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明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1-12-28 20:4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核心素养

◎ 郭 抒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正式发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核心素养指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及校本化的育人模式。本文基于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明课程”育人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过程的研究。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构“明课程”体系

(一)规划“明课程”目标

在针对核心素养培育情况的学情调研发现,现有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但主要思维特点表现为片段化、综合运用能力依然不足;其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境较优越,但基于社会价值、规划成长角度来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基于学情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学校重新提炼了“师生共进,创造明天”的发展愿景,并根据学生的现实特点与培育方向确立了三项校本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创造实践、规划成长。

学校“明课程”育人目标的整体设计(见表1),主要是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相关要求,在学校办学理念“教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头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引领下,以关注成长、凸显个性、面向未来为宗旨,以突破三类课程壁垒、跨越各学科边界、联动多个年段为特点的主题式、整合型、贯通性校本课程集群。课程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实践、规划成长等校本核心素养,实现“师生共进、创造明天”的发展愿景。

(二)建构“明课程”模型

“明课程”群的构建尝试突破传统金字塔形的课程模式,推动学校课程模式的转变,促进三类课程的交叉、融合与统整,体现突破课程壁垒、跨越学科边界、联动多个年段等特点,使学校课程由无关联或表面关联的金字塔状、碎片式课程体系,走向实质关联、有质量的网络状课程体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校本核心素养,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迎接明天、适应明天、创造明天。

具体来说,首先,设法突破三类课程壁垒,使得课程内容既立足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又在基础型课程中有所渗透和延伸,从而形成主题式的综合课程。

其次,设法跨越各学科边界,促成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整合,让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使特色课程由“专题性”课程成长为“综合性”课程。

第三,设法贯通各个年级,将学习过程贯穿整个初中学段,使特色课程由“短训班”课程延长为“长训班”课程,让学生能力得以螺旋递进增长。

最后,努力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这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和评价时机的多元化。具体如图1所示。

二、“三位一体”实践机制培育学生素养

(一)以贯通式实践课程拓展素养培育时空

“明课程”体系主要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校本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创造实践、规划成长,实现了在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都有课程内容的有机渗透,实现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历史、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的跨界,实现了课程学习从预备年级一直到初三年级的贯通。

例如,“职业体验”子课程的主题为“职场体验”,合作的学科为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等,核心课程目标为“丰富学生职场生活体验,增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成长观”,与之相配套的是近三十家校外“明课程”共建基地。

“微境世界”子课程的主题为“微生物研究”,合作的学科为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核心课程目标为“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及相关实验技能,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自然、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是“微生物探究空间”。

“财商学园”子课程的主题为“金融知识学习”,合作的学科为英语、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目标为“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决策技能,规范消费行为,激发金融理财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规划观念”,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是处于设计阶段的“财商达人空间”。

“三维工坊”子课程的主题为“增材科技探究”,合作的学科为物理、数学、信息科技、艺术等,核心课程目标为“学习基础3D建模技术和增材加工技术,设计制作简单教具和学具模型,激发自主创造意识,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观”,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是“创意筑造空间”。

“争鸣天地”子课程的主题为“语言逻辑实践”,合作的学科为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目标为“体验实践语言表达,感受交流过程中的理性、平等和互相尊重,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初步树立辩证的世界观”,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是“逻辑表达空间”。

(二)在校内外基地创设核心素养培育情境

以学习 “微境世界”子课程为例,该课程让学生走进微生物实验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开展相关的微生物学的课题实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目标,积极牵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博物馆、研究所、活动中心等作为校外实践的场所。近几年,通过征询、优选,学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瑞金医院、律师事务所、东方明珠集团等50多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学校的职业体验基地、金融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

通过让学生走出去、将行家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体验、职业模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开拓视野,形成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导航、蓄力。再以“职业体验”子课程为例,学校在确立了六大职业领域——财经贸易类、专业技术类、文体传媒类、生活服务类、公共管理类、科技教育类为课程主要分类后,依托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职业体验基地资源,以社会调查、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作为实践方式,以学生活动手册、导师指导手册作为实践手册,以职业讲座、体验基地、校内游园作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成长观和人生观。

(三)实践手册和读本提供有效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是保障学生实践拓展学习和素养发展的有效资源,尤其是学生实践类的拓展课程更加需要有一定学习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基于此,“财商学园”子课程项目组通过编制旨在培养初中生经济与金融认知意识、提高其财经素养的读本《财富向明:我是小小金融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基本商业与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资料,在校本读本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学、英语、语文、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并侧重培养他们的“财商”,让学生在模拟商业贸易活动的体验中,激活其创新思维的潜能,激发起创新实践的能力,借此来探索适合初中学生学情和年龄特点的经济与金融教育方式与策略。

“争鸣天地”子课程项目组汇编了读本《争鸣向明:我是小小辩论家》,旨在将“学而优则辩”作为青少年的思维养成和精神健康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通过校本读本帮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辩论知识与原则、步骤与技巧,并将辩论精神融会于“历史上的辩论小故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以培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明课程”实践创新营造育人文化

随着学校“明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的逐步深入,学校课程元素还在继续完善,学校课程育人文化渐渐得以凸显,实践育人、创新育人、课程育人已经成为学校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一)创新育人模式是学校永恒的教育追求

目前,学校“明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较为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技能、思维方式上的改变,但核心素养强调科学维度上的素质(能力)与人文维度上的素质(品格)的互动和融合,为此,学校课程实践育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在下一阶段,学校会把育人目标有机融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建设之中,彰显“明课程”建设的文化与教育主张,使学生在浸润、发酵中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成为能力与品格俱佳的未来人。

(二)信息智能平台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技术路径

学校在“明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强调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努力畅通校内、校外教育的渠道,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但还是会受到教育现实的限制。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智能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等新科学新技术的融入,需要学校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学校育人环境创设等方面,都要融合新时代新技术,让科技服务于学生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和融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明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中落地的探索之路,推动了学校内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内容的深度统整,成为一所上海中心城区初级中学独特育人文化的实践“新探索”。希望本案例也能为其他初中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与可参考的操作经验。

猜你喜欢
育人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