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清刚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在现阶段,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德育缺乏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对课堂和教材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探索,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意义;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066—02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句话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但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出现问题。语文课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相关的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小学德育工作。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2.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性格和品行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的,为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定势思维,无论我们多么提倡素质教育,但对于他们而言,还是无法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
2.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也增加了很多德育方面的内容,但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德育的内容涉及得较少,或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笔带过,流于形式,仅要求学生将德育内容进行背诵和抄写等。这样的形式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实施,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3]。
3.难以发挥教材的作用。当前,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着很多潜在的德育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部分教师的认识不足,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课老师负责的,因而对这部分的知识不够重视。在教学时,坚持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而对德育的内容常常一笔带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导致德育效果不佳,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施,发挥不出语文教材应有的价值[4]。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代替的,他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人们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要学会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做好表率[5]。同时,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提升自我,在教学中要有意无意地渗透思想道德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修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实,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让学生掌握所学文章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内容,进而做好道德教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让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6]。比如,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离别之情,笔者先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如果送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家人,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离别的内心感受,并懂得怎样去珍惜身边的每个人,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3.将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德育工作离不开生活,只有将学生的德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德育的魅力,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融入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体验社会,可以从一些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历,还能提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革命传统精神;组织学生去图书馆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平时多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口才,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活动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结合语文教材,渗透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一些专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编制的,内容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典故等,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读课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8]。比如,在教授歌颂古人的英雄事迹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旨,进而了解古人优秀的品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又如,在教授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时,教师就要通过课文的讲述,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和壮观,同时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迫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5.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外,课外阅读在其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课外阅讀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能将课内阅读有效地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为此,教师应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的队伍中来。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挑选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但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9]。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语文教材思想性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而让学生在努力提高语言文化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宋丽霞.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01).
[2]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4).
[3]王蕾.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4(09).
[4]王赛.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
[5]刘玉枝.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
[6]蓝亚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语言沟通的探索[J].才智,2017(12).
[7]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3(75).
[8]魏元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55-56.
[9]王德娟.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0):16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