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富有社會责任感和公益道德心的人。因而,要想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各门知识和开展各种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本文针对在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成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028—02
社会责任感是对他人、国家以及社会自觉做好事情的一种要求,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国家人才的质量,可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关乎国家教育工程的大事。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从小学阶段着手抓起。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农村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成因
1.现状。(1)家庭责任感弱化。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在家不愿意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面对父母的宠爱和关心,很多孩子觉得理所当然,对父母平时的辛苦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孩子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以至于对父母心存怨恨。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是一味地享受和索取,却不知道奉献[1]。(2)自我责任感弱化。有的孩子没有较大的志向,平时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总是追求权利的享受,而忽视了应该履行的义务。生活中,总是喜欢要求别人,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避而不谈。(3)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责任感弱化。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轻视了集体利益,对社会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成因。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喜欢模仿和冒险。但在平时又不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是单纯地追求吃喝玩乐等,以至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观察实际情况发现,很多父母在平时都更多地关注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本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批评和教育。尤其是一些农村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大部分的老人都思想落后,平日里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从社会因素来看: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化影响了小学生的判断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悖于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不断暴露并且滋生蔓延。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根源。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道德教育不断弱化。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育人是重中之重。学校的道德教育对小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感到无奈。在学校重视学生成绩,却不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受恩于人切不要忘记感恩,还要懂得知恩、感恩、施恩。因而,教师首先可以搜集一些感恩的典型案例、故事等,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如,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呵护,让学生感悟亲人之间的爱;感谢老师,感谢他们教给有用的知识,引导自己学会做人;感谢同伴,是同学的帮助让自己体验到了温暖的友谊等等。其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酸甜苦辣,从而更深刻地接受感恩教育[3]。最后,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小事做起,将个人感悟转变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帮助和关爱他人。
2.利用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在实践中不断让其得到强化。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每年爱心人士对学校贫困学子慷慨解囊、热心助学的义举,引导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等等,让学生感受这一举动的意义以及社会价值和效应,并树立长大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困难孩子的远大志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所有关心他们的人。这样生活中感人的一段段事例远比生硬的说服教育效果好得多[4]。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曾倡议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来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温暖。此外,每年夏天南方有很多地方会受水灾影响,有些受灾严重地区的孩子连基本的吃住都难有保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严峻的时刻,教师就可以提议学生为灾区捐款,让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滋润灾区群众的心田。
3.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责任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和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也像是一个小社会,他们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一份子,理应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要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找到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位置。比如,教师可组织团体性的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因为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才能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5]。又如,还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或者“走进养老院”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责任与成长,只有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学生才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人以及社会,并学会承担责任[6]。
4.培养学生不推卸责任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犯了错误特别容易推给别人,这样的习惯不是一下子才出现的,而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已经被刻进了骨子里[7]。因而,在学生时期就引导其养成能担责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例如,有一天早上,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了,于是,笔者问是什么原因,他回答:“妈妈早上忘了叫我起床了。”我问其他学生:“大家说说上学是谁的事情?”学生管道:“我们自己的事情。”“那小平迟到了,应该是谁的责任?是妈妈的责任?还是他自己的?”学生答:“他自己的。”于是笔者接着说道:“就是,上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怎么能把迟到原因推给妈妈,是你自己没有操心,没有责任感。”小平听后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经过这次及时教育,学生迟到的现象也少了,也能尽快进入有序、高效的学习生活中。
5.强化学科渗透。学校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具体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肩负起重任,在学科中渗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8]。如,在语文兴趣小组课上,笔者讲解课外知识《论语》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仁以为己任”,笔者引导学生探讨“仁”字应该怎么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最终学生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这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和责任感。
总之,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坐等学生长大以后才去重视这个问题,而是要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停风.关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6(20):51-53.
[2]陆士桢.给未来一份责任——中小学该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人民教育,2009(07):02-05.
[3]潘华英.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教育[J].德育,2009(11).
[4]刘芝花.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及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2(02).
[5]张允照.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2008(10).
[6]王文翠.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旬刊,2017(02).
[7]张继辉.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的研究[J].散文百家旬刊,2016(12):12.
[8]秦建斌.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新校园(学习版),2013(04):23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巧妙渗透创客理念强化农村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549)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