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亮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运动训练项目有着一定的多样性,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人体机能等展现出极强的复杂性,由此导致运动训练会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面向不同身心素质的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对他们的竞技状态进行监测与诊断,并制定科学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而作为具有一定复杂性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在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向特定的人群提供已总结的常规性的方法与一般规律,还需帮助他们找到特殊规律。基于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获得明确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训练计划与方案。若想切实展现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完善与丰富。在寻求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应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功能进行拓展。而关于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新发展的研究,相关人员需从社会发展层面、体育产业升级、运动训练方法的多元性等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分析。从而,在不断融入新元素、新理论的过程中,促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获得创新性、长远性的发展。
运动学训练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源自国外,在我国获得应用的时间较为滞后。我国从1977年才开始引进西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最初未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前,仍形式化的在运动训练中进行使用。但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相关的学者与专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等,总结出更适合我国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经验,为后来构建中国化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的提议下,组织业内的专家编写了《运动训练学》。而第一部属于我国自主编制与出版的适用于体育训练领域的书籍的面世,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迈向新的发展进程。在对最初所引进的版本进行升级与优化的过程中,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逐步向系统化、成熟化的方向发展。逐渐被升级与日趋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不断融入新理论、新方法与新元素,促使其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与体育领域的发展产生密切的关联性。体育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将现代文化、网络元素等科学的融入其中,并形成专门的学术研究课题。即实际应用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指导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对超量恢复理论、时空协同理论等进行积极完善与丰富,并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并深度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运动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原则的基本确立。针对不同类型、参加不同比赛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应严格遵守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不应出现超负荷的运动与训练,杜绝发生危害运动员生命安全的不良现象发生。这一训练原则的基本确立,是对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设定的规范与指导,更是体现运动训练学理论人文性的重要标志。在揭示训练方法、训练特点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时,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在训练与比赛实践上进行服务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切实关注运动员个体本身的身心健康问题。这是长期、有效训练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全面推进运动训练计划的核心要求。
运动训练主要包括体能、心理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内容。而实际开展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需根据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状况、比赛项目等,有侧重地对不同技能与素质进行训练。如跳水、体操运动员与短跑、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内容有着显著差异性。在共性上,所有运动员都需在体能、心理素质上进行强化。但在技心能、技战能等方面训练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训练的内容。
运动学训练理论体系中阐述与总结的训练方法与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下适合于全部的体育项目。但更加精准与客观地来说,运动训练方法发挥着宏观导向的功能。即主要是提供基本的训练框架与依据,基于基本的方向开展具体的训练活动。而针对运动训练中存在的特殊规律,应遵循专项训练的规律,并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与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与举措。
从我国运动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其价值与功能的体现,主要集中在训练与比赛方面的服务上。围绕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的完善与指导,以及对相应实践问题的有效处理。运动学理论体系的实践与应用,更多是在运动员的训练上给予科学的理论指导。但面向运动员进行训练指导的最终目的,大多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竞技成绩。因此,我国运动学理论体系若想获得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应用,就必须向竞技体育学领域延伸。既要在训练层面发挥运动学理论体系的作用,还需在新的领域与范畴实现优质化的服务。从本质上来讲,运动训练是体育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应在实践中获得新的启示与创新发展。而运动训练学理论在完善的过程中,应与竞技体育进行深度融合。由此,逐渐形成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还可不断完善与丰富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即将体育运动与产业管理进行对接,不仅最大限度地突显技术层面的价值,还应借助科学的管理措施,助力体育领域获得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的话,未来我国运动学理论体系将逐渐渗透与延伸至竞技类体育管理学领域。形成集训练指导、体育管理、实践研究为一体的新学科,并对运动学理论体系内涵进行科学的丰富与外延。开创一个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局面,令其在体育训练、训练指导、体育产业管理等方面,都可发挥导向与指导作用。
常规性的运动训练指导、专项训练强化等,都属于运动学理论体系中研究的内容。相较来讲,以往业内更注重在训练与比赛实践上发挥运动学理论体系的服务效能,在专项训练理论方面研究的不是很深入。而运动学理论体系若想真正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就必须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改善不足或发展不擅长的领域。因此,应在专项训练理论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从不同的维度、不同视域深入探究。即当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终成果,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规律等建立新的认知后,可真正发现专项训练理论的作用与优势。即面向不同的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设计训练内容与方法的过程中,按照步骤与流程进行常规性的运动训练后,应根据运动类型、比赛性质等,对训练对象的专项技能进行强化。在切实提高运动员体魄与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应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使运动员在约定的期限内,在核心竞争力上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基于这样的设想与愿景,相关人员需结合我国运动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对专项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且在此领域中获得全新的突破,并保证专项训练理论是会获得新进展。具体来说,在专项技能、技战能等方面科学设定训练周期,并细致化的设定评价与考核的指标,确保运动员能展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例如,面向体操、跳水等技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应通过完善专项训练理论体系,帮助运动员在套动作的熟练程度、动作流畅性等方面进行不断强化。而针对射击类强调精准性的运动项目制定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应注重强化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以及观察力与洞察力。总之,相关人员需在技能、技心能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逐渐生成完善、科学的专项运动理论体系。在确保专项训练理论上获得新发展的基础上,促使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得以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关于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研究,应从现代思维、大数据思维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既定的理论依据,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态势与趋势,在运动训练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说,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应用,应在核心管理上进行创新。在融入新体系、新理论的同时,应在运动训练本身实现创新与突破。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措施,将会对运动员的最终的比赛成绩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而无论是融入体育管理学,还是对专项运动理论上进行突破,都是为了帮助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而以扎实、完善的理论依据为导向获得的良好训练结果,是对特定领域的理论体系的实践,更是验证指导价值与发现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当现代信息技术被深入的渗透到各个领域时,管理人员应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与观念。从现代思维、大数据思维审视目前运动训练方法,在认可与肯定既往的成果的基础上,应客观的分析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即对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拳击等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需有侧重的评定与分析他们的体能、心理素质、专注力、反应力等。而人类个体有着复杂的心理与身体构造,单依靠常规性的训练方法,只能在综合素质与专项技能上获得提升,但在心理健康、生命体征监测两方面是无法发挥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作用的。必须借助现代化的医学设备、仪器、大数据等,对运动员有关训练与个体成长的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与分析。即将先进的医学技术、心理学、大数据技术等,科学的融入运动训练方法中。并根据新融入要素的性质与功能,制定具体的标准、指标与应用流程。由此,在逐渐形成更具有时代性、全面性、科学性的运动训练方法的同时,使得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获得新的发展。
总之,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揭示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主要训练内容与方法。在历经引进、借鉴、创新等发展进程后,我国应继续秉承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原则,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与优化。将现代社会中适用于运动训练的先进技术、最新理念等,科学的融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促使其逐渐趋向商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全面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