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年修订)》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习作中应当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开发习作的新素材源泉,发展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和运用的能力。下文,笔者从实践出发,结合例证,从多个维度探索适宜的新型写作源泉。
一、愿景:搭建语言文字的桥梁
小学是儿童系统学习语言的首要阶段,是今后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成长的摇篮。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亟需师长和社会为孩子们创造有益的语言学习环境。一线教师群体作为重要的引导者,应当从了解儿童在学龄阶段早期的语言发展规律开始。
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他们的线性成长一样,是有迹可循的。随着孩子们走进校园,每日学习观察的对象从身边父母和家人转变成老师和同学。这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从家庭影响主导向家校影响转变的过程。这期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但不可忽視的是,学校逐渐在孩子的教育影响上占据主导地位。落实到教育的明细上,我发现小学生群体纯粹如水,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对于现实一定程度上理解的映射,可以说语言的发展水平完全受到认知概念的极大影响,是认知先于语言,认知决定语言。身为教育者,必须先关注孩子的日常认知,走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才有机会在这“有机合成”中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
从教师的固有经验来看,小学生学会知识到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复杂的认知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这也是感性语言表达的根源所在。从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视角,反映到日常教育和观察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学生表达和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们日常交谈、课间游戏,都常常涉及到热词和网络语,甚至带进了课堂里。部分热情洋溢的学生在表达情感时也会用上网上一些著名有趣的“梗”,让课堂多了一份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诉诸于文字表达,集中性呈现在老师们面前的就是日常习作了。大小作文中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内容包括有趣热词、流行歌曲、聊天用语……这些都有所呈现。让我在赞叹的同时也不禁心怀忐忑,过度的网络语言文化冲击该如何去看待?又应当如何为孩子们在学习认知和语言表达间搭建起合理的桥梁呢?
追根溯源,既然小学生趋向网络表达的原因是多媒体接触较多,那么就有必要另辟蹊径,为孩子们开辟新的渠道,打造新的认知源泉,即源泉开发。而想要合理有序地去开发新源泉,必定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指向。一个真正有效的语言表达(习作)源泉也应当是亲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对其有感且乐于表述的语言文化节点。为此,我从日常的学生习作出发,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和可能存在的表达源泉,来帮助他们完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习作表达转化。
二、尝试:开发语言习作的泉源
(一)在文言古语中撷英
在新教材中,创新是一大特色。新的教学策略单元、新的课外阅读导向单元,更有新的文言趣味性小短文。文言小短文体例特殊,风格多样,在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就已经涉及到了古代寓言和名人轶事。为适应小学生的学段特点,文言文务求精简意赅,主题鲜明。其中《杨氏之子》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全篇不足百字,但主题清晰,始终围绕杨氏子聪慧的特点,举了个充满谐趣的对话小细节,让人捧腹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些文言短文亦是极好、极适合的写作素材和学习资源,本身篇幅短小,孩子们只需利用零碎时间,就可以做到广泛阅读和积累。一来在自己的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有例可举;二来通过文言文的参照,能够极大地规范写作的格局,使其整体上结构完整,做到思路清晰。
1.广阅读的积累
针对上述环境和目标,从实践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当先以兴趣为导向,在深刻理解课内文言小短文的基础上,结合手边的配套练习和课外习题,指引孩子们做课外文言小短文的广阅读。
首先在于适处取材。上例谈到的《杨氏之子》取自《世说新语》,这就是文言小短文的宝库之一。《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中有大量如杨氏子一般的奇人和轶事,且大多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做“踮脚”尝试,进而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文言积累。举例来说,《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就是典型例子。这一篇所记的是名士们的雅量,他们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件时往往神色自若,应付自如。其中顾劭、王戎、嵇康的故事寓教于乐,尤其适合孩子们阅读学习。
在实际的阅读指导中,可以按照“一读、二说、三归结”的教学顺序来进行。“读”是精读,需要高年级学生对文言段落进行精细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要读出语调语感。而牵涉到人物对话的句子,更要反复范读朗读,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文言,体味古人言行的独到之处,拉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做到阅读文言和平时说话一般,让古人的风采再现于课堂。其次就要立足于理解,言为心声,引导孩子们说说文言小短文的大概意思。与此同时,在“说”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异声”,个别孩子可能有自己对段落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在他们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应当在结合自身理解和一般注释来加以评判。可能会有出入,但那些有学生思考痕迹、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应当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期让更多的孩子进入文言文的深层次阅读中。最后,当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言内容时,需要找寻“回归点”,即那些能够代表小短文主题内涵的要素。前例提到的嵇康,他谈笑面对生死的高雅品格就蕴藏在字里行间,学生们在自读、自叙的过程中,只要经过合理的引导,必然会情动于中。一方面感慨古今之大不同,同时为古人的心胸气量所震撼,内心将会产生情感表达的需要,想要迫切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在日常文言教学中常见且可贵,这也正是文言小短文的巨大情感煽动力,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者加以重视和把握。在此环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们打开话匣子,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在把握住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紧扣情节、把握人物、体味内涵,引导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在取材过程中,选取同类近似的素材更有指导价值,便于孩子们举一反三,获得阅读的亲近感和成就感。
2.共情后的表达
孩子们有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也就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将文言阅读的感受融入学生日常习作呢?笔者总结为两类,“寻同”和“比对”。一方面,孩子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大小问题,极有可能与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发生交集,从而产生“寻同”的心理活动,这有利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习作表达。《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新教材中的文言小短文,其中讲述了钟子期和俞伯牙两位古人间的深挚友谊,还衍生出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典故,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班上一位同学在习作中就从生活中联系到了这点:
今天回家以后,我突然想到了荣荣。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俩跑步总是班里最快的两个,每次跑完我们都击掌庆祝。但今天体育课却只有我一个人领先,我感到有点孤单,要是他还在班里该多好哇!我想,我和荣荣之间的友情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永远会延续下去……
学生在理解文言后,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对于身边友谊的看法,这大大加深了情感表达的力度,显得有知识,更有真意。同时,就像硬币有两个面一样,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见“不一样”的现象,由此就有了“比对”的看法。同样以伯牙古琴引申出的高山流水為例,有乐器特长的学生在她的作文中是这样表述的:
虽然没有准备好,但我还是怀着侥幸的心情走进了考场。前面的谱子背得挺熟的,我就按节奏弹了下去……哎呀,又弹错了!估计这次悬了,我想到了妈妈失望的眼神,眼里已经有了泪水。理想中像高山流水那样高雅的曲子,我什么时候才能完整地演奏出来呢?不管怎样我得坚持下去,我默默为自己鼓劲。
同样的文言故事,因为它本身的精简意赅、主题鲜明,所以运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短小精悍的文言小短文就是最好的习作素材,它们值得教育者加以重视并充分进行拓展阅读和习作训练。
(二)在网络平台上扬弃
回到当下,网络语言文化对学生表达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而且已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言谈中常带有网络内容,写作中倾向更是明显。由此笔者反思,既然学生群体普遍亲近网络文化,对其青睐和认同已成事实,那么就有必要合理地利用它固有的平台优势,来帮助学生规范和提高习作水平。这是一种更深层级、有所选择的开发,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别意识,能够自主吸收并利用优秀网络写作素材,同时保留传统写作的内在“灵魂”。
在学生的日常习作训练中,笔者观察到最鲜明的网络化特点莫过于频频出现的一些网络热词和流行语。“逆行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友谊的小船”“奥利给”……这些新词鱼龙混杂,但其中部分确实具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如上例中提到的“逆行者”,最初指的是在疫情期间,当别人都在设法逃离疫区的时候,逆向而行奔赴战场的医护人员。后来词义逐渐扩大化,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逆向而行的人。像这样积极的时代热词出现在作文中是值得肯定的,它们展现出了学生们的当代视野和正确价值判断。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网络用语,是出于恶趣味的目的,不仅含义模糊,而且刻意错字别字连用,对处在构建语言基础阶段的小学生群体来说,不啻于一条影响深远的歧路。
因此,面对这好坏参半、同时纷涌而来的网络流行语,学生群体如何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好坏并合理使用呢?首要便在于认知。唯有“懂”,才能“扬”和“弃”。教师不可能隔绝学生与网络之间的联系,那么只有让他们有意识地去认知热词和流行语的意义。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引导,其一是网络所见。学生们浏览网络或聊天遇见了新词句,就可以记录下来,随后有意识地去查找词句的涵义。这尤其需要老师的规范和指导,可以利用阅读课、班会课的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最近遇到的网络新词句,然后作有针对性的答疑分析并适当激励,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明确使用条件。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好的词句有选择的用,不懂的词坚决不先用,以此规范语言表达的先行习惯。其二是日常交流。应当引导学生回归身边的人和事,寻找优秀网络用语在他们身边的具体体现。比如,你身边的她或他难道不也是位最美的逆行者吗?我们就来细心观察一下他,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孩子们有指向地回归生活中的闪光点和感人之处,从而表达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之美的观感。最后便是具体写作。当学生自我表达诉诸于笔端时,就应当撤去樊笼,给他们留出自我驰骋的空间。在前提既备的情况下,学生习作表达的乐趣就在于畅所欲言,以“小大人”的视角来展现他们眼中的万事万物。以下是学生的优秀习作片段:
坐在家里看新闻,一篇篇报道让我泪目:年轻的护士姐姐剪去及腰的长发,只为了能穿上防护服;长时间戴口罩后,医护人员的脸被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们,更是最美丽,最可爱的人。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他们的面庞,但留给全世界的却是一个最美的逆行背影。
三、成效:接力文字传承的薪火
本次覆盖中高年级的习作源泉开发活动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目标。在源泉引入开发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作文,这些作品关注到了生活细节和日常所学,将真正的思考融入了进去,学生在写作中向读者倾诉了他们的心声,大大别于以往的同质化作文。同时,以写作带动了更有指向性的阅读。学生间的读书氛围较同期明显更加浓郁,孩子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课内外的书本上,以读助写,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表达的循环。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言行举止,班级整体上变得更加文明和有创造力。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也得到了一次系统性的锻炼,他们开始关注语文学习方方面面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整体性有了明确的感知,这对他们今后的深入学习研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我校的实践过程中,各学科间的学习要素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化学反应,在学生写作的这片天地中,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有效地记录下了他们成长足迹。
习作源泉开发是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孩子们的写作指导和规范的方法更是需要不断地去改进,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发现和认知。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基础
开发习作源泉是个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关乎成败,一味教师引导的结果只会流于表面。所以,需要确切认知学生群体的兴趣所在,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指导方法并融汇入学生自己的作文。而对于具有时代意义、学生兴趣不明的习作素材,如果必要,就得先共情,通过有效情境的展示,让学生心有所感,有了表达的意向,才能合理地呈现在他们的日常习作中。因此,教师应当具备有学生们的视野,靠近他们的兴趣,然后才能有选择地帮助他们呈现,从而提高习作水准。
2.关注错点才是真正的提高
对于渠道各异的写作素材,学生们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有合理使用的,但也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甚至生搬硬套,那么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当此之时,找出其中错误的典型,利用习作课堂来集中纠错,就是整体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好时机。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发现,然后重点指出,同时提供优秀范例,帮助孩子们正确的改写,才是一个完整的源泉开发过程。
3.活动设计再添乐趣
学生们的日常习作值得交流和分享,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形式,来为学生营造写作的交流平台。有新意的优秀习作值得周边同学学习效法;而存在问题的作品也可群策群力,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己寻找改进的表达方式才显价值。而身为教育者,就可以在融入中引导,在引导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