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高考小说阅读题考点为例分析备考与解题的突破口
——借人文思维建构提升阅读与解题效率的策略

2021-12-28 12:44福建杜海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考查人文解题

福建 杜海智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小说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征。解读小说的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读者以人文的思维、审美的角度走进文本,自主地、积极地感受、想象和体验并挖掘作品中呈现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但从近年高考小说阅读题的得分情况来看,考生往往忽视小说文本的规律和特点,笼统感知,生硬解读,导致答题陷入“僵化”“机械化”的困境。借助人文思维建构,寻找有效阅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探究性和审美创造性,立足于文本,获知于文本,感悟于文本,再创造于文本,是提升高考小说阅读与解题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高考现状,培养人文主题备考意识,聚焦热点,有的放矢

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所体现的主题引领意识和育人功能仍然十分突出,在全面考查文学素养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具备敏锐把握文本特色,准确传达个体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的鉴赏能力。高考小说阅读题的文本选材也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以社会政治热点和文化热点为主,关注中外现当代名家作品,以及“中国革命传统”优秀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时代潮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人文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从2017—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2017年全国卷Ⅰ赵长天《天嚣》、2018年全国卷Ⅰ阿成《赵一曼女士》、2019年全国卷Ⅰ鲁迅《理水(节选)》、2020年全国卷Ⅰ海明威《越野滑雪》,以及2021年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来看,文本选择、试题设置,考查角度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文本选择看,中外作品均有涉及,基本以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为主;体裁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考查长篇小说节选;题材上,更倾向于对人性、人生、社会、自然的关注和思考。从试题设置看,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主题”仍是命题核心,但较之前更具综合性。从考查角度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仍是高频考点,但涵盖的范围更大,由单一变为多点并进。

可以说,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阅读题,从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核心理念,更灵活、更综合、更具前瞻性,对考生的审美鉴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备考中,考生应具备人文主题备考意识,聚焦热点,有的放矢。

二、研透文本特征,注重知识能力迁移运用,精选文本、强化训练

小说主题众多,内容丰富,反映人生百态。因此,研透近年来高考小说阅读文本的特征和变化,结合考生具体答题情况,拓展视野,灵活应对,尤为重要。我们要在阅读文本和审题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准确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文本,然而小说的多元化特征,打破了传统的解读鉴赏方式。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2019年全国卷Ⅰ的历史小说《理水》(节选),都有着鲜明的突破,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等与以往大不相同,看似“好读”但却难懂,考生对“去模式化”的文本是较为陌生的,若仍以旧有的方法解读小说,未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读透、读懂。

考场上要求既“快”又“准”,要想在考场上答题时能得心应手,在备考时就要“做透”近年来的高考小说阅读题,同时强化各类小说文本的“功利化”阅读训练,既要精选文本,又要做一定数量的试题,在反复强化训练中,掌握文本特征和规律,落实“着眼于整体,梳理情节,分析环境,概括形象,领悟主题和艺术魅力,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的高质量解读法。

简而言之,要准确解题,先要读懂文本。考生应做到宏观入手、微观研析,多做多思,注重小说知识和解题能力的迁移和运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梳理各类题型,强化审题意识、规范意识,瞄准考点,精准突破

全国卷小说阅读题整体上以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能力迁移为核心目的,既关联教材与课外阅读,重视知识点的轮流考查,又善于挖掘多元角度,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创新性,具有“隐晦”“复杂”“丰富”的特点。

以下简单归类近几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考查内容:

1.把握情节。如2017年全国卷Ⅰ《天嚣》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手法特色。如2018年全国卷Ⅱ《有声电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主题探究。如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4.环境作用。如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第8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5.形象分析。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不难发现,高考小说阅读题的考查内容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及主题的基础上,还开辟了新的考点视野——叙事,命制了如叙事的切入角度、叙述人称、视角变化、线索变化等新题型,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外,还出现了综合多个考查内容的题型,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此题就是一个反套路答题的典型例子,它的设问不按常理出牌,既考查考生对“冰山理论”的理解,又要求梳理文章结构,解读主旨,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此题不仅要求细读文本,正确分析小说中“门”的深层含义和作用,还隐藏着对领悟小说主旨、思想内涵,以及对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段和审美价值的考查。

总体上,高频考点稳定,命题角度多变。但无论是小说的“三要素”、主题还是手法,这些考点都是融会贯通的,例如考查人物形象的解读,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思想性格和情感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命运变化,都离不开人物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离不开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评价,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备考中,考生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夯实小说的各个知识点,改变复习的零碎状态,研透历年高考真题,融会各类题型,综合归纳,加强审题意识,摆脱思维定式,审清题干,抓准设题点、关键词,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找出分析途径,掌握一定的答题“套路”,切忌先入为主、滥用术语,在磨题中系统地思考、研究小说命题的“套路”,以及“反套路”的答题之道。

四、完善解读方法,提升人文思维品质,深层探究,指导阅读

以“六问”(一问人物、二问环境、三问情节、四问主题、五问技巧、六问探究)引导细读的方法,是考生较常使用的阅读方式,但这种方法的滥用往往会导致阅读鉴赏的僵化、机械化,逐渐忽略对语言的细致品味和对内涵的深入挖掘。

完善“六问”法,需要考生提升人文思维品质,可以采用探究题的形式,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开放性等方面多角度思考,从而指导阅读,实现高效解题。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文本,发掘文本深处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备考中,探究题的设问角度有很多种,如人物形象、环境特点、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考生可以熟悉并利用这些角度探究设问,在初读文本后带入思考,进行文本的二次细读。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锄》,可这样设计:把标题“锄”改为“六安爷”是否更合适?解读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思考标题《锄》的作用,还能关注“锄”的故事背景和社会意义,以及塑造六安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以此挖掘主题的多元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本内容,更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做到事半功倍。

“就文读文”,完善小说解读方法,才能提升考生的思维能力。解读小说时,既要横向思考,又要纵向对比;不仅要有读者意识,还要有作者意识、命题者意识。三种意识兼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深度解读文本;才能由表及里,从不同层面思考作品表现出的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意蕴;才能审清题干,把握关键内容,比较分析,正确解答,提高小说阅读与审美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考查人文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用“同样多”解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人文社科
巧用比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