时,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外都干干净净的小伙儿。老丈人是个爽快人,不仅不责怪,还夸他是孝子。可要回老家了,海蓝疼丈夫,要他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就跟自己的朋友小红借了她丈夫的英纳格男士手表。
一个月之后,小两口原路返回,到家时,娘家人险些不敢认他们了:走时,小两口都穿着毛料套装、大皮鞋,此时,他们穿着农家布的裤褂、黑布鞋,小脸儿憔悴不堪。原来,小两口带的礼物悉数送出,连自己穿的衣服也送给了婆家人。海蓝奋力保住了朋友的手表,却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将那块女士手表给了小叔子。
从此,海蓝发誓不回老家,也不许柴万金回去。当然,每个月海蓝都会准时给老家寄钱。
其实,海蓝不许柴万金回老家是气话,柴万金也的确因为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整整20年,他只回了3次,两次奔丧,一次是公差绕道探亲。
海蓝呢,的确没再回过老家,倒不是发誓的缘故,三个儿子相继出生,家里一大摊子事,出趟远门实在不易。她也算尽力了,即使后来不能月月寄钱,年节时也记得多寄些。弟弟妹妹们来信要钱,她也从来不拒绝。爷爷奶奶有一次来见孙子,她也给照应得好好的。唉,人生哪有那么圆满呢?好在海蓝和柴万金两口子感情好,互相体谅。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家的亲戚渐渐地不再要钱了,相反,来信来电话总是热情地邀他们回家看看,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家乡可美了。海蓝听了,笑笑——当个故事听呗。一直到小孙子不用看护了,老两口突然没事可做,柴万金的思乡梦就浓了起来,晚上都无法入睡。海蓝心软了,说:“老柴,回你老家看看吧,就当是旅游。”
两个人说走就走。一下火车,就看到一群人来接他们,少说也有二十几口子,蜂拥而来,还大声嚷嚷着,有叫大哥大嫂的,有叫大爷大娘、大舅大舅母的,还有叫爷爷奶奶的。
坐在小叔子家的小洋楼里,海蓝都不好意思了。小叔子说:“嫂子,我不怪你误会。那些年咱家太穷,的确拖累了哥哥嫂子,我们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现在不同了,咱家日子是什么样子呢?这么说吧,你就往好里想,怎么想都不过分,就是这么好!”接着,他就跟哥嫂仔細讲述了这40年间家乡的变化。
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叔子捧出一瓶五粮液,庄重地给哥哥嫂子斟上,并提议大家为哥哥嫂子的健康干一杯。这时候,柴万金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已经听明白了。我们家经过了千辛万苦奔上的好日子,是有个转折点的,那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永远铭记的1978年。那么,我们就为这40个美丽的春天干杯吧!”
大家齐声赞好,屋里笑声一片,浓郁的酒香四处飘散。
(选自2018年第19期《小小说选刊》,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本文则以探亲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记叙了两次探亲的经历,情节安排有详有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主旨,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读有所思
1.简要分析文章以“探亲”为题的独到匠心。
2.简析第7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