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良
【摘要】本文以“文化育人”的办学思想为突破口,从价值引领、策略引导以及评价促进三个方面建构高中学校传承“孙中山精神”的策略体系,使得“孙中山精神”真正得以赓续,从而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真正人才,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学校;孙中山精神;三维思考
“孙中山文化”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华夏子孙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孙中山先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吹响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号角。我们应当赓续“孙中山精神”,砥砺前进,担当使命,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伟业。
中山纪念中学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校,位于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由孙科秉承其父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因此,中山纪念中学研究孙中山、传承“孙中山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便利的资源。
2017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新方案确定了普通高中的三个培养目标,其中第一个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奋斗理想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中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因此,对“孙中山文化”的继承、对“孙中山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所纪念孙中山的学校,如何传承“孙中山精神”,从而使“孙中山精神”在高中校园落地生根,使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有风骨、有精神的真正人才,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一、培育学校文化,价值引领
通过孙中山故事的历史叙述、校史考察,中山纪念中学提炼出“文化育人”的办学思想,具体就是以“孙中山精神”为引领,以“纪中文化”为内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孙中山精神﹢文化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格局,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纪中人。学校“文化育人”的办学思想可以作为我校传承“孙中山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文化育人指的是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培养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的人”首先是指有“文化素养的人”,即能够使用文字符号完成某一任务或达成一系列特定目标的能力;其次“有文化的人”是指有道德的人,学生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德行,才能通过学校教育塑造成为一名符合社会期望的合格公民;再次,“有文化的人”指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即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提出有别于常规的建议或看法,进而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获得一定效益。
“孙中山精神”指的是孙中山在革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四种宝贵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中山精神”博大精深,这四种精神应为孙中山先生最核心的意志、品质。
高中学校传承“孙中山精神”具体是指通过某些策略使“孙中山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使“孙中山精神”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成为学校师生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学校最鲜明的文化性格,成为学校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在厘清“文化育人”“孙中山精神”及“传承孙中山精神”的概念的基础上,我校提炼出“天下为公,敢为人先”的核心价值观,学校通过引导师生增强对价值观的认同,使之成为师生不竭的精神追求。
理解价值观是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相关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以及孙中山的成长经历、革命历程;通过孙中山故事的历史叙述、校史考察,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立孙中山研究小组,定期分享研究成果,并在校报《纪中人》发表;聘请孙中山研究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宣讲“孙中山精神”。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全校师生真正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根植于心中。
二、完善策略体系,有效引导
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和课程角度三个维度建构高中学校传承“孙中山精神”的策略体系。
(一)教师角度
1.以培训为手段,引导教师了解孙中山,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和精神脉络。
2.以研究为突破,引领教师开展关于“孙中山精神”的研究活动,深入理解“孙中山精神”。
3.以教材为载体,组织开展关于“孙中山精神”的教学比赛活动,传承“孙中山精神”。
(二)学生角度
1.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以及孙中山的成长经历、革命历程。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的方式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通过竞赛巩固相关知识。
2.成立孙中山研究小组,小组成员讨论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为小论文和研究报告,并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和全年级的学生分享研究结果。
(三)课程角度
1.显性课程
(1)文化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孙中山》,使“孙中山精神”的教育成为全校的一节常规课;开设“孙中山影像课程”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开设有关“孙中山精神”的班会课,利用班会课的阵地对学生进行“孙中山精神”的教育;選择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导,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关于孙中山的讲座;聘请孙中山研究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宣讲“孙中山精神”;聘请崇德行善的校友和家长来校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社会做贡献的举措。
(2)活动课程
通过开展和孙中山有关的读书会、观影、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舞台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并传承“孙中山精神”;通过参观孙中山故居、黄花岗烈士陵园以及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
2.隐性课程
通过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以“孙中山精神”为依托提炼学校核心文化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等校园的环境文化对全体学生进行“孙中山精神”的熏陶;通过设立孙中山纪念日(孙中山诞辰)让全体学生在缅怀伟人孙中山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孙中山精神”的感染;编写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全校学生学唱,用歌曲的力量进行感化和教育。
总之,本策略体系主要是从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角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场域开展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上主题班会课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孙中山精神”,而后在课外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阅读、观影、演讲、参观孙中山故居、参观辛亥革命旧址等,让学生把“孙中山精神”内化于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实践,建构科学系统的传承“孙中山精神”的策略体系。
三、建构评价体系,评价促进
评价体系重点从博爱精神、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用问卷、测试卷、量表、评语等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建构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传承“孙中山精神”的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孙中山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附评价指标体系:
我校从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策略体系的引导、评价体系的促进三个方面,使“孙中山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优秀人才,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