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余健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 21500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2017 年版课标”)规定,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项内容。与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2017 年版课标在内容上调整较大的就是提出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两个概念。它要求英语教学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载体,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同时,2017 年版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并对课外视听和课外阅读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必修阶段,要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30 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0 词,总量不少于4.5 万词;在选择性必修阶段,要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40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00 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与学生共同开发更为丰富和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1.现行教材的实际
2005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开始使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虽然是以话题为中心编写单元,但每一单元能提供的语篇有限,除Reading 和Project 环节有围绕话题的两篇文章外,很少再有同一话题的完整阅读素材。学生在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对此话题缺乏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教材虽然有过几次修订,但话题材料信息仍然较陈旧,语篇难度较低,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出现了“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有符合学生水平的个性化阅读配套材料的补充,主题阅读学习材料、主题阅读教学材料的编写势在必行。2020年9月,江苏省新高一开始实施新教材(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新教材除了Reading 和Extended Reading 之外,增加了很多和主题相关的语篇,但针对主题,适当补充话题语篇,帮助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同样有必要。
2.现行课堂的实际
当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当的做法:(1)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文本的意义探究,采用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处理文本;(2)不管何种体裁和特点的文本,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3)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训练代替教材中阅读文本的教学。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脱离语境、跳出语篇,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对某一主题难以得到较为全面且清晰的认知。这需要我们将主题阅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由语言形式转到语篇主题上,而不是停留于表层理解上。教师需尽可能以主题和内容为明线、以语言为暗线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通过主题把教学内容和不同板块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苏州中学于2017年5月成立了“主题阅读共同体”,2018年9 月,苏州市的直属学校加入到研究中,2019年6 月苏州市的更多学校加入并于同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新课标下主题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领,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文本、多模态语篇的主题阅读教学,探究学生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下自主建构主题背景、主题语库、主题文化、主题思维和主题策略。课题研究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紧密结合教材单元话题,拓展延伸同主题下多文本、多模态的阅读素材,在英语课堂中围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总体目标
探究主题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开发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具体目标
(1)学术提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对2017年版课标的深入学习、对核心概念的研究讨论,课题组成员提升理论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结合主题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实践,撰写主题阅读教学论文,形成主题阅读教学系统理论,提升教科研水平。
(2)资料汇编。关于资料汇编,课题组的做法是:通过国外期刊、原版读物、国外网站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汇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本高中英语主题阅读材料,定时更新语篇,保证主题阅读素材新鲜、语言地道;将每一子课题下的子主题与现行教材单元话题一一对应起来,方便教师按需选材。同时,课题组按子主题设计与主题阅读教材配套的教学PPT,体现主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形成操作性强的三整套教学课件。
(3)课堂实践。在苏州市范围内推广主题教学理念,试点学校在高一校本选修课、高二阅读拓展课、高三一轮复习课上灵活运用“顺序型主题阅读教学”与“整合型主题阅读教学”,对主题阅读进行课堂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主题阅读文本材料以及主题阅读教学课件。同时,课题组阶段性地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对比与跟踪,论证课题研究的成效。
主题阅读是当前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大课题。主题阅读能解决当前英语课堂中教考矛盾的现实问题,真正促成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主题阅读指导下的行动研究可促使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在苏州大市层面进行探索研究、总结主题阅读教学的苏州经验并推广辐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术价值
在理论上丰富主题阅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探究具有课堂普适性的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市级层面的实践研究保证了实践的数量与规模,有利于研究论证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学生阅读自信、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2.应用价值
一是丰富阅读教学资源。课题组编写的主题阅读材料和教案课件能直接成为全市一线教师的一手教学材料,成为现行教材的有力补充;在教学时间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主题语言库,为新高考“读后续写”做好充分铺垫。
二是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组灵活运用“顺序型主题阅读教学”与“整合型主题阅读教学”,用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区域辐射效应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落到实处。
围绕2017 年版课标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以及其下面的10大主题群、32个子主题,紧密结合教材单元话题,拓展延伸同主题下多文本多模态的阅读素材,为一线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关联度高的语言输入素材。同时,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围绕主题语境基于教材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探究主题意义。
由于本课题定位在“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作为课题的辅佐研究方法。另外,为了检验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成效,本课题还用到实证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
在课堂外搜集、整理、汇编主题阅读教学素材,在课堂内探索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行性操作。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梳理与主题阅读相关的各类文献,总结主题阅读的内涵和策略、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形成文献综述。
3.经验总结法
对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提炼出主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总结并推广实践经验。
4.实证研究法
在主题阅读阶段教学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比对与评价,检验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按时间维度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核心概念,查阅文献研究,确定课题实践的理论依据,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及预期目标,组织研究队伍进行研究前的培训和分工,对课题研究的潜在困难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语篇编写阶段,按三大主题语境,建立内容丰富的、多模态的近400 篇语篇库,每一个子主题下均有10 篇以上的主题相关阅读材料,按照难度,对应高中三个不同年级。
第三阶段:课堂实践阶段,参加课题研究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主题阅读课程方案,进行课堂展示、校内教学研讨和校外学术交流,并在全市教研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和经验分享;根据三大主题语境,形成主题阅读读物一本、主题阅读课件一套、主题阅读论文、课堂实录若干。
第四阶段:归纳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课题进行总结与反思,针对前期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更新文本选材、修改课件,完成教学实验报告及课题研究报告,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探索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英语教学新途径,通过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意义的主题中学习、记忆和生成新的语言,获得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自主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深化主题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研讨、分析语篇,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意识形成和学习策略运用,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和创造者,使英语阅读课堂具有持久生命力,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主题阅读课题组依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编写了3本资料。每一篇主题阅读语篇均来自原汁原味的外文网站或期刊,经由课题组按照高考篇幅及难度进行了改编,并对重点单词或表达进行了注解。每一篇语篇均配有相关图片,以增强阅读的直观性。
课题组实验学校在三个年级开展了主题阅读的课堂实践,形成了“顺序型主题阅读教学”与“整合型主题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论证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效。所谓“顺序型主题阅读教学”即按照教材单元顺序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利用好本课题研究编写的主题阅读材料对教材单元进行主题式拓展延伸,在高一、高二新课教学中主要采用该模式。“整合型主题阅读教学”则是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将新教材中涉及该主题的若干单元进行整合,并与本课题研究编写对应的主题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主要采用该模式。
在大市范围内利用线上和线下公开课、研讨课、讲座等实践主题阅读教学,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示范:一种是单一的语篇如何加强主题意义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种是结合单元主题,通过选取跟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把相同主题中的“一篇”拓展延伸到“多篇”,为学生提供一种整体的、比较的、思辨的视角,既强化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训练,又提升阅读效率。此外,从人文内涵、表达特点、作品体裁,作家作品、阅读策略等方面确保主题拓展阅读与课本教学目标形成“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实验学校总结出了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的一般范式:首先,教师结合单元主题,根据学生的经历、兴趣等特点,精心选择好适合学生的一个语篇切入主题,进行深入引导,同时帮助学生进行主题词汇构建;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就更多主题语篇进行文本比较、问题讨论、情节推理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形成主题阅读生长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学生通过多次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逐渐将“感性阅读经验”内化为“理性阅读策略”,并将其迁移运用到新的主题阅读中,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学习能力有差异,加之高一新教材内容比较多、词汇量比较大,学生学习基础好的学校更容易推进主题阅读教学,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由于应对教材文本教学用力较多,故主题拓展阅读教学推进难度较大,这样就造成了更大的两极分化。如何避免这样的分化,也是一个亟须深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