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青,安宇博
(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武威市凉州区地处祖国西北边关,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凉州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以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市境内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对地域文化融入永丰镇的建设路径进行可行性规划,将有效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武威现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示范,促进镇域村域经济跨越和联动发展,释放永丰发展潜力。
特色小镇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实地考察杭州“云栖小镇”。2015年,浙江省“两会”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旨在以新载体、新理念、新机制推进产业聚集、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1]。2016年住建部、财政部和发改委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通知》,有力有序地推动了特色小镇的良性发展[3]。在随后的几年里,各省纷纷出台关于培育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文件,在政策扶持和旅游市场的带动下,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作为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规划定位模糊、文化创新不够、由于经济差距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4]。
特色小镇定义。国内普遍认为特色小镇是以原有的建制镇为基础,依托特色产业在城市周边和村落聚集区发展起来的小镇。与其前身特色小城镇相比,二者又有明显区别,特色小镇是在融合文化、产业、旅游、社区等多种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载体[5]。而特色小城镇则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划。
特色小镇成因。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色小镇也有多方面的形成原因。首先,从城镇化演替的角度来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可以理解为原有小城镇的升级版和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其次,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是区域内从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到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视其为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最后,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特色小镇是一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的制度创新。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特色小镇作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发展路径的探索也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以特色产业作为核心,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对于旅游功能的叠加和文化元素的融入[6]。因此,对于地域文化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基础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资本基础3个方面。
特色小镇的内涵。第一是文化内涵。文化作为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体现,赋予了特色小镇强烈的可识别性,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是小镇的历史和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而特色小镇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活动空间[7]。第二是产业内涵。产业作为特色小镇的“立命之本”,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以特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既要突出地方特色,也要能够带动小镇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导发展的旅游产业围绕地方特产发展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第三是生态内涵。相比于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当今特色小镇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以保护和尊重自然为前提,使生态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补充城镇化底层发展暴露出的短板[8]。
特色小镇规划思路。第一,特色小镇的规划是涉及产业结构、地域文化、乡村治理、生态环保、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只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第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立足于小镇的发展现状,结合小镇的规划定位和设计目标,从前期的整体规划到建筑风貌等专项设计,再到后期的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制定可行性的规划方案。第三,多边参与,协调运作。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合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运营的运行机制。政府引导各类资源合理分配和投入资金,再由建设方和运营方协调运作,合力共建特色小镇[9]。第四,体现小镇的特色。特色小镇规划的成功在于充分展示小镇的特色。因此,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需要对小镇的乡土文化、自然环境和特产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炼出特色资源,融入小镇各个层面的规划中。
永丰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部,距市区约20千米,该镇周边有祖师宫党支部会议旧址、陈家烧房战斗遗址等革命遗址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本文以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为规划实例,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开发红色资源,推动永丰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红色资源
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武威市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全面汇总,结果见表1。
表1 武威市红色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资源
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武威市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汇总,结果见表2[10]。
表2 武威市民俗文化资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对永丰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永丰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统计表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永丰镇各旅游资源单体按以下共有综合因子进行评价:A资源要素价值85分(a观赏游憩价值30分,b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所占分值为20分,c珍稀奇特程度15分,d规模、丰度10分,e完整性5分);B资源影响力15分(f知名度影响力10分,g适游期、适用范围5分)。以得分为依据,对旅游资源进行了5个等级的划分:(1)五级不低于90分;(2)四级75~89分;(3)三级60~74分;(4)三级以下30~59分。三至五级旅游资源被评定为优良等级,一至二级资源被评定为普通等级[11]。
在对永丰镇旅游资源整体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永丰镇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级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永丰镇旅游资源评级统计表
第一,从旅游资源数量上来看,永丰镇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涵盖了自然、人文等众多门类。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然与人文类资源的占比为90.5%,比较缺乏A地文类、B水域类和气候类景观资源,而C生物类、E遗迹类、F建筑类、G商品类和H人文类资源较为丰富。
第二,从旅游资源性质上来看,资源类型非常丰富,资源组合性较好,单体旅游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底蕴;资源独特性良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人文特点,旅游资源均衡分布,开发难度低、成本投入适中,生态旅游建设相对容易,且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适中。
第一,总体规划空缺。首先,永丰镇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规划。例如,红色专题旅游分散于其他主题旅游规划中,红色资源未得到应有的普查,红色市场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其次,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定位不精准,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不坚定,导致区域内各类资源无法形成有效的整合,使其相互之间未能形成联动发展。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单一,目前,永丰镇对各类文化资源开发还停留在传统层面,相关衍生产品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仅限于图文展示和自行参观为主,展示方式较单一,普遍缺乏创新,挖掘文化内涵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精品旅游路线。其次,与其他地区红色旅游规划相比,趋同性明显,可替代性强,没有突出自身的艺术特色,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关联性[12]。最后,红色景区重点突出观光功能,游客参与度不高,体验不佳,整个旅游项目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游客回头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资源优势的发挥。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在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情况,不同景点的管理机构可能是旅游部门,也可能是文化部门,各部门独自规划开发,管理机构不统一导致旅游开发管理比较混乱。多头管理模式下,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发展长期得不到统一,这对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第四,保护意识淡薄。红色资源是集教育、传承和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意识,只重视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遗址遗迹未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难以恢复原貌,如果贸然修复重建,会对遗址的原真性造成影响[13]。
第五,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介绍西路军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较少。因此,在宣传上并不具备天然优势。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红色景点在运行机制上只是作为节庆活动的接待景点,具有缺乏相应经济实体的支持与市场对接、忽略市场营销宣传的重要性、依赖旅游季节性强的特点,使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的需要。
第六,资金和人才缺乏。武威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虽然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但永丰镇的文化产业发展受限于紧缺的资金,使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接待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游、行、住、食、购、娱6要素协调配套完整的、成熟的旅游产品[14],影响了永丰镇红色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进展。此外,由于景区经济基础差,市场意识落后,对于专业人才没有较强的吸引力,导致景区管理水平下降,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降低,所以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和服务型人才,也是目前当地红色文化项目发展所要克服的难题。
第一,合理规划,科学定位。以永丰镇红色文化特色小镇为辐射中心,以红军西路军凉州战役纪念馆为牵引主线,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辅线,形成永丰镇的文化旅游核心区。以普康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嘉木种植农民合作社、柏宝源种植农民合作社作为乡镇休闲游的重点,建立“一中心一主线三重点多辅线”的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红色纪念游、革命圣地游、绿色生态游、田园体验游,形成“农业基础、文化引领、景区联动、多点开花”的发展新格局;最终打造成为集“丝路古都风韵、历史遗迹瞻仰、红色文化弘扬、爱国教育基地、本土民俗体验、绿洲田园休闲、现代观光农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与民俗文化旅游区。
第二,将红色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主线。旅游业不仅是文旅类特色小镇的发展核心,更是展示其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大多具有旅游服务的功能。而小镇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乡土民俗等都是适宜于用来发展旅游的对象。首先,凭借凉州丝路经济带的区域优势,立足永丰镇红色文化,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园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英雄事迹发展红色艺术。其次,文旅小镇的特色在于挖掘其地域文化,保留小镇特有的个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小镇原有的文化风貌[15],并通过对运营结构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合理借鉴外来文化,以特色文化产业为依托,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第三,增强区域间的合作。永丰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周边区域的革命遗址遗迹,区域共同联合、资源共享、宣传、打造,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线。区域联合不仅仅局限于武威,更应包括高台县西路军烈士陵园、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和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更大层面可延伸至红军长征文化。
第四,打造复合型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了避免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暴露出只是游览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馆等游览模式单一的弊端,应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当地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有机结合[16]。红色旅游不应只体现“红色”,更应该是“绿色”“古色”三色旅游的集中体现[17],其目的在于妥善处理各类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用“红色”将各类资源进行串联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对当地各类资源的整合,提升资源利用率,避免闲置浪费。形成复合型的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组合。以革命遗址遗迹、展览馆、纪念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戈壁绿洲、生态田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组合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红色景点和生态廊道,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生态观光为辅的资源组合,比如“普康田园综合体—大路村—四十里村—陈家烧房战斗遗址”旅游线路。从普康田园综合体出发,先游田园综合体,再到大路村、四十里村两个经典红色文化村落,利用两个村落良好的红色氛围,最后到陈家烧房战斗遗址见证西路军战斗的激烈。其次是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的组合。结合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以永丰镇红色文化旅游为号召,充分挖掘永丰镇的地方民俗文化、建筑风貌、节庆活动、特色产业等,对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采取保护式开发和传承,打破原有的固化模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体验性。永丰镇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的组合较为明显,比如祈羊礼—皮影戏—攻鼓子表演—祖师宫会议旧址。以祖师宫为小镇的核心吸引点,通过文艺演出,让游客参与其中,展现特色民俗文化,在对红色景点进行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当地民风民俗。
第一,联合开发。“政府+企业+农村”的联合开发模式是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农村出资源,整体规划,价值化经营”,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一种资源开发模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依赖于正确的政策指引。永丰镇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各方给予积极配合。首先,当地政府在红色旅游开发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把红色旅游业培育成为永丰镇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永丰镇红色旅游开发做出专门部署,成立职能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推出优惠新政策,加大资金支持[18]。其次,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建立旅游产业运营体系。企业的进驻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支持、新模式等,起到引擎的作用,进而弥补资金不足。最后,提高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成立旅游协会,使永丰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第二,开发与保护并重。鉴于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必须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首先是合理开发。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等其他文化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通过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使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开发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或破坏性的开发,有助于后续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9]。其次是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制定对于红色文化等其他文化资源的规划纲要,有助于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必要时也可对其专项立法。最后是对历史遗址的原真性的保护。对于遗址的保护不论是修复还是重建,其本质都是为了保存历史文化原本的面貌,对后人起到见证历史和教育警示的作用,这也是对于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目标。
第三,明确文化融入永丰镇规划建设的原则。首先是把握联系与区别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是坚持文化和特色小镇二者的联系。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导致地域文化在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难免暴露出经验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通过借鉴其他特色小镇规划的经验,为红色文化融入永丰镇的规划中提供科学的经验借鉴[20]。另一方面是发展的路径要有所区分,不能照搬其他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和发展模式,考虑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科学的路径,将红色文化合理融入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其次是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是永丰镇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立足自身的实际结合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和整体风貌等特点[21],充分考虑小镇原住居民的文化诉求,继承地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其精髓和特色,赋予文化新的内涵,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四,烘托红色文化,丰富小镇底蕴。红色文化永丰镇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来丰富小镇底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将文化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并逐步实现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游客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化特征并不感兴趣,重点关注的是原生态的革命历史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对红色主题进行坚守,对红色旅游活动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例如,结合永丰镇的历史遗迹举办红色文化节,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节日期间,通过凉州战役的情节剧,对革命场景形成一种切身的感知,这既能够帮助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艰苦革命的历程,也能够让其对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进行体会[22]。并在旅游中植入凉州战役的文化符号。以红色主题为核心,对与历史相脱离、与现实不符的盲目开发情况进行规避。其次,要在小镇的景观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对当地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总结提炼,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对雕塑、景墙、建筑外观、座椅和植物等景观要素进行改造升级,使其都成为文化的载体。在对景墙、雕塑等景观小品的设计中,通过浮雕、文字篆刻的形式来呈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承载小镇对历史文化的回忆[23]。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外形和生理特征,强调以景寓于物。例如,雪松、油松、龙柏等植物不怕严寒、四季常青的生物学特性,象征万古长青,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精神。三色堇香气四溢,暗示红色精神永放光芒[24]。
第五,打造红色品牌。在永丰镇的建设中要做好形象公关工作,把红色文化变成红色品牌,增加红色知名度。首先,想要让红色品牌更具吸引力,应加强宣传和环境的营造。近年来,当地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永丰镇红色文化的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对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永丰镇红色品牌的宣传还应别具特色。在网络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互联网+旅游”的方式利用网络直播介绍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景点。通过网络直播和经营的多样化方式提升知名度。由于红色资源的公共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可流动性,地方需要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旅游市场经营上做好品牌宣传。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文化融入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其次,提升展示水平。目前大部分景区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限于图文展示和自行参观,使游客不能较好的体验和理解效果,而利用VR、MR等前沿科技,打造实景化的场景体验模式,就能使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凉州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从而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现红色文化渗透水平的提升。最后,通过与专业文化公司的合作,加强对文化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入研究地方红色品牌的创建,以及对红色品牌相关衍生品进一步开发,尤其是对永丰镇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应进行大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