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

2021-12-28 22:58屈琳君
林区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发展

屈琳君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课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平台。教育不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发展,教育与政治相连,着重强调为国家建设培养有用人才;教育为经济服务,突出为提高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要传承、选择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覆车继轨,再走歧路[1]。课堂教学本应始终以上述理念作为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教育改革的先导,然而有些课堂教学却渐渐失去应有的教育韵味,仅仅将学生视为学习的“工具”或“载体”,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本文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教育政策及教育本质论述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希望通过转变教师观念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一、对“尊重”的再理解

尊重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以尊重为前提,建构尊重的教育氛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全面素质为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育人本质[2]。鲁迅先生认为教育是要培养特立独行的人,有着自己“脊梁”的勇士或猛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育者尊重和理解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这一说法更加确切地说明了尊重教育的必要性。对“尊重教育”的再理解,重要的是对“尊重”本义的剖析。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人的动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在每一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当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作为人追求的高层次需要,凭借人的内部心理获得,并且人们对尊重需要的追求是永无休止的。“尊重”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自己收获自身或他人的尊重,二是指自身对他人的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是对自身要求严格,不卑躬屈膝,努力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肯定,从而让自己具有发展的动力;收获他人的尊重就是希望自己在社会的定位更加突出,获得他人的信任和高度评价。自身对他人的尊重主要指接受别人做的选择和决定,不干涉他人的自由意志,最终营造尊重的社会氛围。人处于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也满足他人的尊重和需要,构成主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一旦个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更易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拥有更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尊重”是个体参与社会的起点,也是教育发生的本源。首先,在教育领域“尊重”的实现依靠课堂这一场所,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有效途径,将尊重学生打造成课堂教学的引领思想。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即学生抱有师道尊严的敬畏之心,教师拥有受学生尊重的绝对权威;但需强调的一点在于尊重是相互的,教师也应转变角色,抛掉至上权威的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与人为善的热情,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其次,课堂教学的主旨在于将尊重贯穿其中,不将学生仅仅视作是“受教育者”,他们更是活生生的具有自身超越性的鲜活个体,让课堂展示生命的活力,体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和育人本质。最后,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不仅应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话语权[3],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思维水平发展的差异,实现差异性公平以促进教育公平。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对“尊重学生”的再理解,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提倡,也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二、回归的必要性

1.时代背景的要求

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4]。由此,为体现人的价值,看到人的存在,“以学生为本”有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丰富了传播手段,使知识无边界、无时限、大容量地传播[5]。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活动,唤醒了人对自身价值的关注。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亟须教学环境作出改变,助推学校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应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而应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出发,以学生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身心结构的合理形成为标志[6],极力打造尊重学生理性思维发展及促进学生自由意志体现的课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健全的人。基于信息技术,营造情境化的生本课堂教学: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则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7]。身处大数据时代,只有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样化人才为目标,才能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教育政策的提倡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个体差异、抉择主张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遵循教育政策法规的顶层引导。新课改强调的六大转变背后,暗含着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抛弃过去以知识任务为首的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展现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课堂,鼓励教师与学生实现多维互动、平等对话,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而是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教育政策的提出不是为了说明现在教学遵循的教育理论的错误性,而是着重强调当前课堂教学需要纠正的是千万教师的错误观念: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要构建学生主动投入、彰显学生意愿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惩戒要遵循法制原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手段,以求达到育人效果。适应教育政策的各项要求,促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3.教育本质的呼唤

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达到这一本质目标,不少教育家穷其一生去努力探索。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都体现了教育在适应自然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还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在中国不乏这一思想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蔡元培的“五育并举”、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都彰显了尊重差异的教育本质。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已失去了它的本质,出现了众多错误的教育观:一是教育的功利主义,二是教育的工具主义,三是教育的西方中心主义[8]。教育功利主义将成绩、升学率看作是教育的唯一旨趣,漠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工具主义将教育视作服务政治经济的工具,不顾学生个人的发展,遮蔽了教育的人文属性;教育西方中心主义盲目地效仿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忽视我国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状,否定我国优秀的教学实践成果。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在于摒弃错误的教育观,重拾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三、回归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教师作为

课堂是学生获得身心一体发展最重要的地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是学生获得决定性发展的场所。学生作为健全的人,课堂上的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会对他们产生触发身心的影响。不论是“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亦或是教育政策的改革修订,都旨在回归对育人教育本质的追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为适应此发展趋势,必须转变角色,而转变角色的根本体现在教师观念的调整。教师观念的调整应将尊重学生放在首位,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以知识育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规律性、差异性及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规律性

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发挥着作用,课堂教学亦离不开规律的约束,既要遵循学科本身固有的性质和功能,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首先要顺从儿童的天性,不过分雕琢、不过多干预[9]。当然“顺从”并非意味着教师要无条件纵容学生“野蛮生长”、偏离自然教育理念,而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过多成人的干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在于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时代领军人物。改变教育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现状,注重塑造完整的人格和新型的自由个体,在尊重个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生的一切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10],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应符合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要防止提早拿那些需要有更成熟的心灵才能理解的东西去教育学生。”很显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需适应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此外,教育评价方式不应再以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有效成长的依据,而应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释放身心,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用科学的眼光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丰富多彩世界的目标。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课堂教学的本心在于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依据个人优势得到差异性、个性化发展。尊重具有普适性,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不分男女、不论民族、不管贵贱、不论成绩优劣,都应平等地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尊重。教育无选择性,学生都有不同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不能强行要求学生的一致性,要听其所需,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想法,为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把学生蕴含的潜能开发为发展的现实。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媒介,要给予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受,激发课堂上“生成问题”的产生,使课堂更富创造力与生命力。利用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手段,创新课堂提问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采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进而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如果发现学习这条路走不通,就应该转而研究别的领域,诸如学校丰富的精神活动、劳动、课外阅读等等。教师不能只就学生的成绩来看待学生的发展,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秀的智能领域[11],只是展现方式不一,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活动的合作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的潜质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进而重塑人人都能成功的差异教学观。

3.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原点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教师要重视人的因素,尊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本质,保障学生的自由意志,让学生生命本性得以舒展,带领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促成智慧的碰撞。这种保障让学生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让现行课堂中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超越,在获得最有价值知识的同时服务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体现在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充分自然的环境[12],唤醒学生参与现实生活;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机会,增强多学科间的联系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视为与自己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师生在语言交流沟通中共同完成的,但部分教师却在课堂上依据自己的知识权威不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上演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扮演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这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淡化自身的权威,在师生角色互换中优化师生关系[13],构建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关怀、理解和尊重学生,这是教师转变观念应该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学生作为教师自身职业社会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对象性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同教师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只有教师放下身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的尊重,在优化的环境中互动更有利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特色教学,打造自主、互动、拓展的课堂[14],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正在上演一场刻不容缓的革命,把偏离教育准则的“育分”向素质教育“育人”的方向转变,在落实教育政策的同时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规律性、差异性和主动性,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彰显“以生为本”的育人本质。回归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15],跳出各学科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力和想象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融合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发展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