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北 廊坊065000)
清末民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一方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文学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强劲地生长,除去人们所熟知的梁启超、黄遵宪、吴沃尧、张恨水等文学名家,还有众多少为人知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他们以自身的文学实绩璀璨于浩瀚的文学星空,光耀在我们祖国不同地域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这期间的戏剧家张云骧即是此类人物的代表。
一
作为戏剧家,张云骧很早就受到戏剧史家们的关注。国学大师王国维撰于宣统元年(1909)的近代中国第一部剧目汇编性专著《曲录》,在卷五《传奇部下》便载有张云骧戏曲一部,内记:“《芙蓉碣》一本,见传刻本,国朝张云骧撰。云骧,字南湖,文安人。”①王国维:《曲录》卷五《传奇部下》,朝华出版社,2017年版,第357页。
在1950 年之前,著名戏剧史家庄一拂编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内也记有张云骧两部作品。其一见于卷八《中编杂剧五·清代作品》,内记:“张云骧,字南湖,河北文安人。生平事迹不详。《桃花源》,此剧未见著录。张氏《芙蓉碣》传奇题词,注云:‘南湖十七岁,谱《桃花源》杂剧,词甚瑰丽。’”②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82—783页。又一见于卷十二《下编传奇四·清代作品(下)》,内记:“《曲录》著录,光绪癸未刊本。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著录,凡二卷十四出。其自序云:‘少时每闻李蓉姑事,多未详。会李伯从来,蓉姑之乡人也。询以两女事,语之甚详。李氏以弱女不失其贞,陈氏以婢妾而能成其烈。’按高寄泉《蜨阶外史》,载有两烈女事甚详。蓉姑为荣姑,陈婢名春华。剧中关目,与本事亦有出入。”③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2页。
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曾于1947 至1948年间,在报刊发表文章载录清代34 部戏曲作品,1982 年被总名之《曲海燃藜》,收入《周贻白戏剧论文选》一书。周贻白先生的这些文章,不知具体写作时间是否早于庄一拂所记,其中对张云骧的《芙蓉碣》亦有专论,所做介绍与庄记大致相同,在此基础上,还更多述录了这部剧作的本事流变、结构、曲词特色、创作得失等内容,较王国维、庄一拂所记要丰富得多。
2017 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吴秀华主编的《清杂剧传奇九种》,内收秦佩校注的张云骧的《芙蓉碣》。《清杂剧传奇九种》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的《燕赵文库》大型丛书中的一种,卷前有吴秀华所撰《前言》,对张云骧介绍说:
张云骧,生卒年不详,字南湖,河北文安县人。光绪元年(1875)拔贡,官内阁中书。工作曲,著有《芙蓉碣》传奇一本。另据王璞“题辞”可知,张云骧十七岁时,曾创作《桃花源》杂剧,惜已不存。张云骧亦工诗词,著有《冰壶词》四卷。①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上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比较来讲,吴记要较庄、周两记略丰富些,可多知张云骧为“光绪元年(1875)拔贡,官内阁中书”。然而,就张云骧仅如上所知,仍很有限,要想更多地了解其人与创作,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
文安县,今属河北省廊坊市,清末民初属直隶顺天府。张云骧既是文安县人,又为光绪元年拔贡,官内阁中书,民国十一年(1922)李兰增等纂《文安县志》应有载录。然而,查阅全书并无称此名者。但是,笔者注意到在本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中,“选贡”一栏下记:“同治癸酉科,张毓桢,字南湖,胜芳里人,内阁中书。”②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82页。在同一个县同一年被选为贡生,且字、所历官职均同,此张毓桢应该即为张云骧。是该县志误记,还是其本人为贡生后改用新名?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同治癸酉科明经通谱》直隶卷对张毓桢及其家世有较清楚的记录,原文载:
张毓桢,字叔,号南湖,行三。道光戊申年十月初八日吉时生,顺天府文安县廪膳生,民籍。曾祖璨,字蕴和,附贡生,河南候补知县。原任广西上思州知州,历任云南石屏、镇雄等州知州,例授奉直大夫。曾祖妣氏王,例赠宜人,霸州诰赠武功将军乾隆戊辰科进士、御前侍卫、陕西定边副将、河南南阳镇总兵,名国士公女。祖宗铣,字式金,廪贡生,候选训导。祖妣氏仝,例封孺人,保定县乾隆丁酉科选拔贡生名鹤龄公女。父源,字石泉,太学生,军功议叙八品衔。母氏刘,例封孺人,同邑太学生例赠武略骑尉,名朝宗公女。胞叔润,字际晴,太学生;胞兄毓杉,字云初,郡廪生,桢授业。胞侄炜、熙、炯、然俱幼。妻氏王,同邑名璥女,子熊,幼。③《明经通谱(同治12年癸酉科)》(直隶),清同治间刻本,第7页。
从此载录可知,与张云骧为同一人的张毓桢,字叔,南湖是他的号,而非字,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和庄一拂、周贻白等说其“字南湖”均误。他生在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十月初八日,为顺天府文安县廪生,曾祖名张璨,为附贡生,在广西、云南等多地做过知州,例授奉直大夫;曾祖母姓王,例赠宜人,是乾隆年进士、御前侍卫、陕西定边副将、河南南阳镇总兵王国士的女儿;祖父张铣,廪贡生,候选训导;祖母姓仝,例封孺人,是保定县(旧县名,今无,原县治在今文安县新镇)乾隆年贡生仝鹤龄的女儿;父亲张源,太学生,以军功议叙八品衔;母亲姓刘,例封孺人,同邑太学生刘朝宗的女儿。胞叔张润,太学生;一胞兄名张毓杉,廪生,张毓桢曾从其学;一兄张毓楠,太学生;四个胞侄张炜、张熙、张炯、张然都年幼;妻子王氏,是同邑王璥的女儿,儿子张熊,年幼。这段档案材料,可视为张毓桢家族的简明族谱,具有极高的真实性与史料价值。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张毓桢家族的族人及姻亲多为官宦,应为书香门第,有着较好的家境。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乡科》“举人”目下记:“张熊,字季纯,举人云鸿子,胜芳里人。”①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54页。《丁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全录》第38 册记其“年二十三岁,顺天府文安县附生”②《十八省乡试同年全录(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顺天府,清光绪二年刻本,第12页。。据此,知其当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此张熊即为《同治癸酉科明经通谱》直隶卷所记张毓桢的幼子,云鸿当为张毓桢之胞兄张毓杉,张毓桢曾从其学,张熊被记为张云鸿之子,或为嗣子,或为误记。胜芳里,今为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所以张毓桢及其家族的籍贯应该属今河北省霸州市,而非文安县。同志“举人”己丑科(光绪十五年,1889)目下,又记“张云鸿,字吟初,胜芳人。独擅词华,蜚声艺圃”③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53页。。《光绪十五年顺天府乡试同年录》记其在十二房,年45 岁,为顺天府文安县贡生。就此记上推,张云鸿(毓杉)当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比张云骧(毓桢)大3岁。
另外,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又记张毓棠亦以文名,从“毓棠”之名看与张毓杉(云鸿)、张毓桢(云骧)不仅中间排字相同,而且均带“木”旁,血缘关系当较近。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乡科》“岁贡”目下记:“光绪年,张毓棠应二年贡,庚午科挑选誊录。”由此知,张毓棠为光绪二年(1876)贡生,后取为誊录④取为誊录的时间非在庚午科,庚午年在同治九年(1870),尚未入贡。。在本志卷五下《人物志》“著作”目下记:“张毓棠著有《中庸直解》《楚辞直解》《垒石园诗存(草)》《乡鱼琐记》。”⑤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615页。可见,其在当时颇有文名。本邑名士贺家俊撰《张荫南传》载:“胜芳有岁贡生张荫南者,名毓棠,庚子科挑取誊录,生而多才,读书一览即了,试辄冠军,文名藉甚,意有所属,援笔立就。嬉笑皆成文章,出以示人,无不称快,所作诗文,情趣汪洋,超越侪辈。有子弟者乐师之,且多成就。……著有《垒石园诗草》,慷慨低昂,气盛而词古,远近竞相抄传,迄今又脍炙人口。”⑥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831页。张毓棠与张毓桢应该年龄相近,因同善文,俩人应关系密切且多有文酒之会。如贺家俊撰《张荫南传》又记:“一岁应试,僦居通州文阁招饮,任东峰工画,张南湖善歌,荫南又长于文,诗酒之会,此为最盛。”⑦陈桢修、李兰增等:《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831页。
三
《大清缙绅全书》自光绪六年(1880)至三十四年(1908)间,在“额外中书舍人”一职下均有如下记录:“张云骧,南湖,顺天文安人,癸酉拔贡。”⑧《大清缙绅全书》(第2册),光绪六年北京斌升堂刊本,第6页。此可与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卷四《人民部·选举志》中“选贡”一栏下记张毓桢为同治癸酉科选贡,字南湖,为内阁中书的记载相佐证,能进一步说明张毓桢与张云骧为同一人。他最晚于光绪六年即出任内阁中书一职,直至光绪在位最后一年,前后达28年之久。
署名张云骧所撰传奇《芙蓉碣》,现存光绪癸未九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共二卷十四出。封面镌“芙蓉碣传奇”,首页题“武陵王以慜梦湘评点,文安张云骧南湖填词,上元吴孝绪云在按拍”。卷前有武威樊增祥序和作者自序,另有盐山刘溎焴、上元蒋师辙、常德易顺鼎、同邑王璞、伯兄云鸿、宗室盛昱六人的“题辞”。卷末又有王梦湘总评、作者自题【调寄·水调歌头】曲与吴孝绪跋。其中一“题辞”署名“云鸿”者,即张云骧的胞兄张毓杉,其他人则多为当时的名士俊彦。
张云骧《芙蓉碣》一剧所演述的本事是在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村发生的李蓉姑与其婢女陈春华的真实故事。民国二十五年(1936)刘钟英、马钟琇等纂增刊本《安次县志》卷一《地理志》记有“李蓉姑墓碣”,言其在码头村北。卷七《列女传》载有其事,并在末尾说:“文安张云骧《芙蓉碣》传奇以纪其事。”①刘钟英、马钟琇等:民国二十五年增刊本《安次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70页。卷十一《艺文志外编·诗》收有梁右偓《两烈女行》、崔宜枚《石梁双烈行》两诗。同时期,寄籍于宝坻的文人高继珩撰有《蜨阶外史》,被学界称为是能与《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相媲美的笔记小说。该书记载此事说:“荣姑,文安县马头村李氏女。有婢曰春华,姓陈氏,相依数年,既如姊妹行,春华亦尽心事主。荣姑幼字朱氏子,朱官于浙,婿随往。十余年音讯断绝,女待字年逾三十矣。父母在时抚育之,有兄无赖,略不过问。二老相继死,女饘粥不给,且患痿瘅,仰婢十指为活。女兄以博债急,将鬻婢以偿。婢恋主不肯去,挞之;女护婢,并挞女,血狼藉不能堪。主、婢谋曰:‘与其分离而死,何如并命之为愈乎?’夜相持大恸,密缀衣裈。门临大河,迟明,偕往溺焉。”②高继珩:《蜨阶外史》卷一《丛书集成三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77册,第378页。张云骧改作《芙蓉碣》时,将荣姑作蓉姑,名其兄为李豹。豹假传蓉姑未婚夫朱生死信,暗将蓉姑卖人抵赌债。蓉姑写信给舅父何子余,讲述其悲惨处境。了解朱生消息的舅父匆忙北返,可惜在他到来之前,蓉姑与春华刚刚同沉于河。朱生名天霞,闻讯亦赶至,临墓痛悼不已。
本剧依据作者家乡附近的真人真事而写,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普通百姓贫苦无依、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悲惨现实,同时又虚化出浪漫幻境“芙蓉城”的奇瑰,歌颂青年男女朱生、蓉姑的重情和婢女春华的义烈,鞭挞无赖李豹的不务正业和厚颜无耻,具有较深广的社会意义。作品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流畅灵动,曲词既华美雕饰,又融入当地的方言俗语,明白如话。王梦湘在全剧末尾撰评语称:“合观十四折,才情富有,波澜老成。有云亭音节之高,兼藏园书卷之富。视笠翁辈专以场面见长,直卧之楼下矣。”③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845页。吴孝绪所撰《跋》也说:“继出新曲《芙蓉碣》传奇十四折,谬以余为老马识途,嘱为按拍。余受而读之,音节圆朗,清浊适宜,无咽不出、揭不起之病。间有一二未合者,量为增减,续凫之诮,知不免焉。至其文则叠矩重规,其意则青天白日,淋漓酣透,哀艳缠绵。洵有关风教之文,未可仅以词曲目之。即起东塘、昉思、心馀诸君于地下,亦当引为同调。”④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846页。此两人均将张云骧本剧的艺术成就,视为可与名家孔尚任(号云亭山人)、蒋士铨(号藏园)相比肩,又高出李渔(号笠翁)“专以场面见长”的创作,对张云骧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该剧的用韵,后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著名戏曲史家周贻白认为:“宫调尚无乖舛,文词平稳。”⑤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9页。而吴梅则认为:“近人传奇,以此为最不堪入目。乖音舛律,全不合度,由见元明人杂剧少也。”⑥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63页。笔者以为,这样的意见分歧,主要是针对“按拍”者上元吴孝绪而言,与张云骧的戏剧才华关碍不大。
《芙蓉碣》前张云骧《自序》中说,东安烈女李蓉姑之事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得到朝廷的旌表,他在幼时即常有耳闻,但不甚详。同治十年(1871)冬,他路过东安,经过李蓉姑墓,读到碑文深受感动,并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因在京城劳碌无时,直至8 年后,他已至山东济南为官,“侘傺无聊”,才“每夕挑灯成一折,阅十四日而脱稿”,此序下即题“光绪四年岁在戊寅二月,文安张云骧南湖氏志于济南官厩之鬘花行馆”①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811页。。后直至光绪九年腊月,才得名士樊增祥所撰序并将剧刊行,此时张云骧已回京城任内阁中书之职。因此,樊序中才有“南湖舍人,京兆风流”之句。张云骧很早即有文名,吴孝绪撰于济南的《跋》中记:“余留心于音律几三十年,向有《双燕楼》《鹔鹴裘》杂剧二种。南京之乱,毁于兵燹。今已垂垂老矣,不敢向旗亭乐府赌唱回黄河也。近识南湖舍人于大明湖上,风采遥秀,佳士也。而谈论古今,眉宇间时露英爽之气,余心重其人。”②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846页。同邑文人王璞在“题辞”中亦称:“风流谁似张三影,彩笔能飞五色霞。绮岁输君好才调,武陵春水唱桃花。”下又有文字补充解释:“南湖十七岁时,谱《桃花源》杂剧,词甚瑰丽”③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下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813页。,此即说明张云骧17 岁时,曾创作《桃花源》杂剧,惜已不存,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见载。
四
张云骧虽以戏剧创作为世人所知,而其传世的诗文作品亦十分丰富。民国十一年及以后的《文安县志》和各种曲录对张云骧的诗文作品均未见载录,吴秀华主编《清杂剧传奇九种》的《前言》中略有所记:“张云骧亦工诗词,著有《冰壶词》四卷”④吴秀华:《清杂剧传奇九种》(上册),花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实际上,张云骧的诗词文均有传世,除去《冰壶词》,还有《南湖诗集》《铁笛楼诗》《浩然堂文集》等,现就笔者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查检的情况整理如下:
1.《冰壶词》。主要有两种:一为八卷本,署张毓桢撰,清光绪朱丝栏抄本,1册;一为六卷本,署张云骧撰,2 册,与另2 册《南湖诗集》十一卷合为一函装;其他另有1册两卷的散佚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出版朱惠国主编的《清词文献丛刊》第二辑见收。前有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周銮诒序和樊增祥、盛昱等的题辞,集内有其写景抒怀、交游唱和等方面的词作数百首。
2.《南湖诗集》十一卷,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间刻本,2 册,与《冰壶词》六卷合为一函装,署张云骧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杨健主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收有复印本。卷首有光绪十四年(1888)新城王树楠序。各集分别名为《沧浪集》《帝京集》《凤池集》《云鸟集》《烟波集》《浮湘集》《峡江集》《青城集》《蜀道集》《蜀道二集》《倦游集》。大略据纪年之先后及旅行的踪迹编次,由甲子至庚寅,前后共27 年,有的是十数年结为一集(如同治甲子癸酉之诗合为《沧浪集》),有的是一年分为两集(如丙戌有《浮湘》《峡江》二集)。一般是对少时所作择而精,于近作则杂而芜,对乡居略而对宦游详。
3.《铁笛楼诗》六卷,稿本,1 册,署张云骧撰,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出版萨仁高娃等主编的《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有复印本。首页题“年小弟郭恩弟读于春明之寄斋,时壬午冬至后二日”。各卷分别为《沧浪集》《金台集》《凤池集》《萍葹集》《云鸟集》《一官集》,其中有三集与《南湖诗集》相重合,新增的部分能见其对家乡风物的歌咏描写。
4.《见山楼诗稿》,不分卷,稿本,署张毓桢撰,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出版萨仁高娃等主编《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复印本。前有同治七年(1868)至九年(1870)间秦中焦联甲和同邑王璞、贺家俊等序,以及众师友的题辞与诗评等。卷末有郭为霖题于同治十一年(1872)的跋和董楫题于同治九年的跋。与其他诗文集不同,此稿正文首页下署“文安张毓桢南湖”。本集所收诗多为诗人早年之作,中有《过李蓉姑陈春花墓》组诗,前有大段长序,表现了与戏曲《芙蓉碣》一样的对码头村两烈女十分钦敬的情感。
5.《浩然堂文集》二卷,稿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未见复印本。卷首题“文安张云骧南湖”,下有“内阁中书兼知制诰”的印章。内中收撰者所作之文,既有《与蒋绍由同年书》《与宗振裘同年书》等来往书牍,也有《松说》《吏说》《川之鼠》这些抒发己意的恣纵之作,还有如《东淀观荷记》等笔调清新、深含挚情歌咏家乡的篇章,内容广博丰富,文笔俊逸疏朗。
6.《筤厂笔记》五卷,1册,清末民初抄本,署张云骧撰。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因正在修补装订,未见。此本为小说类作品,内容应较丰富。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文人张云骧(毓桢)不仅是一个戏剧家,而且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但是,人们现在对其所知甚少,相关的生平史料也十分稀少。虽然他有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对其整理与研究也很欠缺。张云骧主要生活于京畿地区,文学作品也以反映该地区的自然风物、社会百态、文人交游为主,对其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京畿地区的文脉演变与文学发展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