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分卷区高考试题道题深度分析展示

2021-12-28 10:29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命题漫画考查

一、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与往年相比,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整体难度不大,应是考虑到试题的平稳过渡,但这恰似静水流深——阅读分值没变,题量没变,试题形式没变;然而文体有变,对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这不仅是备考的关注点,也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着力点。下面,笔者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选文打破传统,由过去全国卷一直选择的史传类文本变为论说文本——《贞观君臣论治》,但仍保有纪传类“纪事”(《通鉴纪事本末》)的特点。笔者分析,变换选文文体的原因有二:一是考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二是提示我们关注其他文体的古文——不只有传记类,还有论说类,甚至写景类等。

其次,第10题断句题由之前的两处不同增加为四处不同,试题难度增加——除了需要进行语法、语意分析外,还要根据上下文的对话进行语境分析。如“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与“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需要根据下文封德彝的答话“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与后文“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来判定,此处强调的是皇室与天下的关系,进而对断句题进行判断。本题启示我们,语文学习及备考要回归文本,解读和把握语境、语意是关键,这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也是今后学习的重点。

第11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纪时(天干地支与语境分析)、地理(传统文化心态认识)、庶务(古代职务及其内容)与宗室血缘,特别是对于“宗室血缘”的考查,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整本书阅读中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究竟怎么考?怎么和试卷建立联系?

第12题选项是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难度不大,可由常识和逻辑直接判定。因为材料文本由纪传体文本换成了论说类文本,各选项的表述由对人物特点或事迹概述的中心句,变为了对具体内容进行直接表述的形式。笔者猜想,未来试题难度应会逐渐增加。

第13题是文言翻译。翻译字词时注意运用造字分析法,如“赇”字的翻译;修辞分析法,如“君恶闻”与“君乐闻”的对偶;语境分析法,如通过“密使左右试赂之”,可推断“赇”与“赂”的语意关系;语法分析法,如分析“闻其过”的动宾结构,可断定“过”的意思为名词“过错”,以及“忠”“佞”的词类活用现象等;学生要注意积累课本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14题不仅灵活多变,而且与2020年新高考卷的文言文简答题相比增加了难度。学生要学会审题,学会思考,注意结合题目与文本内容,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如本题问“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说的是什么道理”,要结合前后语境理解文意,然后概述道理;而“这样说的目的”,从局部看,是劝谏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君明”,“臣”才能“直”;从全文来看,根据题目《贞观君臣论治》,可以分析出这样说是在“论治”,为了把国家治理好,君主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此就可以明确答题要点。

笔者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试题,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高考的目标与追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姓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满城中学 刘卫东)

二、新高考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分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基本延续了以往“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的命题风格,试题注重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强调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新高考Ⅰ卷的“名篇名句默写”为例,高考语文试题对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质”与“量”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名篇名句默写”题参照《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背诵篇目共64篇,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推荐篇目50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篇目14篇。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中第四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具体体现,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充辉灿烂,古代诗文更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在高考中通过“名篇名句默写”的形式考查,可以积极引导广大中学生多阅读我国经典古代诗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家国情怀。

默写题在高考中延续了二十多年,经久不衰。2021年的“名篇名句默写”在结构、题型、难度等方面,与近几年的全国卷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内容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创新:

2021年“名篇名句默写”(福建、广东、湖南、河北)考查的篇目分别是:高中教材中,庄子的《逍遥游》;初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秦”——在初中的背诵篇目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包含“三秦”一词。而2018—2020年的全国卷考查的都是两篇高中的古代诗文,分值4分;一篇初中的古代诗文,分值2分。今年调整为一篇高中的古代诗文,分值2分,两篇初中的古代诗文,分值4分,从备考的角度来说,背诵篇且不再以高中部分为主。

而第3小题对于“三秦”相关诗句默写的考查,不仅仅局限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句,凡是包含了“三秦”这个地理名词的诗句都可以,如陆游《观长安城图》中的“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杜甫《冬至》中的“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等,答案并不唯一。

在日常的教学中,“名篇名句默写”题最容易被质疑:学生从高一背诵到高三,用时较多,效果却不明显,部分人认为这完全属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与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不符。笔者认为,不能把“名篇名句默写”单纯地理解为“背诵默写”题,而应该是“理解性默写”或者“情景式默写”。尤其是这次对“三秦”这个地理名词的考查,更是直接指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学生记住一些名篇名句只是“理解性默写”的表象,熟读、背诵、理解经由时间沉淀的名篇,能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励志磨心、寄托情思,更重要的是,共同的文化传承能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语言。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以文化人、以德立人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篇目,深入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姓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 徐书军)

三、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分析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是最能够体现时代气息和命题创新的地方。这里的“新”除了指语言材料新颖、极富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命题形式的变化和考查知识点与考查能力的调整。

就2021年的全国乙卷而言,阅读板块中规中矩,凸显高考命题与考查“稳定”的原则,而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相较于往年则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第21题上。往年全国卷第21题的命制材料是独立的,而且考查角度相对固化,要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要么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而2021年全国乙卷的第21题,尽管也是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但不再是独立的材料,而是与第20题共用一则材料,即命题形式由过去的一题一材料的独立命题变成两题一材料的联合命题形式。

从表面看,这种变化仅仅是形式的改变,但其命题思维、考查指向和检测理念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这种调整一方面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考试评价要求的策应,另一方面也是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精神。随着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新高考”的“新”不单单通过试题材料表现出来,更渗透到试卷的方方面面。就第21题的变化而言,它呈现三个值得我们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视角:

首先,语料二合一,体现材料的系统性。材料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解题的信息源。材料的呈现形式,对命题和解题都有一定的影响。碎片化的材料连续性不强,提供的信息是散点式的。反之,系统化的材料语义丰富,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严密,对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有更大帮助。

第20题与第21题共用一则材料后,虽然第21题考查指向的是材料第二段,但是仔细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各段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综合分析材料可见,材料第一段侧重于知识的介绍,第二段侧重于理论的分析,即前面是现象,是后面分析的依据。如果能够厘清这种逻辑关系,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次,场域语境化,创设情境的特定性。自进入新高考时代,告别考试大纲后,试题命制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静态化的考查,更凸显学科的固有属性。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文的生活化、社会化和人文性决定了它特有的情感与色彩。这种特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命题材料的选取和问题设计的独特性。这种特性突出的表现就是把情境作为语文学科考查的重点。整体而言,语文试卷的情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的情境性,以及问题设置和答题的情境化。

通过分析两段文字可见,第一段先列出普遍性观点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的是水果与糖尿病的关系问题。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探讨超重人群和减肥人群限制食用水果的问题。第二段先针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提出问题,然后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指出即使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应有所限制地食用。有了这样的语境设置,再看题干,“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既明确了考查的范围——材料第二段,又确定了答题的方向——使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段意。把二者结合起来,梳理该段各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筛选出关键信息,再进行整合加工即可。

最后,素养为主导,体现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新课改进入“三新”时代,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选拔人才的需求。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统摄下,“一核”“四层”“四翼”成为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指导核心。其中,“四层”是考查的关键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更是重中之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21年高考语文除了注重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外,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也更为突出。当然,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不是把四个维度进行分割,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021年全国乙卷20题和21题这一则科普材料,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充满情味,富有审美性。对健康话题的关注,本身就是对生命文化的观照;用作命题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语言、筛选语言信息并整合加工语言的过程,能对语言素养进行综合考查。而对于思维能力,一方面通过厘清组成语段各个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考查,另一方面通过梳理语段内部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考查。第二段共有四句话,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进行总结,总—分—总的关系使语段条分缕析。看似简短的语段和简单的一道题,其实已经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融入其中。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解题就很难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段语篇的整体性阅读和欣赏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备考语文,才能慢慢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以学科素养为教学和备考的指导,强化关键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应当成为教学的核心。

(作者单位、姓名: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 陈士同)

四、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分析

漫画作文通常是由命题者提供一幅或一组图画,配以一定的文字注解,让学生对图画内容进行观察分析、联系现实、想象创造,进行写作以展示思考与感悟的作文形式。从本质上说,漫画作文属于材料作文,只是不同于一般的纯文字材料,而是具有一定寓意的漫画。写作时,既要读懂漫画本身的意思,又要读懂漫画背后的寓意,因而漫画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审题立意的难度。

纵观近10年高考作文题目,从2012年湖南卷《手掌》、2016年全国卷Ⅰ《奖惩之后》、2019年全国卷Ⅲ《毕业前最后一节课》,到2021年新高考Ⅱ卷《人》,不难发现,漫画作文的考查频次有所增加。

漫画作文何以深受命题者青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漫画作文能够凸显考查视点。漫画通过具体的场景和较为明确的文字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聚焦到考查视点上,相比于纯文字的材料作文,这类漫画作文的考查视点更为明确,可以减少学生立意的分歧。二是漫画作文的命题指向与高考作文注重生活性的价值取向非常吻合。漫画材料直观再现了生活图景,容易唤醒读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三是在读图作为信息获取重要渠道的今天,漫画作文打破了作文命题单一的局限,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科学化、多元化的趋势。四是有效避免套作与宿构。漫画有强烈的时代感,学生想要通过套作与宿构获取高分比较困难。

下面,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人》为例,进行具体阐释分析。

1.吻合寓意

(1)破题准

命题材料由四幅带文字批注的漫画组成,其中前三幅是“人”字的书写要诀,最后一幅是“人”字描红。学生审题时,应带着怀疑态度去思考。为什么题目选择了“人”字而不是其他汉字?因此,破题应从“人”字入手。结合每幅图的文字批注,不难发现,“人”字更能将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展现出来。“人”字的书写要诀即为人处世之道。

(2)立意合

以汉字书法漫画为作文材料,可见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认真分析四幅图,可明确四者的关系:“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的“逆”和“藏”是关键;“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中的“中”和“不偏不倚”意为须守正;“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中“迂”和“缓”是焦点。第四幅“描红”是前三幅图“人”字的最终展示。从“人”字往前看,前三幅图就包含了如何“成人”(处世之道)的深刻寓意: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是书写汉字“人”字的起笔。其意为:起笔须用逆锋,轻回笔尖,隐去锋芒,蓄势而作,字形方,为圆润有力之势。寓意为:不应随波逐流,要有“逆”之精神,但不能锋芒太露,而应低调内敛,要能够融入时代。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是“人”字一捺的重要内容,主要谈中锋用笔,应持中不斜。笔锋向中,不偏不倚,方正有力,笔尖劲道。寓意为:三观端正,走正道,刚正,有力量等。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是“人”字一捺的收笔,须缓提轻送,是收笔前的稍作停顿,缓缓送出,这样力量才能到达笔尖,收笔飘逸,沉稳持重。寓意为:人生要懂得迂回,多停下来思考,厚积薄发。

三幅画即为做人、做事要不露、不偏、不松之哲理。

综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立意方向:

①蓄势藏锋,不偏不倚,缓慢稳健出头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②做一个堂堂正正、中通外直的人;

③人应当遵循从厚积到正道直行,再到薄发的人生历程;

④做人要学会隐忍潜沉,谨慎持守。

2.符合任务

该作文题为漫画类材料驱动型作文,学生写作时除了要认真品析漫画材料,还要注意提示语“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分析提示语,可获得如下任务要求:

(1)整体把握内容及寓意

写作时,学生应准确抓住“人”的内容及寓意,要“破题准”“立意合”,切不可脱离寓意或只列出漫画中的文字泛泛而谈,缺乏有深度的分析阐述。

(2)符合认识、评价、鉴别、取舍

“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则告诉学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允许学生在漫画材料及文字批注上进行筛选、甄别、辩证、取舍,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或价值选择,但一定要符合寓意。

(3)符合新时代青年身份

“新时代青年”属于设置的情境,学生要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这就告诉学生角度和站位要准确,要贴合时代,而不能以“屈原”“司马迁”等人的身份来套作。

3.切合现实

漫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行文时要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的角度去联想思考,针对现实生活,激浊扬清,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1)切合当今青年思想与社会现象

针对提示语中“新时代”之语,要求学生不仅要有青年的自我意识,而且要能与时代同频,将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写作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过度夸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离正道、抵挡不住歪邪诱惑、过度冒进等,从反面入手,针砭时弊。针对现实问题、当今时代青年的思想倾向、当今社会某些现象进行论证,体现“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进而促进青年一代深刻反思,提炼出正确的为人之道,以此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目的。

(2)切合“立德树人”核心要求

当今青年是国之未来,立德树人方为核心。当今青年生活在国家安定繁荣的时代,享受着前辈奋斗拼搏而来的时代红利,但也应注意到我们国家内外环境的潜在危机。作为国家的未来,学生应当思考如何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排忧解难。如此,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实现。

综上可知,在写作漫画作文时,学生若学会“吻合寓意、符合任务、切合现实”之方法,则写出受阅卷者青睐的文章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命题漫画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