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言
(辽东学院 经济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1)
“十四五”时期,是辽宁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两翼之一,扩大开放将成为推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丹东作为全国最大、辽宁唯一的边境城市,发挥其沿海沿边优势,拓展丹东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于促进丹东地区经济发展、辽宁省全面对外开放、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16年,丹东国门湾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获批并投入运营,填补了辽宁省边民互市贸易空白,近4年累计实现边民交易4万余人次、互市贸易额近4亿元。丹东机场正在申报正式开放口岸,开通丹东—平壤、丹东—首尔临时包机和丹东—青岛—扬州航线。丹东市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23项,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成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除上述已建成的平台之外,《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方案》和《丹东边境旅游试验区实施方案》报国务院待批;丹东综合保税区选址中韩SK产业园,正在一体化推进;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太平湾和大台子国家二类口岸转新开国家一类口岸工作正在推进。随着现有平台不断完善和新平台的不断推进,丹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的功能地位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丹东克服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导致联合国对朝制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全力落实国家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辽宁“一体两翼”全面开放格局。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中国-乌干达、中国-菲律宾投资论坛等活动;与蒙古国木伦市签署友好协作意向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帮助企业稳住朝鲜市场基本盘,深耕日韩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欧美、东欧和非洲市场;曙光集团、金丸集团本地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17个,投资约2亿美元;水产品、草莓基地晋升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截至2019年末,全市实有外贸企业812家(其中边贸企业203家)、外资企业635家,商务部门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83家,36家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7家企业拥有国外品牌。外贸出口总量长期保持在全省前5位。
随着东北东部地区合作不断深入,“东北东部经济带论坛”经贸合作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丹东积极对接吉林向南发展战略:与通化市建立高层互访机制,通化陆港投入运营;与白山、通化共同成立“白通丹”鸭绿江旅游联盟,“白通丹”经济带初步成为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的先导区。随着2019年底《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城市群交通枢纽的定位更加明确。丹东积极参与辽宁沿海六市协同发展,《丹东沿海经济带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顺利实施。此外,丹东与扬州市对口合作全面启动,开通了丹东到扬州的空中航线,两地旅游、文化、人才、经贸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随着中日韩自贸谈判接近尾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丹东已经报批的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丹东综合保税区、丹东边境旅游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陆续获批,新鸭绿江大桥也将成为中朝贸易的新通道。中韩(丹东)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中朝地方合作先导区有望陆续启动建设。即将落地的海关总署和商务部有关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方面的政策,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中朝国门湾互市贸易区发展壮大,促进丹东转变边境贸易发展方式,打造中朝贸易集散地和互市商品深加工产业园。交通方面,改扩建后的丹东机场有望成为正式对外开放口岸,筹划新增的丹东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的空中航线,必将带动辽宁边境地区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丹东作为全国最大、辽宁唯一的边境城市,是东北亚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和辽宁最大的天然生态屏障,区位特殊,资源丰富,后发优势巨大。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对丹东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2018年9月,在辽宁省政府出台的《辽宁“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建设方案》中,有关丹东的篇幅较为突出,份量十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要性仅次于沈阳、大连。《方案》明确提出:“以丹东为门户,研究连接朝鲜半岛腹地、直达南部港口的丹东—平壤—首尔—釜山铁路、公路及信息互联互通;争取国家适时设立‘丹东特区’,将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朝黄金坪经济区和丹东国门湾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打造为对朝经贸合作重要支撑点;协调建设丹东至朝鲜新义州至平壤公路新通道、‘辽珲俄’铁路新通道以及丹东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陆海双通道”。2019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辽宁省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把“兴边富民行动”作为推动丹东市全面振兴的有力举措,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强资金统筹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增强全民兴边意识。《意见》为丹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提供了政策遵循,相关任务和政策对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丹东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安边、稳边、固边、兴边、富边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政策保障作用。2019年10月,辽宁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意见》(辽政发〔2019〕15号),进一步巩固了丹东在东北亚开放中的地位。
从以上一系列政策、意见中可见辽宁省委省政府对丹东重要性的重视和支持 。因此可以说,“十四五”期间,丹东有望在参与国家构建东北亚经济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枢纽,成为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
《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规划》不仅确立了丹东在“一轴三区七通道”中的龙头地位,而且明确了丹东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开放合作先导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由于吉林省实施“向南开放”战略,“白通丹”经济带作为东北东部经济带先导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城市出海大通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将为丹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随着京沈高铁的开通,沈阳即将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丹东也将加速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积极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试验,与省内其他沿海五市协同发展。此外,“十四五”期间,丹东与扬州的对口合作将不断向纵深发展,双方将在推动干部人才交流、产业对接互补、重点园区共建、重大项目合作等方面收获一批成果,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十四五”时期,丹东应充分利用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对外开放政策条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中东欧17+1”合作等重大机遇,抢抓国发46号文件、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政策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
丹东应打破单纯依赖边境一线进行开放的传统思维方式,跳出丹东看丹东,面江向海、北上东下西出抓开放,用足用好用活上级关于边境贸易、东北亚经贸合作、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兴边富民等方面的政策“大礼包”。具体而言,要做到:抓住辽宁港口集团成功重整丹东港的历史性机遇,全力把丹东建设成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统筹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规划和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涉及丹东的重点工作,从海陆空三维度谋划丹东对外开放新通道。交通运输对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陆路方面,打造丹东港经珲春口岸连通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辽珲俄”铁路新通道,力争“十四五”初期启动丹东—通化高铁、宽甸—本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推动丹东至朝鲜新义州至平壤公路新通道建设,力争开展连接朝鲜半岛腹地、直达南部港口的丹东—平壤—首尔—釜山铁路、公路建设规划研究;水路方面,依托招商局集团在全球物流航运领域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丹东港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陆海双通道;航空方面,加强丹东对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城市的国际通航水平,“十四五”期间开通丹东—平壤、丹东—首尔、丹东—东京等国际航线或临时包机。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在功能上对接互补,形成具有丹东特色的、多元走向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丹东在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上应下更多的功夫,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重点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的支持,提升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水平,申报宽甸边境经济合作区,全力推动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第二,抓住中韩自贸协定生效、中日韩自贸协定成功在望的契机,以申报丹东综合保税区为依托,以韩国SK集团产城融合项目为核心,规划建设中韩丹东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力争“十四五”期间正式获批。第三,抢抓国家边境贸易优惠政策调整惠及丹东的新契机,深化与日韩俄蒙朝5国开展经贸合作,大力推进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推动国门湾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打造百亿级互市商品深加工园区和互市贸易集散地,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第四,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丹东企业在周边国家建设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科技研发型、加工制造型等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丹东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建设境外矿产综合加工园区。第五,积极主动对接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大连片区,复制推广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营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第六,加大口岸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区域内口岸布局,着力加强联检楼、入境通道、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步伐,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推进“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工程;推动丹东机场航空口岸获批,争取丹东港扩大开放和太平湾口岸升级为一类口岸,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口岸群[3]。第七,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工程,建设少数民族百村产业项目20个,持续提升边境地区发展水平。
为克服联合国对朝制裁、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给对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影响,丹东应积极主动调整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推动外贸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生产制造向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领域延伸,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东北亚开放的大背景下持续扩大开放,深耕日韩贸易市场,巩固欧美贸易市场,全力开拓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非洲贸易市场,做强4个省级以上外贸基地,新培育满族医药等4个省级外贸出口基地。第二,坚持贸易多元化发展,引导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第三,巩固农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地位,提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仪器仪表等产品出口规模和竞争优势;加大出口产品设计、功能等方面创新力度,生产有品牌、有质量、有信誉的外贸产品,不断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优出”,推进外贸发展迈向中高端。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助力农业提质升级,促进优质农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口岸开展生鲜食品进口业务,申请设立免税商店[4]。第五,加快发展新兴贸易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入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优势进行对外贸易,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推动海关、支付、物流等方面的数据共享、监管互助、办事协同;推动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旅游购物等新兴贸易业态联动发展。第六,加快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支持和引导企业对标和接轨国际一流标准,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认证,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
在区域合作方面,丹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第一,完善东北东部城市合作新机制,主动融入东北东部地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完善连接东北地区腹地通道,在东北东部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新陆港,积极参与东北东部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深入对接“吉林向南”发展战略,加快推进 “白通丹”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第二,坚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在丹东港临港工业板块探索建设东北东部城市飞地经济园区,打造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协同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区[5]。第三,推动与沈阳经济区的市场往来、技术交流和资金人才联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公共服务交流合作,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开放共享。第四,积极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与大连市等沿海五市在产业协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合作区与大连经开区合作取得实质进展,加快实现互联、互补、互动发展,带动沿海经济带“黄海翼”崛起。第五,在对口合作框架下,加强与扬州对口合作,通过市场化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资源共享,以学习借鉴扬州先进的市场观念、管理理念、政策环境为根本,以旅游合作为突破口,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打造一批合作样板,实现合作共赢,全面提升丹东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第六,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在旅游、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经贸等方面开展交流。第七,探索开展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合作,通过市场化合作方式积极吸引项目和投资落地丹东。第八,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合作,探索设立国际友谊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促进边境地区文化建设。
丹东地区拥有312公里的边境线,150万边民,丹东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这一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对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十四五”时期丹东地区将迎来国家战略赋能新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9月)把丹东的边民互市贸易进口来源地从朝鲜一国扩展到东北亚五国,并将丹东列为全国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首批13个试点市(县)之一,作为辽宁唯一的试点城市,互市贸易的创新发展必将成为丹东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随着RCEP的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提上日程,这些国内外因素都将使丹东沿边、沿海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更加凸显,而作为东北东部城市唯一具有出海口的城市,丹东也将迎来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良好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