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卫花,王海龙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双师型”师资队伍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1],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2—4],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反映了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5]。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又是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陇南的旅游市场也进一步扩大[6],尤其是乡村旅游已成为陇南农村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7]。但是,陇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旅游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服务意识不强、经营不善、旅游产品开发利用不当[8]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进入企业,加强校企、校地合作,这能有效解决陇南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是陇南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旅游行业的有效路径。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地方旅游业的横向辐射力,而且能强化地方旅游企事业的纵深影响力[9]。另外,通过校地合作,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旅游业,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扩大专业竞争力和专业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1.陇南师专旅游专业开设基本情况
陇南师专的旅游管理专业是2004年经甘肃省教厅批准开设的非师范类专科专业,专业代码640101(根据《甘肃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办法》),是陇南师专首批设立的非师范类专业之一,并于2006年9月开始招生,经过15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开展了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校内外建立了条件良好的实训基地,并对校外各个实习岗位进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开设的专业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景区管理专业。
2.陇南师专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
陇南师专旅游专业教师共有14人,其中7人具有“双师型”教师资质,分别有导游、茶艺师、调酒师、面点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教师在学院从事的教学工作也与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及相关特长基本一致或者相近,同时,在这些“双师型”教师中,有6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因此,基本上能够满足服务旅游业需要的理论层次高、技能熟练的“双师型”师资的需求。陇南师专旅游专业整体师资力量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实训室建设与专业设置相一致,基本可以满足教师实践教学的应用,这为“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和针对行业开展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助于陇南师专“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完成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培训任务。
“双师型”教师服务旅游行业产业,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旅游服务品质提升[10],而且是新时期“双师型”教师成长路径[11]。为了提升陇南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陇南市旅发委、部分县旅发委、旅游景区都制定了培训政策,联合陇南师专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及专家教授对本地旅游从业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培训。通过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将非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转变为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以解决陇南旅游人才服务体系质量提升问题。因此,陇南市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主要服务方向和培训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服务方向一:陇南旅行社导游、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导游从业人员培训。该服务方向的主要目的是对导游人才进行培训,以期培养与旅游职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旅游管理人员及导游服务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一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解读与了解;二是旅行社条例及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应用;三是导游人员带团技能及相关礼貌礼仪的应用。
(2)服务方向二:酒店酒吧管理及调酒技能的应用与管理。主要培训内容:一是酒店酒吧管理知识;二是简单调酒技术的掌握。
(3)服务方向三:茶艺与插花技巧的应用。主要培训内容:一是茶叶的鉴别;二是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三是茶艺的应用表演。
政府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其对旅游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提供经济支持、进行管理培训、组织市场开拓等[1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服务水平整体在稳步提高,但服务接待水平和质量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不足。陇南市旅游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
在“旅游+”快速发展的时代,旅游与信息技术互相结合,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双师型”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教育发展理念,实践能力变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教育的发展水平。随着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及学校的基础设备和实习方法等都要进行改变,这对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造成极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应到企业和实际工作单位或岗位进行锻炼,并服务地方经济,这有助于高校教师通过校内外课堂促进自身发展,教学相长,寻找能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优良、教学效果良好的方法与手段,从而促进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双赢[13]。
提升旅游服务体系质量,就需要旅游企业(行业)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是保证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尤其是宕昌县和康县一部分旅游企业服务意识淡薄,认为目前陇南旅游市场客源良好,政府及高校教师对他们的帮助有限,并不能立竿见影为其带来经济利益。这部分企业,旅游服务技能弱、旅游服务意识差、接待客人的行为和态度傲慢,与目前国家提倡的旅游职业道德观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资源地区的印象。因此,要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礼仪的培训。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服务体系质量提升培训活动,通过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可使旅游企业员工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从业者,是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企业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地方旅游行业的路径。然而,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念与实践上会出现脱节现象[1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去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部分“双师型”教师重证书、轻素质,导致教师身份与教学能力脱节;还有些“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技能的教学,导致学生技能水平难以提高,或者“重实践轻理论”,忽视理论知识学习[15],二者没有有效平衡。由于学校没有建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多停留在原始考核的层面,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
“双师型”教师发展是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16]。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足,具体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师资缺乏;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技能滞后,多数教师的培训只是课堂讲授,缺乏专业实战性;缺乏对培训对象的跟踪孵化和人才成长的支撑体系;缺乏可操作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需要的不仅是高知识,还应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旅游专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虽然“双师型”教师掌握了“双师”技能,但是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等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教师参加了行业的短期培训并获得了培训结业证书,但是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是十分熟练,并且在授课理论知识时只是照本宣科,很少使用到这方面的技能,讲授知识的系统性不强[17]。因此,这些“双师型”教师仅是停留在数量上,并不能真正地承担“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派个别教师外出培训,大多数“双师型”教师得不到技能水平的提升,这就导致教师的技能水平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及需求。
近几年,陇南市政府和陇南师专虽然都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为陇南经济服务的路径,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成熟的“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的路径。陇南师专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也积极的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旅游事务,并希望能够为陇南旅游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目前,陇南市没有统一协调各县旅游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智力支持需求的负责部门,由各县旅发委或景区根据需要寻求意向院校合作。近几年,开展培训较多的是宕昌县和康县,这两个县的旅游业发展较好,每年都会开展对导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礼仪及讲解技能的培训,而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很少甚至没有。其他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县,很少有邀请高校教师前来培训的诉求。这种情况不利于陇南整个旅游市场服务体系质量的提升,也导致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旅游业的机会较少。
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由政府和高校统一协调,成体系、成熟的长期培训提升模式才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最佳路径。基于“政府主导,校地联动,校企合作,教师主体,突出实操”的四位一体模型,充分肯定了“双师型”教师在服务地方过程中,校地紧密合作、多元化实践教学、创新意识与技能在高校“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旅游经济中的作用,以企业需求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支撑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创新培训体系等方面着手,可针对解决以往校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为了达到陇南市政府提出的“433”发展战略中对陇南旅游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和满足陇南市旅游业发展中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技能提升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以提高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校地联动”(以学院教师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合作企业深度参与)的基础上,激励旅游专业教师不断提升为行业服务的理论深度。通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双师型”教师不断进行调研、实践与合作,以此来扩宽教师的视野和格局,为建立“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的智力团队凝聚了合力。
1.建设思路
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以师德师风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素质建设、专业技能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旅游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合作为组织模式,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2.建设内容
(1)优化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等措施,不断改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对于青年教师,一是支持青年教师以在职学习为主,提高学历;二是通过年长教师的“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制订青年教师的三年发展规划;四是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实验、实习、设计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教师素质。
(2)培养一批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齐发展的高水平专职教师。重点培养并选拔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中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带好学术队伍。同时,培养一批教学科研型骨干教师,制定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组织教师到知名企业、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一些大学进修和培训,掌握行业动态,汲取先进经验。在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实操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理论水平,使教师队伍更好地体现“双师素质”优势,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满足行业的需求。
(3)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施,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每年派送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专业实践和锻炼不少于三个月,以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资格证考试,如,旅游电子商务师、旅游定制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师、旅游电商网络零售培训师等;构建“每个岗位有2—3个教师擅长,每个教师精通1—2个岗位”模式等措施,既有效保障了校地合作平台的正常有序进行和实践教学的实施,又解决了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
(4)扩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聘请企业和管理机构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或者通过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家进校园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来改善校内师资队伍的结构,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壮大校外专家、兼职教师的队伍,积极听取校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专家与兼职教师的交流,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断扩大合作规模。
(5)大力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水平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的高低。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多做具体应用型科研,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优化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
地方高校要特别重视服务地方企业的责任并落实这一目标。一个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政府和高校需互相协调统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来确保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目标和责任能够落到实处,切实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凝聚人才智库,促进陇南旅游业健康、有序、高质量的发展。
结合企业对旅游服务体系中的旅游服务礼仪、专业服务技能、营销手段及技术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考虑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时间紧张等问题,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开放式课堂进行培训。“双师型”教师可根据旅游从业人员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微课堂和在线视频课程等多种授课方式来完成培训任务,用“送知识上门”和学员利用网络平台自学的方式,为陇南大部分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持,助力陇南市旅游产业链的提升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陇南师专作为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积极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旅游业提供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高校服务陇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陇南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智力保障,形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旅游人才智库。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在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与创新,为促进陇南旅游业发展和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