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境中理解: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有效切入方式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翻译题为例

2021-12-28 10:29广东常凤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霍光区间皇帝

广东 常凤媛

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对文言文阅读而言,将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从显性层面来说,翻译题在文言文阅读中分值最高;从隐性层面来说,文言文阅读中的其他试题基本也需要在理解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完成。其中,显性层面的翻译题因其文言现象丰富、语法特征复杂成为学生较难跨越的关卡。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留”“换”“补”“增”“删”“调”六字诀十分有用,但答题时得不到或得不全句意分、拿不准采分点的情况仍十分普遍。其原因往往在于解题者运用“六字诀”时将句子孤立看待,在语境中理解句意的意识还有不足。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有效方式还应包括对所翻译句子所在语境的充分理解。

一、语境意识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必要性及具体指向

“语境”即“语言环境”。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在语境下理解特定句子的含意,古代汉语亦是如此。我们理解文言文中的某句话时,如果缺乏上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往往会“误入歧途”。有些文言句子的译文看着似乎逻辑自洽,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则可明显看出其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解题者语境意识的相对淡薄。

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正式开始翻译之前,语言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故在文言文阅读、翻译时要具备语境意识。而结合高考真题,从文本具体指向而言,叙事性翻译题的语言环境一般指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翻译题的语言环境则多指其议论的缘起和思路。

二、在语境中进行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

1.划定语境区间

语境区间类似于影视作品中的镜头切换,一个语境区间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或议论单元。考场上答题时间有限,做翻译题时,要快速划定语境区间,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将相对有用的信息与暂时无用的信息切割开来,这样的划分可以让翻译句所在的语言环境更为明确。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要翻译的句子是叙事性的“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和议论性的“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第一句翻译句之前的内容为“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应是前面一件事的结果,后面的内容则与“有司”“受绢”和“裴矩进谏”有关,故语境区间划在“上患”到该段结尾“何忧不治”处。完整区间为: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第二句翻译句之前的内容为古人名言及“裴矩”的事例,理解时需要关联上段“裴矩进谏”的相关内容;其后是“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结论性句子,故语境区间可划在整个议论段。完整区间为: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2021年新高考Ⅱ卷中,“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均为叙事性句子,思路亦可参考上文。

2.在语境中明确句子作用

划定好语境区间后,接下来就可观察需要翻译的句子在该区间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仍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第一句所在语境区间共有三层:第一层为需要翻译的句子,第二层为裴矩进谏的内容,第三层为皇上对其的赞赏及缘由。由此推断,第一层应是皇帝所做的某件事,这件事是后续所有内容的源头。第二句为司马光所议论的内容,所在语境区间共有三层:第一层为引用的名人名言,第二层(包括要翻译的句子)为对裴矩事例的分析,第三层为所要证明的中心论点。三层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前两层都是为第三层服务的。

3.在语境中把握句子大意

在明确句子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需要翻译的句子的大意有个相对精准的把握。延续上文例子,我们会发现,要翻译的第一句中有些字词较为难懂,但其后面一句相对简单,句中提供了信息:“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也就是说,有关部门的官吏收受了一匹绢,这是不符合规则的,所以皇帝想要杀掉他。接着裴矩进谏的内容中提到“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说明了该官吏收受的财物实际是皇帝所给的,也就是说皇帝是在用财物测试官员,但是该官员并未能够通过测试,皇帝要对他进行惩罚。由上可知,第一句应是与皇帝要做这个测试有关。在这个语境中,如果官员知情的话肯定不敢收受,如果派出的人员靠不住那么事情也会泄露,所以皇帝应是在官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派自己的心腹进行了这个测试。

而在第二句翻译句所在的语境中,前文讲到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不是因为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那是为什么呢?画线的句子恰恰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结合最后一句对君臣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君明臣直”这一信息,我们知道要翻译的句子强调的应是君主在臣子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皇帝圣明(具体表现为“乐闻直言”)就会有正直的官员(哪怕他原本是个佞臣),与之相对立的则是皇帝不够圣明(具体表现为“恶闻其过”)就会出现佞臣(哪怕他原本是个忠臣)。

4.在语境中斟酌重点词句

了解大意之后,我们还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斟酌,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以获得更为贴合原文意思的翻译结果,以显示自己较好的语言转换能力。

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为例,结合下文裴矩进谏时称呼“陛下”,“上”只能理解为“皇上”“皇帝”,而不能随意翻译为“上面的领导”“上级”;“患”一词的翻译非常重要,除了运用语法分析法判断其为动词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皇帝试探臣子的语境去理解,他不太确定臣子有无受贿,所以往“担心”方向翻译比较合适;“赇”一词相对生僻,除用字形法之外,还可参考下一句中“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受赇与受绢应有语意的相关性;正是出于第一个分句中皇帝对官员受贿的担心,第二分句则有了皇帝授意他人前去测试这一动作,所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仍是皇帝,是“(皇帝)暗地里(秘密地)叫(派)”而不是“秘密的使者”;在此语境中,“左右”应为皇帝派遣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方位名词。

再以“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为例,这里的“君”只能理解为“君主”,而不是相对宽泛的“君子”,因为段首宋朝重臣司马光自称为“臣”,也就是说他在写作时设定的写作对象是与臣子身份相对应的宋朝“君主”,如果译为“君子”的话就脱离了语境;翻译“恶闻其过”“乐闻直言”的过程中,可关联《出师表》中“察纳雅言”一句,更可结合上文裴矩进谏后,“上悦”的反应加以理解,皇帝对臣子的猜忌测试被臣子当面指出(“直言”)后,皇帝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恼羞成怒也属常情,但唐太宗却认为对治理国家有益,对裴矩的做法“认可”并“当众表扬”,其乐于改过之豁达心胸、作为君王的气度令人动容,文意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可见一斑;“忠”“佞”的词类活用可以参考前文“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是忠臣)。

再以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中的文言文阅读的翻译题为例,第一句难度较大,其语境区间为:

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

语段第一句写出霍光的地位之高;第二句写霍光与上官桀结为儿女亲家,形成政治同盟;第三句写上官桀的孙女被立为皇后,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第四句则写上官桀可代霍光决断事务。四句话之间关系紧密,放在一起理解,我们会发现上官桀政治力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单以霍光儿女亲家的身份,他很难成为与霍光比肩的重臣,所以第三句应是他力量增强的重要阶段。第二句说到霍光女儿的女儿(即霍光的外孙女)与皇帝的年龄正相配。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安女”指的就是上官安的女儿、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后文“立为皇后”的主语自然也是上官安的女儿。此事能够成功,皇帝的姐姐鄂邑盖主帮了大忙,这也为后文上官父子感念长公主的恩德埋下了伏笔。只有厘清了语境区间中的关系,才可以更好地使用翻译六字诀进行精准的翻译。

以上分析看似复杂耗时,但若能熟练使用,思维活动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猜你喜欢
霍光区间皇帝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区间值序列与区间值函数列的收敛性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低速增长区间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燕王的信是假的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单调区间能否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