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补遗二则

2021-12-28 15:03李爱华
关键词:宗谱简阳家谱

霍 速,蔡 宏,李爱华

(吉林大学 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12)

家谱的功用是“录祠规、家政,训后人也;录传、赞、家传、行状、志铭,扬祖德也”[1]。盛世修谱,作为一个家族的档案文献,家谱训后人、扬祖德的作用愈加明显。近期,笔者在整理馆藏家谱文献过程中,发现两种民国所修家谱,翻检《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两则家谱未被收录其中。故对两种家谱进行考证,以补充《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之不足,还可以从这两种记载程氏、汪氏家族档案文献中,探索传统家谱文化的内涵和两个家族迁徙、变化、繁衍、发展的历史,以嘉惠谱牒研究者和家谱爱好者。

一、 河北东光《程氏世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河北东光《程氏世谱》不分卷, 程公垲、程鸿陆编辑,民国三十一年(1942)东光荣昌印刷局石印本。”[2]3412《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没有著录。此谱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三册,版框22.5×15.5厘米,装帧29.8×17.8厘米。半页八行,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

(一)作者与始祖考

程公垲(1888-?),为程氏六十二世孙,字景文,号月亭,县立初级师范学堂毕业,蒙直隶省提学使卢奖给顶戴,以文庠生。配李氏,生子二,长司珍,次司链。女二,长司贞,次司瑞[3]33。

程鸿陆,宁津小街庄人,为东光程氏第六十五世孙,约为民国时人。

据族谱记载:“考稽程氏一族,肇自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封于程,遂以程为姓氏,此即程氏之鼻祖也。凡我程氏,系出一脉,天下并无二程,所以百代不婚,万世一家焉。详阅我家旧谱,自晋代新安太守元潭公为始祖,迄今已历六十四世矣。”[3]1

可见其始祖为元潭公,晋代新安太守,世居河南新安。其后云圣公因宋南渡,遂为徽州府休宁县华塘镇人。

河间程氏之始迁祖为伯祺公,由安徽休宁县华塘镇,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迁直隶省河间府东光县西关辛庄及灯明寺后马庄、高台张庄、运河两小皇庄,又迁宁津程庄、小卫庄,散处附近,几遍村墟矣[3]1。

(二)河北东光《程氏世谱》修撰考

东光《程氏世谱》修撰过程,在《程氏世谱》例言中载:“我族旧谱,始创于晋代。”[3]1明万历癸丑岁(1613年)文智公十二世孙程伯镒修辑,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岁在戊寅春正月程世淑重修汇刻。在前面修谱的基础上,是谱之后又分别撰修五次,分别是: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继修,清程光壵编辑,程光阶校对;其后,为清嘉庆九年(1804年)二修,清程攀龙编辑;清咸丰十年(1860年)三修,清程梦熊编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修,清程汝霖编辑;民国十年至三十一年(1921—1942)五修,程公垲、程鸿陆编辑。此次修谱过程,程公垲自言民国十年“按次注录”,“将本支重加修辑”,“欲续修全族合谱,综未修辑”,至1942年“适有族兄双全与云笙弟二君,热心族谊,与垲谈及族谱之当修”,“按支收录,踵前谱叙修而纂成之”。1942年,由东光荣昌印刷局石印出版。此次重修家谱为全族三支合谱,所载:“我直系远祖至五十世分为三支,即程庄一支系仲明公裔,我辛庄一支系二支仲章公裔,小皇庄一支系仲庆公裔。”在谱中还规定了“嗣后续修,则按支分派,依式添注。”

(三)河北东光《程氏世谱》的内容

此谱不分卷,分为敦、睦、本三册。封内题:中华民国三十一年重修 ,程氏世谱,东光荣昌印刷局敬印。谱中有宋文天祥谱赞,宋苏轼题程氏世谱书“忠壮后裔,百世流芳”,赵抃书“新安程氏,南北统宗”,洪迈书“水木本源”,朱熹书“唐宋遗真”。其后为像、传、赞,依次有崔数撰《子华子先生传德昌志》;陈从易撰《梁镇西将军程忠壮公传》,忠壮公像,王安石赞;宋元佑元年(1086年)银青光禄大夫蜀郡公范镇撰《明道先生传》,明道先生像,朱熹赞“扬修山立,玉色金声;元气之会,浑然天成;瑞日祥云,和风细雨;龙德正中,劂施斯普。”[3]宋建中靖国二年(1102年)权给事中陈瓘撰《伊川先生传》,明道先生像,朱熹赞;宋嘉定九年(1216年)福建安抚使杨长孺撰《宋龙图阁学士新安郡特进程公传》;以及大昌公、卓公、文智公等像、赞、传。谱中所载人物传记详细,如《子华子先生传》《忠壮公传》《明道先生传》《伊川先生传》等,真实可靠,是研究程氏先贤难得的史料。并且各传均为宋代当时人所撰写,所以,是今人研究程氏中“二程”及其他程氏族中有功名者的可靠文献。其后,依次分别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朱振序,六十二世孙程公垲序:

吾家谱牒,由来旧矣。考稽程氏一族,肇自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封于程,遂以程为姓氏,此即程氏之鼻祖也。凡我程氏,系出一脉,天下并无二程,所以百代不婚,万世一家焉。详阅我家旧谱,自晋代新安太守元潭公为始祖,迄今已历六十四世矣。二千年来,子孙蕃庶,科第连绵,且先人之奇节异行,播之传闻、载在经传史册者,不可胜举。后因宦游各省,星分棋布,居住几遍全国,苟无谱牒以联合族谊。将见代远年湮,数典忘祖。……溯我族远祖,均系河南伊川公之裔,后移居福清。至我始迁祖伯祺公,由安徽休宁县华塘镇,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北来,占籍东光西关辛庄,及灯明寺后马庄、高台张庄、运河西小皇庄,又宁津程庄、小卫庄,散处附近,几遍村墟矣。当时虽有旧谱一编,然系各支支谱,至全族合谱,终未修辑。……前于民国十年,命垲按次注录,当即禀承指示,将本支重加修辑,及今又二十年矣。其间,对于采访调查,曾赴宁津乐陵等处一次,然欲续修全族合谱,终未成功,殊属憾事。……今春,适有族兄双全与云笙二君,热心族谊,与垲谈及族谱之当修,凡我同宗,均应负责。……各支即以该支之应入谱者,或系某之子,或系某之孙,开列明晰,汇交一处,按支收录,踵前谱叙修而纂成之,以便付梓。……兹与我族公议,此次创修全族合谱,共分为三支,嗣后续修,则按支分派,依式添注。……民国三十年(1941年)年岁次辛巳孟冬上浣,六十二世孙、观津十世孙公垲谨序。[3]

程公垲序后为六十三世孙程司珍程氏家谱五订序,记载了族人五次续修族谱的过程,叙述程氏家族从姓氏、鼻祖、始祖、始迁祖等发展历程,为我们研究程氏家族和修谱时间提供了方便。再后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季夏五十七世孙程光阶程氏家谱序,为乾隆时原序。在例言中载:“我族旧谱,始创于晋代。同姓不婚,凡我程氏,自古相传,并无二程。我族旧谱,系用横例,每五世一抬。我族此次创修合谱,因时局不靖,仓猝而成。……”[3]例言后为程氏家谱各支历俢纪名,载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继修,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合修纪名”包括修谱中董事、编辑、校对、采访、绘图、缮写等人的名字。其后为程氏族人名字世次,如名垂百代,字派千秋。从名、字次序,可以看出其是否是程氏家族中人,名字、世次是查找族人辈分的依据。

睦本主要为程氏世系总图,所载“始祖晋新安太守元谭公,始迁祖福清州知州文智公、始迁祖仲明公等世谱”。从一世至六十四世谱,从中可知新安程氏家族的起源、迁徙、发展与变化的历史,书中族人传记载详细,真实可靠,是研究程氏家族族人难得的史料,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程氏家族史提供了方便。另外,在谱中世系总图记载的人物,其字、号、行、婚配、子女都一一书写,如载程氏各支从一世始祖,至民国世次,为今人研究程氏家族分支历史提供了依据。从谱中还可以看到为妇女写传与赞美,让世人了解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族人对她们的尊重。谱书中值得关注的是单独写阃范,是专门对家族中模范妇女的书写和歌颂。如“曾祖母王太夫人、祖母张太夫人、张孺人”等传,在“曾祖母王太夫人”载“曾祖母王太夫人,出自名门,深娴礼教,年廿三,曾祖获熊公卒。……卒年八十有八,采录府县志以资表扬。”[3]31从阃范中可见,民国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

谱中对程氏族人祖茔书写详细,如载“程氏始祖茔图、程氏南茔图、程氏八世祖景熊公新迁茔图”等,并附所在地理位置图,埋葬方位,其绘图详细,位置清晰,是研究古代丧葬文化可以参考的史料。

睦本卷末依次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文季公之十五世孙程裕昌谱跋,民国三十年(1941年)岁次辛酉霍培真程氏族谱跋、刘鼎新程氏家谱跋,在程公垲程氏族谱跋中载:

余年五十有三矣,回忆弱冠时入塾读书,赋性愚鲁。……始祖元潭公创修于晋代,传至四十一世祖文智公,宦游福清,住居海口,即为福清派。九传而后至四十九世祖志坚公,生子三,长子仲明公之三子德昌公仕宁津县知县,遂卜东光城东南十五里许之程庄而居焉;二子仲章公之曾孙伯祺公于清顺治十年,迁东光西关辛庄,为始祖焉。三支仲庆公之曾孙时进公,又移住运河西小皇庄,先后来东,入籍于此。文慧公之九世孙德时公入籍宁津县小卫庄,迄今亦四百余年。所有迁来各支,虽经数次续修,不特未曾合谱,抑亦未付剞劂。曩者先严在日,关心谱牒,饬令将本支按次注录,重加纂续,惟费无所出,终未落成。今春,族兄双全、族弟云笙热心族谊,倡修合谱,谋及堂叔汝琪、从堂弟公臣以及族中父老兄弟子侄,拟醵金以付石印,亦莫不毅然资助。于是,采集缮校,奔走经营,各事其事,数月之间,纂修既成,以付石印。自此以后,一本笃而九族亲。……来东即六十二世、十世孙公垲谨识,民国三十年十月中浣榖旦。[3]

跋语叙述了程氏始祖、始迁祖及族人居住、迁徙发展,以及此次续修家谱的历程和所载内容。程氏为名门望族,谱书中未载程氏家规、族规、家训,这在封建社会编写的家谱中是很少见的。此谱内容完整,书品较佳,是研究河北东光程氏家族非常重要的史料。

二、 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不分卷,汪本璜续修,民国间铅印本。”[2]1233《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没有著录。此谱仅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一册,装帧24.5×17.5厘米。

(一)作者与始祖考

汪本璜,字夏珍,别号三希子,简阳保甲场人。父致清,母陈氏,生三子。公其季,幼颖悟异常,过目不忘,及长,博览群书[4]39。

考汪氏远祖为鲁成公次子,手有汪纹,名之,为鲁上大夫,封颍川侯,食采平阳,以名为姓[4]39。

鼻祖,义通公,生卒年不详。

(二)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修撰考

考四川简阳《汪氏续修宗谱》,历史上曾历经五次修谱。如谱中序所载,初修为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第二次修谱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第三次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四次修谱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使《汪氏宗谱》的内容不断完善,体例逐渐完备。民国间,汪氏后人汪本璜第五次续修《汪氏宗谱》。汪本璜在搜求前人故纸的基础上,参考汪姓家乘,而又全部彻底整编,历经一年的时间而大功告成,后经汪氏族人群贤赞助,于民国间铅印本行于世。《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系统地再现了四川简阳汪氏家族迁徙、繁衍、发展变化的历史。

(三)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的内容

在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中,有汪本璜第五次续修宗谱序:

宗谱何为而作耶?曰宗谱所以序源流,详世系,别尊卑,垂法戒,且为一族文潮所寄者也。有之,则虽世隔百年,地去千里,而族人仍血系之可寻,此宗谱之所以见重于世也,前人之论详矣。然我族之谱,于清光绪间,经诸先辈之惨淡经营,续献告竣,而我族之宗派纪纲,灿然大备,是固无俟后人之续貂也。惟自民国以来,文明进化,有如春笋经雨,瞬息变观。吾人受顺流影响,遂觉过去之宗谱,有续修之必要,况前谱定例,三十年一修,众目所见,今去前次修谱之期,已将达四十年之久。人事变迁,子孙蕃衍,亲亲将有路人之视,是急宜续修者一也。兼之中日战争,已历数载,兵燹之后,禾黍丘墟,即当日之原谱虽在,而此日之文献无征。后有贤明子孙,虽欲续修,无从着手,是急宜续修者二也。有此二大原因,是知汪氏宗谱,非续修不可,而无如现值生活高昂,纸张飞涨,庞然巨册,梓而行之,良非易易。璜幼读儒书,乐忧有志,历年修桥大小共有廿余座,已为往来人造幸福。造桥修路,济物利人,善也;造谱追宗报本,敬宗收族,孝也。百行孝为先,若只修桥,不修宗谱,是舍本逐末,不知先务也。是以一心修好,庶几才上可以对历祖历宗,下可以对合族人众,倘不修好,死不瞑目。[4]1

汪氏续修宗谱序没有署年份,只说“去前次修谱之期,已将达四十年之久”,又言“中日战争,已经数载。”此前修谱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据抗日战争结束也不过三十六年,可以推断“四十年”为虚数,而在谱序的后部分,汪本璜对修谱时间说得更加具体:

论修宗谱,璜以时至,厉在宗祠提议,因赞助无人未果。三十一年春,复在宗祠开会讨论,幸祖宗荫灵默佑,族众一致赞成。璜于是搜求前人故纸,参考各姓家乘,全部澈(彻)底改编,经群贤赞助,凡一年有奇,而告成大功,行将付印。从此敬宗收族,上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饬纪敦伦;下以锡乃子乃孙无疆之福。他如排行不紊,支派攸分,循子弟之良规,守先人之旧典,固分内事也,何足异焉!虽然,璜尤有深望于族人者,则以抗战吃紧之期,科学竞争之世,汪氏虽族大人繁,苟不突飞猛进,造极登峰,则不特故步自封之讥可虑,而且大演之淘汰堪虞,语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衢。我族人其各勉之。[4]1

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宗祠讨论会上,汪本璜再次提出修谱事宜,族众一致赞成。经群贤赞助,汪本璜于是搜求前人故纸,参考各姓家乘,全部彻底整编,经群贤赞助。凡一年有奇,而告成大功,可知,此谱修成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确实是如前序所叙述为“抗战吃紧之期”。

序后有附录“本璜修桥蒙国民政府褒扬贺对录,夏珍五旬贺诗,夏珍汪公传。”从政府褒扬录、贺诗、汪公传可以反映族谱续修者汪本璜先生造福本地的善举和他在四川简阳当地的声望,以及民国政府对汪本璜的褒扬。谱中有汪氏宗谱排名,为族人不同时期排名,占全谱内容比较多,是研究汪氏家族辈分难得的史料。谱中未记载汪氏始祖的信息,仅简单记鼻祖,内容很少。如“今续修以义通公为鼻祖,起谱自义通公始。则记生殁葬配等字,于心字辈,死者则记之,生者则略之。”[4]39

从谱书内容可以反映汪氏家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作者序载“则以抗战吃紧之期,科学竞争之世,汪氏虽族大人繁,苟不突飞猛进,造极登峰,则不特故步自封之讥可虑。”是谱保存了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撰旧谱序以及几次续修宗谱的原序,其顺序依次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汪氏清公原谱序,以及裔孙汪应容、汪心莹、汪心悦等汪氏续修谱序,清宣统元年(1909年)汪致森第四次修谱序等,序中记载历次修谱过程和汪氏先祖、族人的繁衍、发展、变化的历史。同时,谱中记载对妇女中“节妇、贤母”的洋溢赞美和歌颂之词,并专列“节妇贤母表、贤母表”等。如“汪陈氏,举人本深之妻,翰林致炳之媳。忘贵勤俭,持家有法,教子有方。至今,家资愈富,买田置业。”说明在晚清民国时期,汪氏族人中妇女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谱中单独列科举表,如载“翰林,一人,致炳。举人,一人,本深。”[4]9说明汪氏家族重视科举考试和功名的取得。而在汪氏家训中,训诫族人要“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孝敬父母。”[4]39反映了汪氏家族重视“忠孝”“仁爱”“信义”等,这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一致的。反对“族中有恃强凌弱者,以众暴寡者”以及“干犯名义,败伦伤纪者”,认为“耕读两途,最为光宗耀祖”,耕种和读书并重,同为光宗耀祖的途径,说明汪氏家族对农耕和读书的重视。谱中也记载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以“放牛歌”为代表。另外,谱中还有专门记载宗祠祠堂的对子录,对于后世子孙研究祠堂楹联、宗祠、宗族文化等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四川简阳《汪氏第五次续修宗谱》收罗丰富,谱中再现了汪氏家族起源、迁徙、繁衍、发展的历史,是我们研究四川简阳汪氏家族文化、家族史、族规、家训等可以参考的谱书。

三、结语

一直以来,编撰续修家谱被世家大族所传承与发展,其目的是发潜德之幽光,以勉励子孙。如祁门《周氏宗谱·凡例》载:“先祖有忠孝节义隐德逸行,其在历朝炳于史册者,已经表彰,故不必赘。但本支内有未经表彰,与夫隐居著述,及有功于祠宇,有功于祖墓者,详书之,以发潜德之幽光,以予子孙之观勉。”[5]而家谱的价值如古人言“夫谱者,昭先世之烈,启后昆之思,意至美,法至善也。”[6]1随着国家对编纂、撰写、续修家谱文献的重视,现在,续修家谱已经成为一些家族宗亲联系的纽带。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家谱文献的研究、编纂、续修中,宗族、家族文化研究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宗谱简阳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简阳话的语音特点及“湖广填四川”对简阳话的影响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分数应用题算术解法探究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简阳:文明之城一路花香
浅谈宗谱的重要性及其征集
心灵的蜕变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