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
【摘要】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生活化教学能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科学又主观地探索物理的奥秘所在。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就生活化教学走进初中物理课堂的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084—02
教师应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整合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眼界,激活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物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理现象,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整合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从而让教学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活化物理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在生活化物理教学中,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并用来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生活化教学走进初中物理课堂的策略
1.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生活案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在物理教学导入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物理情境,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充满浓厚兴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有关内容时,教师应提前准备一根破裂的吸管和一杯盛有黄色橘汁的饮料。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难以用这个吸管喝到饮料。在此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喝不到饮料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是吸管上有破裂的地方。此时,教师顺理成章地导入大气压强知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魅力所在。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初中生认知特点规律相适应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
2.密切结合生活,优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为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目的,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巧妙应用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如在教学“杠杆”有关知识时,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然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关杠杆的实例,如天平秤、跷跷板、剪刀、钳子等等。通过借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物理现象,從而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针对“给我一根杠杆,我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提出质疑并进行探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总结杠杆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利用生活实例,组织学生探讨交流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体验。人的认知是需要依托一定情境的。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选用生活中具有物理特性的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探寻物理原理,并对其中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认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拉近它与物理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动力。例如,在教学“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境搬到课堂上来。如运动员在起跑时,一般是看到发令枪喷出的青烟就出发,还是听到响声后再起跑呢?运动员都是看到枪口喷出青烟,而不是听到发令枪声音再起跑,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又如,收银员根据弹钞票的声音来辨别钞票的真伪;买西瓜的人用手敲一敲西瓜,通过听西瓜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此瓜是否已经成熟;影视剧中侦察兵趴在地上用耳朵贴着地面听一听,就能辨别出火车、汽车或马队距离自己所在位置的远近。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并借助生活中的体验学习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2]。
4.借助生活实例,提高理解能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借助生活实例,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很近,还有利于降低认识和理解难度,从而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应以生活实例为桥梁,借助直观形象的生活实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学习思考探究活动。如冰天雪地里,人为什么用绳子绑在鞋子上?汽车轮子上为什么会安装防滑链?重点以学生骑自行车为例,车下坡时,骑车的人并没有怎么用劲就能骑行得很快?通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学习和理解摩擦力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物理习题设计,让物理题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有关知识时,教师这样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大街上的路灯采用的是串联还是并联?如果一盏灯出现故障,其他灯还能正常使用吗?为什么?在卧室的门口及床头分别设置一个开关,都可以控制房间里的灯,画出具体的线路图。
5.开展物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很多物理概念、原理。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实验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从而促使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加强对物理知识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电荷”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静电现象为例。教师拿出一把塑料梳子,在头发和衣服上多次摩擦后发现,这些小纸屑都被吸附到梳子上去了。在教学“空气”有关知识时,为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如纸水杯或水瓶,开展瓶吞鸡蛋、水瓶变形实验。教师将一些热水装入矿泉水瓶中,立即把瓶盖拧紧,然后再淋上冷水,引导学生对矿泉水瓶的变化进行观察。结合实验,提出问题:瓶子为什么会变扁?通过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压强的知识。又如,在教学“折射”有关知识时,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将一支笔插入水杯子,学生就会看到这支笔“折了”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将一把尺子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学生也能观察到这把直尺变“折了”的现象。在设置这些问题情境后,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地参与到折射知识的学习中来。因为生活化实验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并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很受师生青睐[3]。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法,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素材,能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认识和理解的难度,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梅.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8.
[2]张小光.分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83.
[3]张伟.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20(04): 82.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