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三大贡献

2021-12-28 19:26:32何得桂
开发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何得桂,李 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科学指南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有效反贫困的中国道路和宝贵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逻辑严谨、内涵丰富,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指导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与发展理论,也为国际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准确把握其内在的理论贡献、实践贡献、时代贡献,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及加快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长期以来对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的深刻思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推动全球减贫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反贫困措施,形成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战的基本方略和科学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贯彻到减贫与发展的领域,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导着我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最好减贫成就。

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内涵的重大贡献,对于推动中国扶贫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发展国际减贫事业、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已有学者对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贡献展开了研究。例如,刘永富在梳理和研读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着我国脱贫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黄承伟认为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脱贫攻坚取得直接减贫效果,引领中国扶贫获得巨大成果,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坚定全球减贫的信心,为解决国际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2]。朱宗友和周虎认为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不仅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也为人类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选择,推动着反贫困攻坚战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3]。何得桂认为加强对脱贫攻坚实践与理论的总结研究,既能够深化对中国贫困治理的学理认识,也可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中国贫困治理与全球贫困治理的深入交流,更好展示中国发展的软实力[4]。何得桂和武雪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殊贫困群众如何摆脱贫困的论述展开了分析并归纳出重要特征[5]。既有研究成果从理论、实践发展等多个方面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伟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既有研究还相对缺乏在中国特色脱贫制度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国际减贫事业成效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全球反贫困与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贡献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也为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全球反贫困的新篇章。本文将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基点,主要从理论贡献、实践贡献、时代贡献等方面来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伟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

二、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扎根于基层工作累积的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是深入思考农村反贫困问题,对中国扶贫开发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并不断完善形成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将我国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也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系统观念。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也开创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是我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武器,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要通过工业化、合作化等方式展开反贫困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共同富裕”理念,奠定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要努力消灭贫困、消除贫穷现象,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这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实践与理论不断向前发展[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都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所带来的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3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它既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不仅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明确新阶段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重要方略的提出是对既有贫困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精准工作法是其精髓,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内容。既要精确识别贫困对象,也要对他们进行精确帮扶,同时还要对扶贫工作进行精确管理。这是党和国家根据当时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现状,有针对性采取的减贫措施,精准化理念将贯穿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提出了“弱鸟先飞”“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8]等一系列思想,并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开创东西部合作的“闽宁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精准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针对贫困人口差异化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特别是注重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脱贫攻坚中基本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大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新论断、新思想(“六个精准”指的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指的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基本成熟。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反贫困政策机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区域性扶贫机制,变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扶贫机制,对扶贫的贫困瞄准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促攻坚”局面,有效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落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展现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贫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二是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向扶贫开发领域倾斜,助力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7]87。中央和省级财政持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金融扶贫不断发挥效力,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三是强化社会合力,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即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多方力量互相融合、相互支撑。充分激发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市场、社会也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局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巩固和拓展了中国反贫困行动成果。一是强调公民的参与性。精准扶贫强调在各参与主体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平等的协商机制,建立起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相结合的扶贫方式,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有效地或者说深度地参与到减贫之中,以此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二是高度注重科学性。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精准脱贫,中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使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反贫困行动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高效、优质的反贫困治理。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授人以渔”做到可持续扶贫,确保扶贫成果长期有效。随着脱贫攻坚实践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其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它是以精准方法论为指引的反贫困治理体系,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民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球如何更有效地展开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崭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引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解放、摆脱贫困的思想武器。”[9]列宁同志则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深入探究贫困问题的现象和本质,并阐明解决贫困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中国反贫困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紧密结合国情和民情进而不断创新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持续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形势做出了精确的科学判断,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做出新贡献。

1.立足中国贫困实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虽然对贫困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以及摆脱贫困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揭示和分析,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马克思只是分析了当时制度条件下关于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而对于像中国这样贫困人口多且多集中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并没有给出可直接借鉴的现成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方面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另一方面还注重对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消除绝对贫困,有力改善民生以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放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0]的高度,明确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吸收、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引领下,中国构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贫困治理体系,治理主体由政府总揽向协同发力转变,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党中央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的大政方针;省级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抓好项目投放、资金投入等工作;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严格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治理理念由物质帮扶向扶贫扶志相结合转变。“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7]140通过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使欠发达地区扶贫对象的自主脱贫意识和致富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切实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质的转变,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我们党自建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特别注重在伟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贫困工作也不例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脚印踏遍了我国脱贫攻坚第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事求是推进脱贫攻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充分发挥多种力量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形成精准扶贫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大扶贫格局双轮齐驱的反贫困体制机制,是对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2.立足中国减贫实践,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减贫路径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基于一系列反贫困实践工作创新来阐明为什么要下大功夫进行脱贫攻坚,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形成了一个有内在紧密联系的科学体系。首先,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强调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的重要性。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通过有效、合理、公正的程序,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明确贫困的具体标准和评选政策,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确保不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员。精准施策是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形式对症下药采取帮扶措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其次,中国减贫路径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措施,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和项目的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采取提供资金、项目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对于弱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开发式扶贫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采取保障性扶贫来兜底,确保每一位贫困人口都能得到精准帮扶。最后,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引领各方协同发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党的扶贫部署、扶贫方略、扶持力量等多方面明确了我国摆脱绝对贫困的方案和路径,不仅发展了中国扶贫开发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减贫路径的认识。

(三)为国际反贫困理论贡献中国智慧

反贫困是一件全球都在致力解决的大事,面对这一难题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反贫困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为代表提出的“涓滴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特别优待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而是要加快地区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使社会贫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得到解决。但这一理论难以形成完善的扶贫组织体系,贫困人口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不仅起不到经济发展推动贫困消除的良好带动作用,反而使全球反贫困进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不同国家的贫困状况使其对贫困的解读和实践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对贫困的研究要做到本土化。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我国贫困实情提出了新的综合性的贫困分析框架,强调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通过“政治势能”[11]凝集思想和战斗力,以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动员,推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决策执行。依托政治势能的有效运用,通过“党的领导在场”“构建权势”“借势成事”3个环节,将贫困治理的理念与政策及时转化为具体的减贫反贫困行动[4]。强调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有效激发出贫困群众自觉主动的脱贫意识,进而实现他们自主型脱贫;通过号召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扎实开展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定点帮扶,东西部地区结对帮扶协作等多主体参与扶贫工作的格局。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赋予了中国脱贫攻坚新的时代内涵与鲜明特征,推动了国际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经过中国脱贫攻坚大规模的实践检验,证明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也是人类扶贫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

三、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推进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精准落地、有效落地,减贫成就备受瞩目。在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明确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基本方略、责任体系、工作安排等,实现了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大幅提升,脱贫取得全面胜利,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12]。它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行动指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此外,它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贫困治理体系,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一)指导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我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前,一些地方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主要强调兴办企业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企业发展带动地区发展,扶贫工作开展中始终存在着帮扶力度不够、扶贫资源针对性不强以及忽视贫困人口作为减贫主体重要性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变成激发经济活力、凝聚发展后劲的过程,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把贫困群众摆在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易地搬迁安置、生态扶贫、教育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等措施,号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要求为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明确了工作目标;“六个精准”的论述为扶贫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论述为扶贫工作指明了重点任务,全方位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提高了脱贫实效。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消除,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在脱贫摘帽的同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脱贫攻坚实践显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水平,凸显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担当精神。为了在规定的时限内实现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与广大党员干部上下同心,切实担当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职责、职能,也制定了完善科学的考核督查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体现了党员干部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

脱贫攻坚越往后其工作难度越大。特别是进入冲刺阶段时,所剩下的尚未摆脱贫困的帮扶对象(例如深度贫困县)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成为我国当时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他们的脱贫难度巨大,脱贫成本也更高,这对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扶贫不能大包大揽,要合理确定脱贫目标,防止出现农民争当贫困户现象;加大支持力度,动员各类外部力量,投入资金、物资等各类资源要素为深度贫困地区“输血”,开展“扶志工程”,用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多采用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造血”动能;完善区域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深度贫困地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集中优势力量打攻坚战,真抓实干,集中攻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实施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农村电商扶贫等工程。“扶贫开发精准是重中之重,是关键核心。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7]58-59通过找准贫困地区的减贫路径,使扶贫政策红利“滴灌”到人到户;针对致贫原因“靶向治疗”,使扶贫措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作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二)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提供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倡导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需求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越发雄厚,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人民率先富裕,但同时也存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等问题。共享发展是国家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以及人民的要求。如果要守住民生的底线,就是要守住减贫底线。为实现改革成果由全民共享,党和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消除两极分化以及摆脱贫困基础上的普遍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的重要突破口。在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逐步实现。一是建立起对口帮扶的联动机制,有效促进合作共赢。通过地区联动帮扶、医疗对口帮扶、教育对口帮扶等,将富人与贫困人口、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彼此利益统一起来,使得逐步扩大的发展差距得以及时扭转、有力扭转,进而实现共赢的新局面。二是拓展扶贫资源,实现人人共享。随着扶贫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国温饱型贫困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当时剩余的贫困人口分布松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如果采取无差别化的减贫措施则难以收到预期成效。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精准扶贫的帮扶措施明确致贫原因,帮扶力量精确地下沉到户,扶贫资源精准锁定到每一个贫困户,从而实现个性化帮扶。三是扶贫成效提升,人人参与共建。与传统扶贫模式相比,高效、可持续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在多元主体共同建设、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之下,投入产出成正比,帮扶效率实现最大化。贫困人口在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的脱贫攻坚实践进程中能够重视自身价值,从而激发自身的内生脱贫动力,更加主动地参与脱贫工作,更好地共同承担脱贫责任。共享发展将是我国民生工作的根本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着新时期民生建设的根本要求,不断推动和深化中国扶贫事业向前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三)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追求公平和正义。通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反贫困的中国特征。在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通过帮扶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方面达到平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一是起点公平。通过合理有效地确立识别指标,创新识别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可以帮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有效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真正提高扶贫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符合标准的贫困对象都被纳入精准扶贫,享受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相应帮助,从而实现起点公平。二是过程透明。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十分注重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积极作用,政府配合市场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扶贫资源分配公开透明。它公平公正地分配给需要帮扶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三是资源倾斜。对于贫困者来说,推进扶贫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加大补贴贫困人口力度等,有利于贫困者实现物质脱贫。精准扶贫通过将公共服务、发展资源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弥补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增强贫困群体的比较优势。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促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四)为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13]中国作为全球贫困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以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创造了一套科学且高效的反贫困体系,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以精准减贫有效应对复杂的贫困问题。以扶贫对象的合理需求为主要导向,立足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采取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特别注重建立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机制,有效应对全球致贫原因复杂、单一减贫措施无法取得显著成效的问题。二是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卡拉·奥利瓦指出,国家层面的领导和推动是中国减贫方案得以持续执行的关键[14]。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发挥政治优势。从贫困瞄准、贫困干预到脱贫成效评估等,统筹主导减贫全过程,集中力量整体推进。同时,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精准选派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为重点,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一支永不离开的扶贫队伍,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为做好精准脱贫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通过党建促脱贫攻坚,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出强大的扶贫动能,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培育同步,实现党建工作与长效脱贫“双向推进”。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成就,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15]

四、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贡献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7]5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它不仅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还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时代要求,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推动着全人类进步,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反贫困需要,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反贫困工作的科学性显著提升。注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把做好顶层设计与加强基层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共同富裕迈出新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4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等目标,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脱贫攻坚要确保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找准“贫根”,用对措施,全部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现象。与此同时,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只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只有让贫困地区及时、彻底地摆脱贫困,才能使得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深刻体现以民为本情怀和思想的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大提高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降低了贫困地区及其贫困人口享有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而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开创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它将为我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注入新活力和强劲动能,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二)彰显制度优势,顺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注重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强调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的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集中力量和集聚资源来帮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加快摆脱绝对贫困。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社会主义本质上探究中国贫困问题,强调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事关人民的福祉,还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以及国家长治久安[16]。坚持上下“一根绳”,注重全国“一盘棋”,通过动员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时代要求。一是有力彰显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通过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等方式有效集中全社会的扶贫资源,形成强大的反贫困工作合力,才能使脱贫攻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良好态势。二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历史责任和时代精神,生动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实施,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得以逐渐缩小,加快迈向共同富裕。

(三)改善国际发展环境,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顾中国反贫困历史,扶贫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源于持续的扶贫政策提供的坚实基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形成的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国际社会的减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帮助各国有效打破发展瓶颈,更好地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主张发展成果应由全人类共同享受,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携起手共同进步。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7]147。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至于如何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反贫困,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与发展的交流合作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倡议,表示要采取一系列有利举措。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南南合作[17],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让中国发展红利惠及世界更多国家和人民,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同时,中国也正在继续秉持大国风范,积极主动地建设具有包容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全球经济发展新环境,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打造普惠公平的发展模式。加速全球反贫困进程,提高反贫困工作实效,离不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积极努力和协同发展。积极发挥中国在反贫困行动中的榜样力量以及带头作用,注重弘扬脱贫攻坚所形成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18]。持续加强全球在减贫与发展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脱贫故事。注重及时将有效反贫困的中国经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分享,帮助世界上更多的贫困人口加快实现共同发展,在推进世界减贫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导人类社会战胜贫困的思想武器。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的普遍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认真继承、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依据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它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拓展了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对治国理政、乡村振兴、国际地位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反贫困工作的终止,而是推进反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点。要继续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深化发展[19]。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拓展阶段,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继续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途径,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快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0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