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2021-12-28 20:48廖丹铌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作话语情境

◎ 廖丹铌

协作、竞争哪个好?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政治考卷中,学生一定能条分缕析地给出“标准”答案。但是,这能证明他们真的学会协作了吗?经济学研究指出,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对接仍然存在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作为目前职场最需要的技能,在教育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1]这给教育领域释放的信号是,对于协作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教育还做得不够好。本文通过梳理国际上关于协作问题解决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情境、话语、认知三大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或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何为协作问题解决

协作问题解决由协作和问题解决两个元素构成。协作素来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形式。问题解决起源于波利亚(Polya)1945年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此后问题解决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于具体学科领域的通用学术概念。尽管学界对于协作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起始时间早,但作为独立概念的协作问题解决却是一个比较新的学术词汇。

20世纪末,协作问题解决逐渐进入教育、心理学、经济、医学、军事等领域,显示出其跨领域的研究潜力。如在心理学领域,协作问题解决是一种针对行为障碍人群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而在教育研究领域,协作问题解决既是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的目标。国际社会对于教育目标的再审视和对于素养发展的重视,更是让协作问题解决乘上了时代的春风。

什么是协作问题解决?学界对其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凯洛恩(Kyllonen)将协作问题解决的含义阐释为“一项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的表演活动”。[2]海塞(Hesse)等对“问题解决”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表述,称协作问题解决为“一种由团队成员通过多次互动,从而使当前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团体活动”。[3]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真正的协作更需提供互补的技能、知识、材料,并实现团队成员无法单独实现的目标”。[4]综合参考和整合已有概念,本文拟将协作问题解决界定为“为了实现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的目标,团队通过一系列互动来将当前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三种策略。

二、创设需要协作问题解决的情境

情境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基于情境的学习也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当情境和问题解决的任务相结合时,更利于培养学习者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5]

情境的选取是情境策略实施的第一步。选取的情境往往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关。如在小学数学课中,可通过将黑白油漆进行混合,并计算混合后桶中黑白油漆的比例来增进学生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6]在这个数学情境中,分数的概念被实体化为桶中两色油漆占总量的比例,更易于促进学习者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且基于生活实践的情境能为学习者的协作奠定更好的共同认知基础。

在对情境进行选取后,情境的构建成为了下一个要点。主要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协作问题解决首先要通过图像、语音、文字等形式再现问题情境,再通过技术平台来实现参与者的协作互动。线下情境的构建则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构建协作情境,也可以利用线下平台的优势构建实体情境。

尽管线下情境中参与者们可以更为直观地与成员交流意见,进行互动分享。但目前,针对线上情境构建的研究更受研究者青睐,这与在线情境的便捷性与远程可操作性相关。在线教学学习者无法相聚于实体课堂,侈谈线下协作是不切实际的,而在线情境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这也为线上情境的研究热度提供了某种可能的解释。同时,线上情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条件,这也造成了以技术条件为表现形式的教育资源差异。

此外,情境的迁移也是情境策略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具备跨情境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当提供多情境的协作问题解决训练机会,包括不同的协作情境和不同的问题解决情境,从而促进其跨团队的协作能力和跨任务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情境策略是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其对于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双重的。首先,它能够通过结合情境和具体任务,来促进具体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其次,多个情境下的跨情境问题解决训练,不仅能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跨情境的通用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实现能力的迁移运用。

但是,情境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情境策略往往以构建问题情境为主,而忽视了协作问题解决过程中话语系统的构建,主体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未受到充分的培育。同时,参与者认知技能的发展也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主体对于具体情境及跨情境问题的认知技能停留在隐性建构阶段,未能得到显性化培养。

三、构建指向协作问题解决的话语框架

话语是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建构途径。因尼斯(Innes)指出,协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对话交流,在学习科学指导下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此外,话语也是促进信息沟通、人际交流与批判性思考的重要因素。话语策略主要回应了两个问题,即要构建什么样的对话,以及怎样构建对话。

关于对话标准的探讨,威多森(Widdowson)认为,除非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对话,否则就无法实现对话者的有效参与。[8]因尼斯的研究显示,高质量对话(沟通的对话性、学科话语的使用、思想的阐释与建构)的发生率较低,且最有能力的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发挥领导作用,并做出了大部分贡献。[7]可见,对话评价的标准是多元的,从真实情境的对话到深度互动的对话,体现了研究者对于教育关注重点的选择以及对于教育价值的判断。

话语的建构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即分享信息—建立共同的理解—沟通和解决问题。在协作之初,参与者需要对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分享,在此过程中构建团队的共享认知,修正个体在共享认知中的差异性理解,并交流、了解其他参与者所承担的团队工作。在协作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沟通,对计划进行确认或者修改,对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及时提出可行的建议。

话语对于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协作问题解决的话语系统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话语交流来告知行动安排,明确行动目标,从而促成预期结果的达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主体在任务分配、共享意识、沟通技巧、评估等方面技能的提升。

同时,话语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话语策略较为重视通过话语建构的方式来进行参与者间观点的表达和交流,强调话语为本的协作与沟通技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话语所在的问题情境,缺乏对于对话背景的关注。话语策略过于关注话语系统中的话语技巧,而忽视了话语过程中更深层次的认知发展需要。

四、运用认知工具培养协作问题解决能力

在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话语的建构,都离不开参与者的认知活动。基于认知的培养策略主要着眼于认知工具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构建学习者在协作问题解决中的认知发展轨道,来推动认知活动的有效开展。

以联合问题空间(Joint Problem Space)为例,联合问题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共享信息框架,协作者通过此框架来构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认知基础。它主要包括现状、目标、当前可采取的措施、当前可采取措施与水平的匹配度四个方面。[9]以制订旅行计划为例,联合问题空间可以将该计划分解为四个问题:“目前在哪”“要去哪里”“怎么去”“交通方式是否适切”。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协作者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目标感”,更好地了解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从而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活动奠定认知基础。

认知工具是主体认知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外部动力。认知工具的使用,能有效提升协作者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效率,促进其系统化、结构化、逻辑化思考,从而推动协作问题解决。此外,认知工具的介入也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通过在解决问题活动中有意识地规划和监测个体的思维执行过程,可以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能力和智力基础。

与此同时,认知策略也存在其局限性。认知策略强调主体内部的微观认知思维过程,更为关注思维层面的训练,但缺乏对于外部情境的宏观把握。此外,思维过程需要经由良好的表达技巧进行外化和传递,认知策略侧重思维过程的训练与架构,但缺乏对于思维过程话语表征的关注。

综上所述,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教育领域对于其培养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基于情境、话语、认知三个方面的培养策略。此后的研究可以着力于其培养策略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协作话语情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协作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