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2021-12-28 07:17
关键词:三民主义抗战时期孙中山

刘 鸣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作为抗战时期的一面重要旗帜,三民主义在各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其中,既有孙中山本人“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累积的政治声望与崇高地位,也有三民主义自身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中国当时的局势而言,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同与支持,不仅成为维系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构成了鼓舞全国各界民众团结抗战的重要纽带。鉴于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各方都表明了对这一主义的认同态度,但出发点与落脚点却不尽相同。延安方面,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决心以其为旗帜,号召全国民众共同团结抗战;重庆方面,蒋介石及其文人集团抛弃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进行歪曲建构;南京方面,汪精卫之流假借三民主义之名,出卖民族利益,分化抗战力量。鉴于持续加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决定批驳错误的三民主义,坚守真正的三民主义,并阐明三民主义应有之义。随着革命形势发生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系统发展,从而使其获得了新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危机视域下的三民主义

1937年7月7日,日本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将整个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此举激发了全国民众保卫河山、抵御外辱的强烈民族感。秉持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理念的三民主义,成为全国各界普遍认可的抗战旗帜。就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各方都提出愿将三民主义视作抗战时期的重要旗帜,但各自出发点与落脚点却截然不同。

(一)民族救亡的三民主义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必须要以三民主义应因艰难时局,以挽救当前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面对眼前持续发酵的民族危机,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清楚认识到,当前实行三民主义,已经成为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必然要求。193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明确提出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1]370。其次,中国共产党还强调,中国当前的抗战绝非单个党派、军队或某一集团的孤立作战。因此,三民主义也就不应成为某个党派、军队或集团所独有的政治口号,而是应使其成为号召全国民众团结抗战的实际作战纲领,以将其切实付诸全民族抗战洪流之中。1938年3月25日,在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电中,中国共产党特别指出,必须将“以孙先生三民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作为动员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明显鹄的”[2]482。此举不仅为联合全国各党派与军队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做出了正确表率,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已经从原先的充分肯定上升到了民族救亡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再次号召党内各级干部,“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研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2]756-757。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所持的是一种科学、严谨、审慎的态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三民主义最好的阐释者与传承者。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三民主义,以进一步激发全国各界民众对这一主义的认同与支持。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做到了从民族救亡的高度去认识三民主义,而且还主动将其置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中加以贯彻。

(二)卖国媚日的“三民主义”

在沦陷区,汪精卫之流竭力借三民主义之名,行卖国媚日之实。尽管汪精卫在发表“艳电”后已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但其不仅不承认这一事实,还标榜自己才是正统的“三民主义信徒”。汪伪政府召开“六全大会”后,汪精卫开始大肆宣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绝不能相容于中国,并借机向外界宣扬其假和平真投降的政治纲领。在一次对沦陷区青年发表的演讲中,汪精卫说道:“如今呢,民族主义复活了,不但复活而且健全了,中日同盟条约,大东亚宣言,详言之是东亚各国家民族,各得到独立自主。”[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本意是为了摆脱内外敌人的压迫,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而处于沦陷区的汪精卫竟公然将伪政府违背民意与日本侵略者私自签订的卖国条约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混为一谈,甚至鼓吹与日本联手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也是符合三民主义的做法。汪精卫的言行只能表明其已丧失基本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尊心,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背叛不可谓不彻底。汪伪政府另一代表人物周佛海则声称,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以“民族自决”的方式,然后“通过民族互助”实现“民族平等”[4];民权主义指的是“政府有充分的能,人民有充分的权”,民生主义则指的是“以和平的手段使阶级调和”[5]。实际上,包括汪伪政府在内的一干政要无不对日本军部唯命是从,凡沦陷区中涉及军政、财政、民政等领域的任何重大决策,最后都要经过日本政府的审议。因此,处于沦陷区的汪伪政府根本不可能拥有行使“民族自决权”的能力。在日本侵略者的殖民政策下,沦陷区的军民绝无可能享受与日本国民同等的待遇,实现所谓的“民族平等”也是无从谈起。日本军政府作为汪伪政府的实际操控者,处于沦陷区的普通中国民众又何来“充分的权”,至于调和阶级矛盾的说法,则彻底暴露其所处阶级之腐朽与无耻。

(三)官方道统的“三民主义”

在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蒋介石等人表面服膺三民主义,暗地却不断篡改三民主义本义。打着“官方正统”名义,对三民主义进行“儒学化”改造,这是蒋介石及其文人集团的一贯伎俩。蒋介石与汪精卫一样,都喜欢自诩为三民主义“忠实信徒”,但其“撷取孙中山的只言片语为己所用,实用主义地利用三民主义”[6]158的做法,只能表明其对三民主义的所谓“信仰”,完全是出于某些政治利益的驱使。从抗战时期蒋介石对三民主义的释义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倾向。蒋介石曾鼓吹,“不偏于精神和物质的‘民生史观’才能说明人生的全部历史的真实意义”,“智、仁、勇”才是推行革命的根本动力。他还强调,要实行三民主义,就必须以“诚”为起点,而“诚”的主体则是“党”,因为“国民既不能全体参加革命救国的事业”,“党”就必须要负责一切[7]5-13。这些从“工具效用”角度出发,对三民主义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只能导致其在偏离三民主义原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8]。叶青等国民党文人集团则打着“中立”旗帜,到处宣扬“溶共”“反共”的“三民主义”。叶青认为,抗战时期“根本的应付政策是完成统一”,“内部不统一,绝不能对外抗战或作有力的抗战”[9]3。叶青还专门针对中国共产党方面发表的几篇关于三民主义的文章进行诘难,中心观点即:中国国情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三民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可以自己发展到社会主义[10]55。叶青的根本目的是取消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禁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张君劢甚至还“建议”中国共产党将“八路军之训练任命与指挥”全部交予蒋介石,“取消特区之制”以实现所谓的“国号统一”。张君劢还提出,中国共产党既表现出对三民主义的高度认同,又何不“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11]。这些主张不过是“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党”逻辑的延续,不仅对全民族抗战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而且对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关系,以及双方军队间的团结互信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三民主义论战中的理性传承

汪精卫与蒋介石等人或以三民主义为投降正名,或以三民主义消弭中国共产党,这些行径对全民族抗战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妥协媾和的汪伪政府、安内攘外的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决定驳斥各种错误的三民主义言论,并根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初衷,阐明三民主义应有之义。

(一)驳斥错误的三民主义论调

对于那些打着三民主义旗帜竭力鼓吹“国情”论、“统一”论,无视眼前严重民族危机的三民主义论调,中国共产党予以有力回击。张闻天认为:“汪精卫、周佛海、叶青之流,今天一致的都要把三民主义‘转变’为‘反共’的工具。”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当前问题,不是实行三民主义或是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问题,而是是否实行与如何实行真三民主义的问题。”[12]王稼祥则强调:“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首先是民族民主革命中的整个纲领;而修正的三民主义便把三民主义变成一民主义(民族主义),取消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13]可以说,这些观点直接点明了那些在外敌入侵之际,空谈国家统一,完全无视民族利益的言论背后是某些人将党派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的错误逻辑在作祟。艾思奇从哲学角度对蒋介石的“儒学化”三民主义进行了批驳。艾思奇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服务于革命的实践理论,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学说,“知难行易”中“行在先,知在后,是孙中山先生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物论的见解”,“中山先生从没有说过离开了生物界的范围还有精神作用的存在”,因此“有军人(并且是革命的军人),才有智、仁、勇的精神”[14]。艾思奇的观点,不仅抨击了蒋介石等人唯心的三民主义观,也否定了那些企图调和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主张。吴黎平则抨击道:“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不是在于日本之为帝国主义侵略者,而是在于中国之要‘统一’。于是叶青,就把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的罪过,转加到中华民族的头上。”[15]可见,不论是汪精卫、蒋介石还是叶青,都只是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视为争夺党派利益的政治工具,而非争取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他们打着三民主义旗帜,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根本意图不过是为某些消极抗战甚至不愿抗战的“反共”势力寻找妥协退让、消除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的借口而已。

(二)坚守真正的三民主义

中国共产党批驳汪精卫、蒋介石、叶青等人对三民主义所持的错误观点,只是传承三民主义的第一步,坚守真正的三民主义才是其重心所在。对此,毛泽东说道:“共产党的责任,在于大声疾呼地向国民党和全国人民作不疲惫的解释和说服,务使真正革命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孙氏遗嘱,全部地彻底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起来,用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6]377既然要传承真正的三民主义,就必须阐明何为真正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回答非常明确,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三民主义即为真正的三民主义。一方面,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首次提出了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内的新三民主义。此举表明,孙中山已开始“由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新三民主义者”[17]256。另一方面,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宣言之所以成为辨别真假三民主义的试金石,还缘于孙中山本人的解释:“我们有此宣言,绝不能又蹈从前之覆辙,做到中间,又来妥协,以后应当把妥协调和的手段一概打消。”[18]332基于这些事实,毛泽东鲜明地指出,“只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对于三民主义的解释才是‘真释’,其他一切都是伪释”[16]690。毛泽东还特别提道:“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16]690-691张闻天认为,中国共产党研究的三民主义是基于三大政策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只有从这个主张出发,才能“真正保存与发展孙中山先生一切著作中的革命精神”[12]。王稼祥认为,孙中山是“同情工农的”,其不仅“赞成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还“赞成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主观的”,但不能否认其本人“真诚的同情社会主义”[13]。由此可见,经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得到孙中山本人及国共两党共同认可,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三民主义。

(三)阐述三民主义应有之义

随着中国战场的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的民族危机持续加重,如何正确认识并传承三民主义也随之成为事关抗战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如董必武所言:“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将对国共合作没有信心,在抗日的艰难过程中要发生某些不应有的纠葛,甚至妨碍神圣的民族革命事业。”[19]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在驳斥汪精卫、蒋介石、叶青等人错误的三民主义观点的同时,阐明三民主义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首先指明“唤起民众”是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中心意旨所在。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毛泽东首先提出:“挽救危机的唯一道路,就是实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即‘唤起民众’四个字。”[16]366从中国抗战爆发以来的客观事实看,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虽然手握重兵,但其在与日本军队作战时,一味固守片面的政府抗战路线,而不知如何充分发挥中国普通民众的力量。以汪精卫为首的南京傀儡政府,只知竭力博取政治资本,甘心为日本侵略者作鹰犬。因此,不论是国民政府忽视民众力量的片面抗战路线,还是汪精卫之流罔顾民意、竭力降日的做法,都不符合这个标准。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民主义的初衷是为国家谋富强。陈伯达认为,三民主义“既有其过去,也有其将来”,“所谓其过去”就是要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和中古制度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所谓有其将来”指的是在完成革命事业后,建立一种“新合理的社会制度”[20]67。许涤新在《三民主义读本》中认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是“不断完成政治上经济上之建设,使中国获得自由与平等于世界”。尽管就目前时局而言,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但我们不得不握住抗战与建国紧密联系的真理”[21]160-161。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阐释下,可以得见三民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号召全国民众一起推翻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全体民众的民主共和国。

三、革命新形势下的历史发展

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三民主义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革命的三民主义;另一方面,在促进“政治论战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传承“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积极因素”,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以此实现对三民主义“历史的超越”[22]148。

(一)将三民主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结合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即服务于全民族抗战事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相结合正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将抗战视为全民族共同寻求解放的一项历史任务。立足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三民主义就有了完美的契合点。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求得民族解放,而这一点也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三民主义的结合,不仅是历史的机缘更是时代的呼唤。张闻天认为,三民主义应当是“经过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政策(孙中山先生当时具体规定为联俄、联共、唤起农工的三大政策)”[12]的“政治纲领”。只有这种主张实现民族真正解放的三民主义,才能成为各界民众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武器,从而为广大民众所自觉接受。陈伯达提出,“今日真正拥护三民主义”就必须要坚持“抗战到底”“拥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改良人民生活”[23]85。自从“有了这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三民主义“更扩大了自己的革命生命,更充实了革命的内容”,如果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发展起来的全国抗日大浴血”,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只能成为“抽象的原理”[24]。由此可见,在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背景下,三民主义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维护抗日民众的民主权利,坚持将抗战进行到底,这就使得三民主义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样,成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结合后的三民主义,不仅对维系抗战阵营的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其自身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完善革命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其所处时代赢得世人认可,就在于这一主义的革命性。不论是以三民主义为纲领的局部武装反清斗争,还是辛亥革命这样猛烈的革命运动,都是对其革命性的最好说明。在一次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毛泽东对什么是革命的三民主义做了生动的表述:“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25]808三民主义最为突出的特征就在于推翻一切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的反动势力。在抗战时期,三民主义表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以求得全国民众的解放。董必武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著作是博大而欠精深的一部著作”[19],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其革命性又为国民党“完全阉割了”,所以中国共产党才提出要完善革命的三民主义,以恢复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意。何干之在《三民主义研究》一书中认为,由于改组之前的国民党“缺少革命的方法或革命的政策”,使得三民主义失去原有的革命“实际性”,要想团结全国力量参与到抗战中来,就应学习“俄国的革命方法”,将“党员的奋斗”与“各级士兵的帮助”结合起来,并能清楚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际革命主义实为一致”[26]126-136。由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对三民主义所作改造多从维护其腐朽统治的角度出发,对三民主义中革命的一面刻意加以篡改乃至清除,这就使得三民主义原有的革命性消磨殆尽。因此,恢复三民主义的革命性,以动员各界民众参加到全民族抗战中,成为抗战时期发展三民主义的必然要求。陈伯达在《三民主义概论》中对完善三民主义革命性的重要意义做出说明。陈伯达认为,抛弃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现实的革命的精华”和“根据革命生活的发展,发扬其现实的精华”二者间存在众多斗争,前者“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后者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为主体,二者间的斗争结果必将在中国抗战局势中“占有很大的意义”[27]102。这表明三民主义是否具有革命性已然成为事关全民族抗战前途的一件大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论述,革命的三民主义不仅恢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精华部分,也符合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实际需要,从而使其更具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出来。实际上,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注意到,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一种学说,本质上并未与资本主义彻底割裂。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妥协性与脆弱性,加剧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主义前途的担忧。中国共产党由此决定,必须提出一个更为科学完整的革命理论,在借鉴吸收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主体框架”[28]。毛泽东指出,自十月革命爆发以来,世界就已进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世界革命”[29]7,中国革命属于这种革命的一部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一身二任’的两面性”[29]13,决定了这一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为适应这种新的革命形势,无产阶级应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建立一个“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29]14。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表现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29]16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将“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并且“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这就是‘平均地权’的方针”[29]17。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文化应该是“带有本民族的特性”“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并且服务于“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的新文化[29]44-45。通过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表述可以发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吸收了三民主义的精华。从政治上看,新民主主义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以保障民众权利;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不仅提出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还主张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从文化上看,新民主主义认为文化应带有本民族特色,且应以服务普通民众为中心。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可视作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进行的一次重要发展。

四、结 语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对三民主义的抛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特别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并不是两件事情。因此,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30]作为抗战时期力主抗战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有义务维护三民主义这个为各方所普遍认可的重要旗帜,有必要驳斥一切违背三民主义初衷以谋求党派私利的错误主张。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三民主义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科学发展。这些努力一是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向正面发展,二是使得三民主义思想得以完整保存,三是赋予三民主义新的时代价值。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帮助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有责任传承好、发展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抗战时期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