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珍珍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产生结构性变化,对创新型、应用型等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多。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及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自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美术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课程包含“美术概论”“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绘画写生”“摄影与暗房操作”等,负责为社会输送美术教育、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室教学作为美术学专业的特有教学模式,是有效的优秀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教学起源于欧洲美术院校,最早由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以作坊式教学为基础,旨在倡导技术与艺术结合[3]。随着工作室教学模式被美术学专业广泛接受,工作室教学的逻辑与实践逐步成熟,其通过将理论知识教育融入实践训练环境中,提高美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更为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职业教育本质相吻合,二者都注重实践教育与技术培养。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深入探讨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工作室教学是西方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与“师徒式”教学形式相类似,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真实的实践训练与教学环境为依托,以具体项目为媒介,在工作室导师引导下进行美术学人才培养[4]。通常而言,工作室教学的组织管理由资深的教师负责,教学方案依托工作室项目内容进行编排,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课题制教学。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培养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对实践教学的强化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即高校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人才。为此,高校要调整现行人才培养类型与结构,通过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促使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5]。美术学专业作为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更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自教育管理部门推动美术学专业教学以来,美术类学生始终难以在市场中找到合适定位,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扎实,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究其根本,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仍旧停留在过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通常采用广泛性的知识理论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能以具体项目进行专业教学,而项目通常来源于社会建设,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美术学的教学思路,从而使高校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转变,使学生学习到与时代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高校在美术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适宜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传统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以多媒体、板书以及教材为基础,向学生单向传授美术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技巧。在此类教学模式下,教师为课堂主导者,教学节奏与知识深度均由教师掌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密切。同时,在课堂教学规模限制下,单个教师往往要面向多个学生,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脱离课堂,仅能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进行教学,进一步限制了师生互动。而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与安排,随时随地依托项目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促使美术学专业教学时长与地域有效延伸,从而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6]。此外,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在具体项目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摆脱以往课堂教学一对多的交流困境,有效地保障了教师对学生长时间的辅导与关注,促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提高教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掌握程度,进而帮助教师根据社会需要与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整现行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结构,促使传统单一式课程教学向多维度实践教学转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通常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美术学这类需要大量实践的专业也同样采用课程教学为主的育人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变成次要部分,部分院校甚至忽略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质量降低,导致学生专业技能难以提升,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而在工作室教学视角下,教师可根据工作室具体安排以及学生个人专业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教学结构,从“课程导向”转变为“课题导向”,使得知识教育更为系统,技能学习更为全面[7]。同时,在工作室教学环境下,学生在跟进项目课题时,需要完成各项具体操作,这使得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训练。以绘画类课程为例,依托具体项目,学生要完成绘画任务,其中会涉及书法、白描、工笔花鸟等多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绘画所需的各项技能,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国家与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应用型人才作为贴合时代发展的技术类人力资源,同样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市场竞争力。美术学专业在普通高校中通常为边缘学科,资源投入有限,使得美术学整体建设水平偏低,不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落后,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同样缺少经验。而在工作室教学实践视角下,丰富的教师资源与实际的项目课题,能够保障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等多重需求,从而有效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室通常由多个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是学院教学、科研、创作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层组织[8]。工作室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双向选择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对应的工作室,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选择是否接纳,通过有效的筛选与选择实现最为适宜的教与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工作室在以具体项目开展教学工作时,能够将课题研究与学科内容融入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以项目为基础进行创业思考,从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需求的具体体现,而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为国家输送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由于专业美院最先试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其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师力量以及优质的校友资源,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工作室教学实践。而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的资源投入相对偏少,无法支撑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进而使得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受限。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愈发重视,都渴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当前,部分学生是因文化成绩不能达到本科线转而选择艺考,其中选择美术学的考生占比较高,这使得美术学专业生源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学生在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方面难以达到标准。同时,由于高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竞争关系,美术学优质生源会更多地选择专业美院,这使得地方院校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工作室教学作为强调深度教学与精品教学的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优质专业人才,对生源质量要求较高,学生要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扎实的技能技巧、开阔的艺术素养等优秀品质,而当前美术学专业偏差的生源质量导致工作室教学难以有效展开,学生在参与工作室教学实践时无法紧跟进度,从而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工作室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其更加类似“学徒制”教学模式,这与社会主流的教育理念不同,部分家长与学生无法接受工作室教学模式[9]。此外,工作室教学实践往往采用双向选择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学生不会主动选择此类教学方式,这进一步导致美术学专业工作室生源的缺失。
起源于欧洲地区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特定的方式,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特殊的要求。以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由知名艺术家统筹,教师队伍为画家与专业教授,并且各项教学活动均配有对应的讲师与助教,分别负责基础知识讲解、艺术创作与技能培训等工作。目前,我国成功开展工作室教学的院校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借助其特殊的专业地位与教师资源组建工作室,以知名艺术家为核心,以院校骨干教师为补充,形成了各类特色鲜明的美术学工作室[10]。综上,高质量的工作室教学需要深厚的师资力量支撑,否则难以满足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为边缘学科,教师资源与水平有限,部分教师会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甚至会负责不属于自身领域的教学任务。因此,高校在组建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时,往往会面临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同时,工作室教学模式往往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当前高校教师往往为学术型人才,即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他(她)们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这使得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不完整,无法形成结构科学的教学队伍。
工作室教学是一种偏向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与条件要求较高,具体至美术学专业,对教学环境、设备仪器、实验耗材等有着特殊要求。而在综合类院校,学校向美术学专业投入的教学资源有限,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的需要。同时,地方院校由于在教学资源方面更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会更为谨慎。以地方综合类院校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该高校发展更为重视学校特色学科建设,优先发展理工类学科,教学资源与资金倾向此类办学效益最大化方面,对美术学工作室建设投入极少,后续资金储备与供给无法跟进,进而影响工作室整体建设质量[11]。因此,美术学专业在以工作室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往往会面临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受工作室教学模式本质的影响,美术学专业教学资源会更多地向工作室建设倾斜,这会导致院校在理论教学投入等方面的不平衡,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往往采用单向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由院校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监督,对教学整体过程进行监控、协调与评估。上述教育评价模式对传统课程教学适应度较高,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育质量、水平。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对专业技能要求偏高,这就导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再适用,高校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从而准确地反馈教师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视角下,学生培养具有明显差异性,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教育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指标,单一化的评价体系无法适应工作室培养模式,会产生错误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工作室教学质量[12]。传统教学评价中对课堂纪律、课程计划等内容的考核仅适用课堂导向的教学制度,若直接应用到工作室教学的评价中,会因自由的教学形式出现组织散漫等负面评价,影响对工作室教学的实际评价结果。因此,在基于美术学专业工作室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高校将面临教学有效评价机制缺失的难题。
人才培养是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工作室教学作为美术学专业特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交互性以及适应性等特点,此类特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相契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根据当前美术学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践探索。
教学思路是指导高等院校开展各项教育的关键,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指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际沟通与交流愈发便捷,开放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要进行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践的首要任务便是,转变自身教学思路,加强工作室模式宣传力度。首先,高校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开展教育[13]。现阶段,我国美术学专业发展仍旧落后于西方国家,高校在以工作室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以开放的视角进行学习与借鉴,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结合我国美术学教育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我国现状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其次,加强交流与合作。教育思路的转变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合作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理念转变。高校在开展美术学专业工作室建设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国内外优秀美院合作,通过发挥他人优势,带动自身进步。最后,高校需要主动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宣传。受到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影响,美术学工作室教学模式仍不被大众广泛接受,高校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宣传与教育,促使学生及家长能够正确认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获取对应的优质生源。
高素质、多层次的美术学专业教师是支撑工作室建设的基础,高校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进行工作室教学实践时,要从强化美术学专业教师培养着手,推动形成学科带头人制度,增强工作室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美术学专业教师培养。现阶段,高校在美术学专业方面投入的资源有限,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为有效支撑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强化专业教师培训,不仅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在职教育,使其逐步成长为行业专家,承担起工作室建设的领头人的职责,还要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为工作室师资增添新的力量,促使工作室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多元性得到保障,进而满足不同方向的教学需求与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明确学科带头人制度。学科带头人是教学队伍的核心,是能够肩负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领头人。美术学专业工作室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长期任务,带头人能够统筹各个方面力量。高校要积极推动学科带头人制度,通过选拔艺术修养高、教学能力强、具有热情与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吸引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工作室教学实践中,并在其带领下推动工作室的协同发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可兼备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功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的教育,而工作室教学正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模式。受到实践教学的需要,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会对教学资源与条件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为此,高校可以充分调动校友企业的相关资源,为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首先,高校要充分引进校友企业资源。工作室教学需要足够的教学空间与项目支撑,才能完成基础教学、理论教学、专业讲解等教学任务。现阶段,高校无法同步提供多个场所满足所有教学需求,利用校友资源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引进校友企业,合作成立工作室,满足美术教育科研类、艺术管理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美术学不同领域提供人才。其次,以项目为支撑开展多元化工作室教学。工作室教学通常以项目为基础支撑,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与人才培养。此外,高校要以不同项目为支撑建设不同工作室,并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使其在掌握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科学的教育评价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也是反馈工作室教学水平的要点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参考。为充分了解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高校要构建科学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落实工作室教学成果考核机制。其一,构建以展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主要以项目课题为主展开,学生在结课时往往会有成品化的内容,展示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最优选项。具体而言,高校要以展示为核心,以作业检查、考勤评价制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由工作室组成展示考评小组,选取工作室教师以及其他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提出意见,进而准确地进行学情评估。其二,形成过程考核机制。在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均是以期末考核结果为根本,对过程考核并不注重,而在工作室教学模式视角下,教师能够及时地跟进学生学习进度,与学生进行动态沟通,过程化考核能够准确地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专业工作室教学是一种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美术学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实践技能,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仍面临着生源缺乏、师资质量不高、有效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美术学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宣传力度、形成学科带头人制度、创立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等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美术学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