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重构和实践研究①

2021-12-28 06:12孙南南
关键词:文化冲突外语跨文化

孙南南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所有高校教师的时代重任。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坚持思考和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能力。如何使高校学生提升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未来在国际事务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延展中国文化影响,减少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更是外语教育界的时代重任。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自2013年提出至今,文化交流的形态已呈现跨时空、跨地域、多渠道、全方位等特点。要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在重视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较高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大学外语教学应顺应时代需要,以培养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做出应有的改革和调整。

一、跨文化教育的文化哲学视角

跨文化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提出的,意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与教育实践主导下,家庭、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共同参与,对某一文化的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丰富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知识,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客观等跨文化态度,培养和提高其分析、比较和取舍异文化的能力,从而科学理性地面对国际文化现实。〔1〕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层面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有机融合,进而化解跨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推动全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

跨文化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化解狭义的跨文化冲突和促进个体的跨文化适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狭义跨文化冲突的内在机理。跨文化教育通过构建尊重、包容的文化态度,能够帮助摒弃以政治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文化价值标准,从而营造自由平等的跨文化环境。跨文化教育通过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从而帮助个体适应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转变。跨文化教育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文文化在不同文化环境间得以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人文科学则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从学科属性和学科内容上要遵循人文科学的基本原则,既要重视理性的反思和实证逻辑,又要重视人文精神。

二、跨文化教育的人文追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对跨文化教育的人文追求进行了学术性说明,主要包括化解文化冲突、保护文化多样性、提高国民素质三个方面。

(一)化解跨文化冲突,构建和谐国际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宏观上的区域层面、国家层面、民族层面还是微观上的地区之间、不同身份的社会群体等都普遍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形成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不同文化群体利益关系的因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可以传播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增进国际范围内不同团体文化间的理解,实现世界性文化的鉴赏。另一方面,跨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大文化意识与国际文化素养,以实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提高同歧视现象做斗争的可能性。

(二)保护文化多样性,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各个文化间征服与反征服的较量是跨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科技引领的文化成为优势文化主导着世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而较为原始的人类文化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下成为落后的劣势文化。这种被边缘化的劣势文化不但由于不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难以维持自身的发展,更要受到优势文化的歧视、侵犯甚至破坏,使得劣势文化犹如生态系统中的濒危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这不仅是劣势文化自身的生存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危险的。然而,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并未像物种多样性一样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因此跨文化教育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跨文化教育所倡导的尊重、理解与宽容的文化态度,能够在很大范围内形成对劣势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使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成为各文化群体的普遍观念,为保护文化多样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培养个体文化素养

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作为教育的部分内容,跨文化教育应该秉承这一方向,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并帮助国民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国民文化素养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从跨文化教育的任务方向来看,主要包括培养与巩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广泛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观念等。〔2〕

三、跨文化教育的模式重构和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的讲话中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在“讲好中国故事”时代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具备思辨能力且具有较高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首先,高校学生要能够深谙中国文化内涵,了解并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其次,在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语言能力及商务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再次,高校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未来国际商务需求,从而,提升全球胜任能力。以“促进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深度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立足本民族文化,探寻融入文化对比及树立文化自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尊重异国文化的前提下,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有崇洋媚外、褒西贬中的倾向。教师始终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基本理念,梳理教材、转换视角,探索全新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转换教学视角,引入中国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国故事的讲述视角和叙事风格。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不能过于肤浅,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研究、挖掘、发现和思考。中国传统故事的讲解不能够离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理念。外语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及脉络,巧妙地找到与古今中国故事的切入点,让中国文化内涵教育自然渗透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时,关注新闻,汲取营养,实时的故事讲述更能感染人、影响人,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及全体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更有传统中医院领域的重新认知和突破这些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当代中国故事也是文化传播中的主要内容。

(二)拓展教学内容,融入文化知识

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首先,注重语言本身的理解,即基于词汇、词组层面的语言形式的理解以及基于句子层面的语言功能的理解。其次,加深字里行间的理解,即语篇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具有什么样的语篇特点及文体特征等。包括文章作者、时代背景、哲学思想及文化内涵等,教师对语篇的深层次解读有助于引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者,语篇隐含深意的理解,即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及哲学思想等,在此基础上找到哲学思想及文化根基的立足点。

(三)尊重文化差异,提升思辨能力

东西方国家历史各异,文化风俗更是各有不同。在感知各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异同,使学生逐渐坚定立场、辨识差异、反思歧义、化解对立、促进融合。高校学生接触各种前沿咨询的渠道很多,学生应该能够多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呈现等方式,激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思辨、多表达,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文化精神。

(四)建构传播途径,提升文化素养

中国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的时候,出于新鲜感和好奇心,人们更多的接收外面的信息。而今,各国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呈现多维度、多渠道等特点,高校学生应该肩负起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高校学生可以用利用的平台和手段很多,比如借助中外媒体、借助网络平台、借助孔子学院、借助各类高校社团及各类外语竞赛和活动等途径将中国故事讲给外国来华留学生及游客、外国驻华工作人员等,客观准确地将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高校学生要用敏锐的视角、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技术将中国文化分享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平台能够越来越多地了解国内及国际的时事新闻,导致多元化思想的产生。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好国特色,要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外语跨文化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