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周志宏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整本书阅读作为18个任务群中第一个任务群,贯串部编版教材中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文化品位”。提倡“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但《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更多的是宏观理论层面的建议;而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缺乏系统完整的各类文本整本阅读的教学案例,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显性呈现有关整本书阅读的高考试题几乎没有,在“一年高考,三年备考”的主旋律之下,囿于高考的压力,学校、学生、家长很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形成教育合力,仍旧保留狭隘的思维惯性;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够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象,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深度阅读,让学生自觉爱上整本书阅读,让整本书阅读的光辉闪耀在语文教学的星河里呢?
作为整本书阅读的领读者、促进者,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学情的有效阅读路径。在《老人与海》整本书自主阅读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期用“六读”策略推动整本书自主深度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谈到情境教育话题:“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
在学生初读《老人与海》整本书之前,笔者根据情境教学理念进行导读,通过曲折的故事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整本书的兴趣:
有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到底结果如何?同学们可以阅读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所写,这部佳作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除了用动人的故事情境来导入外,还可用音频、视频等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人与海》整本书导读中,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老人与海》,影片中写实性油画风格的画面、具有节奏感的叙事、视听语言的直观性等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版本。《老人与海》版本较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适合学情的阅读版本。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张辛教授主编的《老人与海》。这个版本适合高中生阅读,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空间:主编寄语、序、阅读指南、导读、精读提示等。
“入境而读”,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让其在文本意境中恣意徜徉。教师应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一般而言,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打卡。《老人与海》属于中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我们可以利用放假时间,让学生在家中安静地“慢慢欣赏”。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体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因此,初读整本书时,我们提倡“原味”阅读,少一些“带着问题来找答案”式的任务驱动性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思维画笔“自由”地在文本这张“白纸”上尽情涂抹;我们既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又不能强行地使学生“硬吞”,这样会伤了学生的“胃口”。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喜欢整本书阅读。
当然,这种“原味”阅读并不排斥圈点、批注等基本读书方法。通过圈点、勾画来标注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
在引导学生初读《老人与海》时,笔者仅要求学生静心、入境阅读,只需大致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圈注写得好的语句,勾画不理解的地方。没有过多的问题设置,避免因过多“功利色彩”而破坏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口味”。让学生真正地“有滋有味”地徜徉在《老人与海》的阅读审美体验中。
助读,既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自己借助工具书、阅读参考资料、在网络上搜索等方式自主解决初读时的疑难问题,也指同伴间互相帮助的过程。
在情节梳理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老人与鲨鱼的较量大致有几个回合?具体情况是什么?”对这样浅易的问题,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读,或者进行文本归纳,也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助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扣学情进行小组探讨交流,是整本书自主深度阅读的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第一个环节先由组长主持小组探讨活动,组织本组成员真实原生态地讨论解决各自的疑惑;然后归纳本组不能解决的典型“疑难杂症”,准备下个阶段提交全班研讨。此阶段的第二个环节,是语文科代表先收集和整理各个小组未能解决的典型疑难问题(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结构、特色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科代表列出各组提出的“疑难杂症”,发出“英雄帖”,全班聚焦这些问题并进行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引。
在《老人与海》交流品读阶段,笔者班内5个小组汇总的疑难问题涉及“大海”“鲨鱼”等词语的理解、场景功能、老人硬汉形象、写作特色及目的等。收到“英雄帖”的学生负责解答,其他学生可以帮助补充;学生讨论后,依然难以解答的问题,由笔者作答完成。
当合作交流解决了学生全部的典型“疑难杂症”后,教师就要紧扣文本,抛出整本书阅读要探讨的重难点,比如,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写得如何等,有助于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整本书的重难点问题是否都解决了,目标是否达成?等等。
在交流品读《老人与海》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没有涉及的问题:老人梦见非洲的狮子,有什么隐喻和象征的意义?面对鲨鱼的攻击,老人为什么不及时止损?老人内心独白的意义是什么?老人虽然捕到了鱼,但是最终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你认为值得吗?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于是,在交流品读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中,笔者以这些问题为抓手,促使学生向深层次探究,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向纵深发展。
这种自主探究课堂是开放的、全面的,既能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又能带领学生出乎其外,从更广阔的视野探究《老人与海》的主题内涵,体会小说所赞颂的“人的灵魂的尊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在完成交流品读《老人与海》全部内容后,笔者又组织了小组汇读活动。提前三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向全班汇报品读《老人与海》的心得与体会。在活动现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热情高涨,围绕“冰山理论”“硬汉精神”和“生存困境”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感悟。
比如,第五小组感悟的“硬汉形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人与对手的周旋和独白,完全是一种境界、态度、精神的展现,这位曾经的英雄、经历丰富的老人善良单纯,人们都说海明威是个硬汉、英雄,事实上,真正的硬汉是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温柔,那才是真正的硬汉。
因此,我们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还要善于保护和支持学生在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当然,这类汇报课仍以学生为主体。汇报课形式可以多样:分享会、朗诵会、擂台赛、课本剧等。这样可以不断持续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品位。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做到深度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老人与海》以写促读的环节中,笔者采用了让学生为老人写颁奖词的形式,并把优秀的作品粘贴在班级分享角。很多学生依据个人阅读体验,写出了精彩的颁奖词。比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老人爱大海,他把大海看作一位仁慈的、美丽的女性;他把鸟、鱼和海风看作他的朋友。尽管最后伤痕累累,鱼被吃得只剩下骨架,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组织学生以写促读,使得学生深入文本,精读思考,由表及里,去探究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让阅读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就不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不断提升。
笔者认为,跳出文本看文本,风景一览无余。在提高整本书阅读深度与功用方面,我们可以大胆尝试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策略。在《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明威及其写作风格,并且推荐相关书目:《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一个思想复杂的海明威,一方面,他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干预生活的入世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宿命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