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亮德:回归教育本真的呼唤

2021-12-27 05:32方艳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

方艳

[摘要] “生命亮德”呼吁回归生命本体的道德教育,追寻双向生命成长的教育目标。然而,现实中却因评价尺度功利化、班级关系异化等带来了一系列对“生命”漠视的现象,班级生活中的“生命教育”意识淡薄。作为班主任,探寻追求实现“生命育德”,可以转换视角,于生命的立场再识自我与儿童。通过优化班级环境,唤醒生命自觉的能动意识;柔化班级氛围,营造生命自在的交互环境;丰富班级活动,拓展生命实践的多元渠道,发挥班级生活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生命亮德;生命教育;教育本真

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将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把人看作生命体来教育,为了生命的发展而教育。而德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更要突出生命属性。中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我国迈向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下一个十年,如何深化与落实“生命亮德”的理念,提升教育的生命孕育功能,是我们班主任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命题。

一、解“生命亮德”之核心要义

1.基于与回归生命本体

教育要关注生命本体,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教育家都曾就此展开论述,其中不少表述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如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的主张,他强调教育者眼中要有学生,要关心学生做人的品性。鲁迅言“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他强调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本质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话无不彰显着教育是一项具有生命活力的事件。

而“生命亮德”的主张正是在响应“以生命作为教育基石”的呼吁。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坚持生命教育的立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还教育活动以内在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2.重视与发展道德情感

传统的德育活动着重于道德规则的学习和遵守,提倡以严格的纪律和奖惩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把道德成长仅仅局限于学生对规则的无条件遵守。这样的导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在追求道德理性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而“生命亮德”所追寻的道德教育目标不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的接受、对道德要求的无条件遵守,而是强调德育应基于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体谅和关怀。德育不再是教师面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是在生命教育的立场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建构。在心灵与心灵的交互间,认识生命之真,践行生命之善,追求生命之美,活出闪亮美好德性的生命状态。当然,教师也不再是单向传授的角色,教师的生命系统在此过程中也得以变革与更新,实现双向成长。

因此,本文中所提出的“生命亮德”主要是指教育者,此处主要指班主任,在立德树人的常态教育教学中,坚持生命教育的立场,突出生命至上的追求,真正架起教书育人和学生生命发展之间的桥梁,使班级育德始终从积极、正向、美好的方面开展,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鲜活的生命闪亮着美好德性,实现师生生命共成长的教育目标。

二、析“生命亮德”之现实处境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基础教育改革已走过20年,收获颇多。但我们也发现,不管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道德教育改革,多聚焦于课程及课堂教学本身。我们深知,对学生影响极其深远的不仅仅是课堂,还有隐性的文化氛围,如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是学生一天之中身体所处时间最长的场域,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场域。学生在其中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发展、价值启蒙,班级生活作为一种隐性德育影响,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的班级生活卻充满着对“生命”的漠视,具体表现为:

1.评价尺度功利化

理想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多主体的,然而在现实的班级生活中,成绩、考试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当然,这种功利性评价并不是班主任刻意为之,而是受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好的成绩才能上好的大学,好的大学就意味着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如此,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就愈演愈烈,最终侵袭到了班级生活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校,凡是能节约时间,用以提高成绩的方法都被视为好方法。比如,有的班级设置特殊座位,有的班级以成绩好坏论英雄,有的班级布置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被功利化评价指挥棒压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人告诉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只是那白纸上的成绩,还有爱与希望。他们在这单一的、功利化的评价尺度中压抑地前行,生命之光逐渐黯淡。

2.生生、师生间关系异化

在单一的、功利化的评价尺度之下,师生间的互动愈发苍白而单调。班主任除了有自己学科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应付学校各个部门安排的任务,处理班级事务,每天非常繁忙。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维持秩序,避免事故”。教师对于班级的突发事件,第一反应不是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而是想着如何最快速地平息事件。至于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契机、事件中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不会得到重视。很多孩子都难以在班级生活中体验到师生间的体谅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简单的“禁令”。匆忙与武断,无法滋养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当然在这样的价值引导下,教师也无力无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其所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认识的片面、关系的异化、情感的冷漠。在学校,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们不得不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同学。而且,就算教师在班级极力淡化成绩排名,那些成绩不佳、常规表现不佳的孩子在班级也很难得到认同与接纳。因为,孩子们之间没有多元丰富的平台,去互相展示与见识他们生命中的其他精彩。师生、生生间心与心的交流被切断,生命成长空间极其狭窄。

三、探“生命亮德”之实现路径

1.换视角:于生命的立场再识自我与儿童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我们往往会直接指向教育者可采取的教育策略的研究。但其实很多时候,班主任采取的班级管理策略、所营造的班级文化氛围,往往受制于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本文中即体现为班主任对自我及儿童生命意义的认识与

关照。

说到这儿,笔者想到了自己在初任班主任时的一个小故事:当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带着满满的教育热情来到学校,担任一年级4班的班主任。当时恰逢融合教育刚刚开始,而我的班级恰好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小C。起初,对待他,我充满了耐心与热情,课后还会积极去研究陪伴他成长的策略。但特殊孩子的帮扶与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评比每天却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好景不长,伴随着学校每周优秀班级评选的推进,我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一整个学期,我们班一枚流动红旗都没有得到,每一次都是因为他而扣分。这时候的我被自己的面子所裹挟,心浮气躁,就想着如何快速地解决这个扣分的事件。在这功利性目标的驱动下,我对待小C的方法显得简单而粗暴,但效果并不佳。

后来,也是因为小C,我的职业生涯,甚至我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参加完教研活动,刚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就跟我说:“老师,今天我们班又扣分了!因为小C把讲台弄得乱糟糟的。”我转头一看,确实讲台上被团了一堆面纸。我劈头盖脸地把小C批评了一顿,这时我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小C,而是评比分数。而就在这时,小C突然走上台来,眨巴着大眼睛悄悄嘀咕:“方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今天中午吃的是鸡腿,我想留给你吃,你太辛苦了!”他的手顺势指向讲台上那一堆面纸。在那一瞬间,我的心灵被这个孩子给触动了,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

这个故事至今想来,我的心头都酸酸的。这个特殊孩子身上所闪烁的生命光辉让我无地自容,也激励着我后来的思索与成长。站在生命的立场,我一次次地去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竞争。找到答案后,我帮助小C 的方式、班级管理策略及营造的班级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其实,在一线教育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当我们停下来反思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提升班主任“生命教育的意识”多么重要。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的意识”需要我们换个立场再识自我和儿童,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尝试:

把握教育规律。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歷各式各样的评价。这时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切勿急功近利。回到教育的原点,去追问与思索教育的本质。加强理论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培养”内化于心。偶有迷失时,及时反思,坚守教育初心,把握教育规律。

解读成长契机。每个孩子都在用行动来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去解读儿童的行为,倾听他们的故事,挖掘成长的契机。班主任的眼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

提升教育素养。班主任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体,理应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及实践反思。重新认识生命及其价值,把握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形成关爱、平等、发展的基本态度。从自身出发,学会自爱及情绪管理,做学生生命成长的示范者与引领者。

2.重引领:借班集体生活涵育儿童生命成长

当然,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也有很多学校与班主任进行了诸多尝试。在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他们创新创造,努力探索能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班级文化。从他们的探索与尝试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启发:

(1)优化班级环境,唤醒生命自觉的能动意识

班级的物化环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致,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的班级看起来干净、整洁,但整齐摆放着作业本的图书角、难以触摸到的墙面装饰等,看起来却那么苍白单调。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中缺乏了儿童生命的参与。叶澜教授说过:“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物化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唤醒儿童生命自觉的能动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笔者的班级,教室环境都是由孩子们自己打造的,每个月都会发生变化,教室里处处充满着生机。初期,我们会将班级分成不同的区域,由孩子们自行申报组成小组进行设计。有的想创建植物角,制作生态景观;有的想建立生物观察角;还有的想创新阅读小站的布置……孩子们的想法丰富多样。从初步设计到小组修改再到班级共同商议,一致通过后亲自动手。这个过程激活了孩子的思维,激发了孩子的能动意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孩子的能动意识,让他们亲自打造自己生命成长的空间。班级布置不再属于老师或者少数人,不再只是应付检查,其中有很多文章可做,还需要我们继续

探索。

(2)柔化班级氛围,营造生命自在的交互场域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如何交往与相处,这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如能合理利用,将发挥极大的教育效果。

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受单一价值导向的影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并不是平等的。那些成绩优秀、规则感强的孩子在班级中时常处于人际交往的上风,而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则处于下风。这里,我想到了小A的经历:小A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因妈妈难产,而导致她语言表达、智力发育等功能受损。她不仅经常会尿裤子,而且课堂上还会四处跑动,但这都是受她生理发育所限。连自理能力都欠缺,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在现行单一价值观的导向下会过着怎样的班级生活。

然而很幸运的是,这个孩子遇到了一个非常有情怀和方法的班主任。不光对小A,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这个班主任都始终坚持敏锐观察和及时引导。每当有孩子做出值得赞扬的事情时,如主动捡起垃圾,这位老师都要在放学前对孩子点赞引导一番。每天放学时,她也都会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一方面告诉这个孩子老师对她的爱,另一方面也告诉所有孩子老师爱所有同学。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个老师教育的效果——在一次评选礼仪之星的时候,竟然有好多同学推荐了小A这个特殊的孩子,最终小A成功当选。这令人惊讶的结果正是来自老师所有的教育管理从生命的立场出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有着众多无奈的现实环境下,班主任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我们自己出发,立于生命的立场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时,我们也要创新班级教育策略,帮助学生们能够互相全面了解,看到那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生命的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柔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生命与生命间实现自在交互。

(3)丰富班级活动,拓展生命实践的多元渠道

班级活动承载着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营造和班级人际关系建立的全面功能。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既发挥了班级活动的应有之意,同时也体现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在一线教育教学中,不少优秀的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创新。比如,有的班主任结合自身学科特性,开展主题活动,学生既能巩固所学,同时还能丰富实践经验;有的班主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段特点,开设系列化、课程化的班级活动;有的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这样的阵地,创新形式,让学生在班会课中发挥主体作用。还有的班主任,打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隔阂,将班级活动的场所拓展到家庭、社区之中。在真实生活中开展活动,充分利用诸多有利资源,拓展学生生命实践的多元渠道。

总之,我们先行动起来,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以一种积极的、阳光的、美好的眼光去审视学校、班级常态生活中的一切细微之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活动,每一节课堂,每一点观察……我相信,一定能激活学生的个性道德潜能,使其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释放出光和热,使每一个学生真正领悟到生活与生命之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正平.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齐学红.班级社会空间:作为一种隐蔽课程的道德教育[J].班主任,2013(05).

[3]龙红霞,易连云.论班级生活中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2).

[4]靳亚梦,田夏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须回归生命[J].教学与管理,2016(11).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
论初中英语生命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探究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