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8 22:58张新铭
林区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威海市史料乡土

张新铭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乡土历史资源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已成为历史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和基础。本课题所选取的地区——威海市正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从古代到近现代,威海市的发展可以看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威海市乡土史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而且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优势。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最佳载体

乡土历史是本土历史文化的体现,本土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风俗等都具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特点,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以补充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刻板的书本化学习方式,主动体验本地历史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教育意义,既符合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也侧面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总的来说,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运用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丰富教学内容的功效也颇为显著。

2.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尝试

初中历史教学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史料的搜集、调查以及访谈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以及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此外,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亦可以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其人格素养。

3.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直接路径

对于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最有发言权的便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学生毕业之后便流向大城市发展,这对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不利的。对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应用,正是在考虑到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前提下才提出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对家乡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唤醒学生心中的家乡情怀。对家乡的热爱是本地人保护家乡历史资源的基本动力,这不仅使学生掌握家乡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当地社会民俗和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唤起他们进一步研究乡土历史文化的意识和兴趣。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无论是宏观上的教育学,还是细化到历史学科,科学性都是第一要义。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历史学科层面上讲,就是要求遵循历史材料的真实性。对于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说,首先要注重对地方史料真实性的考量,如果仅仅是为了适应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而选取错误的史料或者虚假、空洞的地方史内容,不仅会丧失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而且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会造成误导。因此,开发当地历史课程资源需要客观和正确的态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价值甄别的能力。

2.教育性原则

历史学科与历史学有所不同,历史学科尤其是初中历史是以增加学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史学人文素养为目的而开展的,其教育性意义更为显著。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因此,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其教育性,选择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状况且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增强其人文素养,以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价值。

3.服务性原则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这是其服务性原则的体现。首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应用要回归课程标准,其选择和应用要服务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此才能使其优势得到发挥;其次,服务性原则体现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否符合该学段的学情、是否适应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应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后,服务性也体现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是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相符合,教师是否能够把握该课程资源,进而进行有效的应用。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性资源,相对于统编教材中的课程内容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处理课程内容上不能本末倒置,切忌将乡土历史资源作为主导,要把握其应用的适度性。其次,适度性原则也要讲求经济实用。从人力和物力两方面来说:一是要求教师以最高效的方式选取本地课程资源,减少教师精力的消耗,以保证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被分散。二是要求节省开支,避免不必要的经费消耗。最后,适度性原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适当地补充乡土历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课外压力。

5.针对性原则

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减轻教师的压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将重点放在能够彰显威海市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资源上,再结合历史课程内容进一步缩小开发范围,从而做到精准把握和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指那些独一无二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以及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整合度较高的乡土课程资源。

三、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应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堂历史课的初始阶段,一节新课的导入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导入新课需要“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与所要学习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并且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1]。因此,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既可以与教材内容建立有机联系,也符合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原则,从而降低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难度,提高对本堂课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就可以如此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刘公岛与威海市环翠区隔海相望,是一个美丽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大家了解一百多年前的刘公岛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吗?

学生:发生了中日甲午海战。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十分了解。那么请同学们一起看PPT上的这张图片(图片为环翠楼前邓世昌的塑像,旁边配有邓世昌的人物生平文字)。

教师:这张图片中的塑像正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北洋舰队的将士们奋勇杀敌,最终壮烈殉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一百多年前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战役——甲午中日战争。

这种通过运用威海市乡土历史知识导入新课的方法,拉近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处现实生活环境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对本节课历史背景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2.应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讲授新课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讲授新课的环节往往会陷入“机械讲授”的误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灵活运用乡土史料进行讲授是必要的。将乡土史料应用于讲授新课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环节生动、有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中加入威海民族工业产生萌芽的相关史料来配合新课的讲授,教学案例如下:

威海民族工业产生的萌芽

教师:同学们,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工业,相信大家在课本上已经看到了相关民用工业的例子。那么在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威海的民族工业也产生了萌芽,这里有一段史料,请同学们一起阅读。

教师展示史料:“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萌芽期。威海民族工业的产生开始于纺织业。1869年,乳山人孙日温在崖子村建立大兴缫丝厂,从业工人达120余人。这是威海境内最早的民族工业手工工场。”[2]

在带领学生看完所展示的材料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这段史料,将这段乡土史料与课本内容进行结合。

教师:同学们,阅读完这段史料后,我们了解到在洋务运动时期,威海的民族工业也开始进入萌芽阶段。那么请大家思考,洋务派主张开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什么?民用工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洋务派开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目的是发展经济。

学生:民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十分准确,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在“求富”口号下,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如此可见,在历史课堂讲授新课环节中,将威海市乡土史料进行适当引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学生把握住史料中的“民族工业”等字眼,将近代民用企业的发展上升到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层次,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进而引导他们去掌握课程的重点。

3.应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节好的历史课,既需要一个好的开头,也需要一个恰当而又富有余味的结尾。“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含蓄,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太绝,适当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趣尚浓’。”[1]因此,将富有延伸意义和开放性的乡土史料应用于课堂小结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可以将有关威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相关史料应用于本课小结中,教学案例如下: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农业生活的基本情况。那么在本课的结尾,老师将向同学们展示新石器时代家乡的发展状况。

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威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相关史料:“到2010年为止,威海共发现了60多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出土的文物中,有斧、锤、刀、矛、网坠等石器工具、武器,有鼎、瓮、盆、钵、纺轮等陶制容器和工具,有锥、针、梳发器、鱼钩等骨制工具。此外,还发现了房屋、窑穴、炉灶遗址以及鹿角、獐牙、猪骨、蛤蜊等物。”[2]

教师:同学们可以从材料中得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当时出现了农业、手工业、渔业、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教师: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便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发了威海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祖先的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创新精神,善于创造。

学生:勤劳朴实,踏实奋斗。

学生:充满了智慧。

教师:很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威海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当地原始农业文明。本节课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状况,并感受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农业文明特征,今天的课后作业是请大家周末参观威海市博物馆,大家可以分组搜集有关威海市原始农业文明的相关资料,下节课你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在应用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应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历史教材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关系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教学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常以历史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要适度、有效地引用可资利用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只有处理好二者的主辅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威海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服务功能,从而弥补历史教材中地域性内容不足的缺憾,充分发挥乡土历史资源的地域优势价值。在历史学业成就评价中,适当选用威海市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诸如甲午海战纪念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等本地乡土历史课程资源,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拓展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并指导学生撰写考察报告,以考查学生对甲午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和主动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其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增强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是教师与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理阶段,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尤其突出,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归因于教师本身具有系统、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完善的教育教学技能,加之其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已经成熟,所以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乡土历史课程的进行阶段,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教师依然是主导者,然而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同样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内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校内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需以校内资源为重点,以校外社会资源为辅助,以保证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具体来说,校内资源包括地方历史教科书、校图书资料室中收存的本地乡土历史史料等,对其处理要把握好相关文字史料的甄别,比如在利用乡土历史人物进行教学时,要选取诸如爱国水手王国成、空军司令员王海这样先进的历史人物,以引起学生对保家卫国情感的共鸣。校外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口述史史料等,对其处理要注意其辅助作用,比如在充分把握校内威海市乡土历史文字史料的基础上,辅之甲午海战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以及威海市退伍老战士口述史学习等活动。在充分利用已有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再适度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能够减轻历史教师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负担,也符合适度的课程开发原则。

综上,乡土历史资源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历史课程内容,也可以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同时弘扬本地优秀的乡土历史文化。教师在将乡土历史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应将校内资源作为重点,以校外资源为辅助,发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乡土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威海市史料乡土
威海市核电供热供水一体化系统与效益分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是“生”不是“牛”
乡土中国
史料二则
My perspective on going global and acting local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