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师德本义

2021-12-28 23:32河北省教育厅刘凤彪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德思政课程

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强化每一门课程德育功能、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从“思政元素”的提炼梳理到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到教学理念的更新,都蕴含着每一位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指导思想的深入思考和认真践行。

目前,许多学校整理出了数量可观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展示了大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成果,开展了相关培训,有的还把这些成果编辑成册甚至组织了公开交流。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成绩斐然。比如从高校部分专业课程来看,机械类专业课程从机械技术发展历史,讲到了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医学类的解剖课程,讲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生物、农学类的课程,讲到了生态安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等。这些成果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然而,仅仅围绕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思维还有些狭窄,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还不足以有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从宏观层面、广义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就必须站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的高度,认真审视课程思政的师德本义。

一、课程思政是个性发展思政、全面发展思政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人的个性发展是对个人自由的充分尊重。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教育一要促使个体成长为参与、推进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二要促进个体身心的不断完善与全面发展。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对施教者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关注不够。笔者以为,要让受教育者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并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师提供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支撑,离不开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的支撑,离不开每一位施教者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师作为施教者,首先要审视自身的个性发展层次和全面发展水平。每一位教师实施的课程思政,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展示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充分地利用新时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教师职业内涵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是生活思政、言行思政

董仲舒曾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故尔,施教者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所讲授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认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兼具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敬重职责、知行合一,成为学生人生进程中的最好榜样。“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所以,每一位教师实施的课程思政,同时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经常反省自身日常的生活,反思一言一行,检点一举一动,如春风化雨般把思政教育融入每一时、每一刻。

三、课程思政是师德思政、师风思政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养成,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是“学以成人”。师德建设作为一个非常严肃、非常重大的时代命题,是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此,开展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除了坚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衔接外,更重要的是坚持师德师风的一体化建设。不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中侧重点不同,学术关注度不一,存在学术分歧、学术流派亦属正常。然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必须用同样高尚的师德滋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课程思政其实就是教师做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用明确的育德意识和厚重的育德能力,让学生在每一个学龄阶段都能找到人生成长的参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此,我们要更加关注课程思政的宏观意义,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如果说微观层面的课程思政是从课程本身入手,只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元素、一个教学计划,那么宏观层面的课程思政则是围绕教师的师德、教师的综合素养展开,是一种师德贯通、一种学校文化、一种环境影响。从这个角度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不仅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个体师德,还将有效提升教师的群体师德,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个性发展思政、全面发展思政”到“生活思政、言行思政”,再到“师德思政、师风思政”的递进与升华,清楚地说明教师师德绝不是简单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这么一点点单薄的内容,其内涵是立体和丰满的,其外显是生动和鲜活的。这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师德本义所在,也是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价值引领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02047。)

猜你喜欢
师德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