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才
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那好,我这就去把家里的两把菜刀拿来磨。”
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形青石上轻轻点了点,水珠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米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一把老旧的菜刀焕然一新。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立马摆在了磨刀匠面前。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他姓张,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自己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他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活计。
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颏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说完,他得意地笑起来。
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个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有人就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说:“不是徒弟,是同行。”原来,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動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有跟张师傅熟识的老顾客,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可我不怕。现在我不靠这门手艺过日子,他学去能养家,并且他的手艺若能超过我,说明这门手艺有提升,这是好事。切磋技巧、把手艺做精才是正道。手艺好,讲诚信,不愁没有活儿做。”
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小区居民。张师傅说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他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过过创业瘾。说到这儿,他开怀大笑起来。
(选自 202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刻画了一个手艺高超、乐于助人的手艺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以及希望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美好愿望。本文和《我的叔叔于勒》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通过插叙补充交代故事内容,刻画人物;都通过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来刻画主人公,推动情节发展,如本文中的“老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船长”;都讲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读有所思
1.请将横线上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一位磨刀匠……约莫十分钟后,______________……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张师傅告诉“我”生意多得出乎意料……几天后,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说“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凡事喜欢较真”能不能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