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28 07:17卢爱新丁梧秀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育人

卢爱新,丁梧秀

(洛阳理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工科建设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工科教育提倡知识的文理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而目前工程教育领域的专业课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引领水平,但是鲜有思政教育的专业背景[1]。如何把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是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高站位,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价值

新工科建设旨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建成工程教育强国[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378课程思政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4],其核心是将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融入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是我们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时代,是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奋斗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376。高校作为汇聚知识和人才的高地,其人才培养必须同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使命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体现新时代的办学方向、育人导向,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是辅导员的事、是班主任和党团组织的事,与专业课堂教学无关、与专业课老师无关。这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育人的崇高使命,教书和育人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定的分离。课程思政围绕立德树人深挖新工科的学科育人价值,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破解了传统思政理论课单一课程育人的“孤岛”困境,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途径,强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教育教学活动要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战略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服从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极端思想的影响,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172。在当前人才竞争的国际大环境下,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思潮文化碰撞,作为身处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如果没有及时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必然会受到形色不一的各类非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导致人生方向的迷失。大学生“三观”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单一的教学主体偏重于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无法很好地收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专业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自觉,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7],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8]38。这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也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运用,更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回应。

二、强建设,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新工科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9]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除课堂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接触距离近,在交流上更容易产生共鸣,由专业认同引发的价值引导和塑造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显著[10]。因此,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需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强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识。虽然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整体而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选择题不是必答题,可以选择不做;也有一些老师认为,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专业课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本专业前沿知识和技能而非政治思想。因此,强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是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融入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式。一是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意识。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所有教师都要把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使每位教师明白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内在需求,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中,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1]。二是强化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主动意识。重视德育,强调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不仅是新工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融汇于教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强化育人的主动意识,准确把握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1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3]三是强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意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14]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工科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以本专业课程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课程教学活动中,以间接和隐性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行培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目的在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或硬性的嫁接,而是基于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依据本学科专业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要求,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进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专业教师,更能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敏锐性,主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其能否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

最后,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方能彰显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许多老师面临的难题。一些老师认为,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技能是两个领域,强行拼接打乱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事实上,专业知识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15],因此,如何因势利导、有效开发和整合课程思政建设,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从专业建设之于国家发展战略来发掘思政教学资源。“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为了培养引领未来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卓越科技人才,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中发挥全球影响力。从国家战略、家国情怀来向学生介绍专业建设和使命,势必会激励学生以更高的抱负、更大的热情、更强的意志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二是从专业发展之于学生专业自信来发掘思政资源。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沿革、专业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该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演进历程、历史贡献、历史影响、历史经验和学术前沿,势必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内涵和课程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自信,增强专业归属感并激发创新精神。三是从专业大师之于大国工匠精神来发掘思政资源。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为之舍生忘死、拼搏创造的“专业大师”,他们在专业发展、改革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正是开展课程思政所需要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聘请行业内的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开展现场交流,讲述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分享个人成长历程,让学生现场聆听和感受;也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学习、遵循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专注严谨、创新创造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进而转化为学生热爱祖国、刻苦求学、努力奋进的激情和动力。四是从专业内容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联发掘思政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并非脱离于专业课堂教学,而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导向深深融汇于各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之中。找准专业内容的切入点和联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得以有效融入和展现,让学生润泽心田、滋养精神。五是从国际对比之于民族自豪感来发掘思政资源。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引导学生从国际对比中增强“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国际对比中正视自身差距,找寻发展动力[16],把自己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积极融入刻苦求学之中,融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促落实,健全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新工科背景下,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规划。开展课程思政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工程。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位老师的各自为政,学校要在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这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由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二级学院协同指导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施意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课程思政项目研究,引导每位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全面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

用好“四个课堂”,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价值观引导和形成是一个不断经历了解、认同、实践、内化的长期思想发展过程。要真正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展教学路径,加强“四个课堂”的联动协作,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做细做实。一是用好“第一课堂”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系统专业教育,获得成长发展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基于专业课堂教学而推进,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二是用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时间外,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课外实践、学术活动、党建团学等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空间灵活多样,学生认可度高、参与性强。“第二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有很强的价值引导功能,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任务实现的重要场域。三是用好“社会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校外实习、学术竞赛、社会调研、暑期“三下乡”等校外学习调研活动,这是他们面对真实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众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青年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用好这一“第三课堂”,能够更好促进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377-378。四是用好“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不是虚拟课堂,而是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真实课堂”。面对学生数字化生存新常态,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发现问题、整合资源、进行价值渗透和引领,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1]

开展课程评价,完善激励机制。评价即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思政有效推进、育人目标落地落实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更好地激发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因此,开展课程评价,要从保护、引导、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来着力,对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更加审慎而多元[17],同时要及时跟进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激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优秀教师并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评价与激励形成双效机制,共同促进课程思政这一伟大教育工程发展壮大、卓有成效。

四、结 语

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8]。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不仅使工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协同效应、同向同行,还极大地提升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吸引力,丰富了课程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促进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育人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