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探析

2021-12-28 19:57曹均学魏小雪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曹均学,魏小雪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不可能为各国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模式,这就需要各国共产党将科学的理论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并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由于在革命和建设初期理论准备不足,我们党曾出现过照搬十月革命和苏联模式的现象,其结果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沉痛的历史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把中国的伟大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必须由走“俄国的路”转向走“自己的路”。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总结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表明,要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兴盛,必须要找到能够指引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1917 年列宁领导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十月革命,使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它给正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先进中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在纷至沓来的各种理论思潮的反复比较中,我们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锐利武器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以星火燎原的态势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长期受压迫、被剥削的旧中国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在孜孜求索中,中华民族迈着坚实沉稳的步伐逐渐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征途。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南和行动导航。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这一价值要义的坚守,我们从五十多个人的小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多万党员、四百六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磅礴力量。面对我国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西方敌对势力逐渐暴露出了对中国崛起的“恐惧”,通过影视作品与物质产品极力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倾向,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人类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甚至将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鼓吹为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肆意营销反华策略。但中国并未被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的鼓吹所迷惑,反而频繁召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会,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浓厚氛围,厚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肥沃土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至根本制度的层面。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占据着科学伟力的制高点,仍然闪烁着永恒真理的光芒。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类社会朝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潮流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对中国起指导作用的还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

(二)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代表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意志和利益,能够及时回应历史发出的声音,适应社会剧烈变革的现实课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充盈的活力、长久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拥护与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并不是僵硬的、固化的理论,而是指导现实行动的纲领,始终在时代车轮的前头充当着向导的作用。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十分顺利,是在斗争中曲折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使中国革命遭遇了深重的灾难和损失。“左倾”以及“两个凡是”错误指导的蔓延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空前的挑战与挫折。但我们党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路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又在时代变革的独特实践中以新的观点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天地,形成了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历史与理论逻辑的深入探索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活的社会形态,为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论视域。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是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秉承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继承和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重任,也必将谱写祖国更加恢弘壮阔的华美乐章。

二、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为人民谋福祉、保持同人民的亲密联系,是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最基础的原则,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凝聚中国力量,从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一)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初心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可以说,利益导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是其始终不变的政治本色。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追随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将“人民”二字镌写在鲜红的党旗上,深刻领悟并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精神特质,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实际行动的归宿点皆是人民。但人民幸福需要的满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演进,并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向纵深拓展,因而中国共产党矢志奋斗的方向,也总是在努力与人民大众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保持高度一致。在艰苦的民主革命时期,党将实现人民解放、翻身当家作主作为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将人民摆脱贫苦落后、迈向小康社会作为目标引领。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苦干实干,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新期望和新诉求日益增长,对幸福日子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好的愿景。党的十九大开篇即申明:“全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不仅从根源上回答了为了谁的主基调,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三大件”再到如今的“有车有房”,群众生活变迁的点滴缩影正是我们党百年历程为人民谋福祉的最好见证。但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外部需求收缩、内部需求不足的困境,新旧矛盾缠绕博弈、长短问题交织叠加,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突出,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1日。,进一步指明了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来抓,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的发展热情,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坚持尊重中国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党群关系是任何政党都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其处理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十分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在为美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与人民共命运的独特发展之路,依靠并团结广大人民来创造历史伟业。建党初期中国工人运动的勃兴,就充分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威力。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同样也离不开根据地广大贫苦农民的全力支持。也正是依靠发动群众来进行人民战争形成了其他势力无法撼动的凝聚力,我们才得以顺利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扭转了近代中国饱受外来奴役和殖民的屈辱历史,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始终焕发着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不断开辟新境界,除了坚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外,也与尊重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和首创精神密切相关。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页。不可否认,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群体中最底层的部分,蕴藏着极大的创新动力和丰富的思想养分,其作用不可小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从艰难困苦走向发展壮大,取得一切成就的重要法宝就是密切联系群众。面对新形势,我们党还要紧紧依靠人民筑牢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充分发挥人民的伟大首创精神,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共创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以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

破除机械照搬别国经验的有害思想观念和做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各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显著特质,也是我们党成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所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舶来品,其指导功能的发挥首先离不开与各个国家和民族具体情况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多样性、生动性的体现。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以中国的历史性转变为时代背景,以中国发展的社会现状为时代主题,离开了中国这个环境与实际,就不能称之为中国化。面对山河破碎的旧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担,开辟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创立了工农红军建设理论,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铸就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面对“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如何正本清源、如何解决其遗留的历史问题并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中国该向何处去的时代困惑,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对各国的发展道路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一观念持续深化的基础上,在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谱写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并多次阐释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付诸实施,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思路,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助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过去积存已久的顽瘴痼疾宣战,从历史的回溯中应对现在改革面临的硬骨险滩,在与未来的相通中行稳致远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实践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也才能科学指导并引领中国走向更远的将来。

(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不懈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是有着灿烂历史的民族,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逐渐跌入了深渊。被英国炮声惊醒的先驱们,慢慢对王朝天下观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近代以来,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农民阶级的天国梦、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维新派的改良梦、革命派的共和梦构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最美“中国梦”。种种救国方案接连遭遇失败的打击,同时却也伴随着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党的一大的成功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使中华民族摆脱落后贫困的境地,我们党从浙江嘉兴南湖启航,一路披荆斩棘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在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越来越敞亮。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热切企盼,蕴含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展示着中国风格与世界情怀相融合的宽广胸怀。①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7期。这个梦想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升华,也是党决心领导人民全力实现的宏伟目标,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性和现实色彩,极大地鼓舞了亿万人民的奋斗热情,凝聚起砥砺中国拼搏奋进的强大能量。20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00 万亿元,人均GDP 进入“一万美元俱乐部”。国内市场规模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前沿科技型研究水平正以惊人的速度全力提升,星地双向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交付使用、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正式运行、水下滑翔机“海翼”号刷新世界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全球飞行大会……中国这头雄狮已然苏醒,但它是一只共育而不相害、共赢而非对抗的和平狮,这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深入融合,辨析接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精粹的交相融合,使其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更加通俗化,也更容易被中国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而与外来文明合理成分的交流碰撞,则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鲜活样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精髓深入交融与碰撞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深厚悠长的历史文化。既有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勤俭节约等有益社会发展的积极合理成分,同时也存在着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封建迷信等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陈旧思想。而传统文化的精粹部分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只有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取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在给中国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作为近代工业文明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进步、发展和人的真正平等,而中国传统文明是我国农业耕耘的经典之作,追求的是秩序、小康与和谐,二者既存在时代性差异,但也有暗相契合之处,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强化了中国人民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心理环境。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讲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同频双向互动中,逐步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且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不仅更广泛地适应了群众的现实诉求,而且也更好地适合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出自诗经的“小康”一词,曾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殷实宽裕生活的一种流行说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称“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浸染着深厚传统文化意味的“小康”一词,从此被赋予了带有民族灵魂的全新时代意蕴。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新论断,同样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与理论形态。如果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不忘记本来的内在表现,那么批判地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则是开放包容的外在表达。

(二)坚持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积极合理成分

从学造器物、仿效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正是学习了俄国以马列思想为行动指导的经验,中国才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目前,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形态。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位置是相互对立的。但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沉淀,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也汇集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取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文明果实,其蕴含的精粹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转化运用的。从世界层面来看,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并不能用姓“资”还是姓“社”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只要加以辨析与结合,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有益的助力。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岁月依旧保持着昂扬姿态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并愿意学习和吸收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合理成分,而不是在脱离世界文明轨道的狭隘环境里自我封闭。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和核心点。邓小平大胆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羁绊和苏联思想范式的禁锢,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这一创造性论断的提出,不仅走出了计划和市场意识形态化的认知误区,而且为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意义和实践基础上科学扬弃了资本主义的形式,并有力回应了发展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真正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浪潮下,文化交流互鉴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应依靠学习走向未来。”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5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坚持中国自信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保持鲜活力量。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即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史。历史的路标留下了前人探索的印记与智慧,也显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上回溯历史、总结经验,是引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的基础,也是赓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进程的接力。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