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花
学困生转化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不能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不仅会影响学困生学习质量,对其一生发展也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学困的原因是多元的,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不高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改变师生关系,创建密切的师生交流空间,藉此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那么学困生转化就有更多的可能。即借助情感教育改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一、学困生特点与行为表现
基础教育中出现学困生的原因,常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自身发展原因,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很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继而产生走神、分心等问题,影响课堂学习质量。而且在课下学习中缺乏自律与有效学习策略,降低学习成效。其次学习质量的优劣,也受到学习动机、兴趣方面的影响。许多学困生在求知欲、好胜心、主动性方面比较缺乏,缺乏学习的信心,自我评价偏低导致降低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最后,由于学困生长期成绩不佳,经常出现自卑、懒惰、依赖他人等问题,学习焦虑情况比其他学生高。
学困生仅仅是指因各种原因出现学业上困难的学生,而不涉及品德等问题,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是对教育公平的積极响应,基于师生关系视角,通过情感教育来树立学困生学习信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提升学困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师生关系视角下学困生情感教育与转化路径
学困生转化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情感教育来树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积极性。学困生形成中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中。在转化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首先,为每个学困生建立针对性的学习“期望值”与目标,以“最近发展区域”鼓励学困生努力实现目标,慢慢提升成绩后,建立学习信心。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缺乏学习信心,如何培养学习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首要问题。师生关系视角下培育学困生学习自信心,教师需要确立师生交往过程中学困生的主体地位。一是不能轻视每个学困生,课堂中给予平等交流机会,并坚信“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的理念,相信学困生最终会转化。二是培养信心时要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效。例如,在部分学困生面对长期的学业失败问题,学习兴趣逐步下降,根本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课堂上也不积极参与,更不会与同学交流。针对此类问题,从师生关系角度出发,开展教育需要提升学困生的自我学习效能,认为自己在努力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当自我学习难以提升成效时,则会建立与教师的交流,激发内在潜力。三是教师给予一定学习期望值,激励向前。教师可以与学困生进行专门谈话,先树立一个较低的要求,例如要求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等。在做到这些简单要求后,再提升到对学业成绩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师所设定的“期望值”,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其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学困生转化提供宽松氛围,缓解学习焦虑与学习压力。许多学困生短期内无法达到班级平均成绩,不仅学困生产生焦虑心理,甚至部分教师也会出现消极情绪。针对这一问题,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交往技能,根据学困生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坚持民主型的教学风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提升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有效性。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多使用“你们怎么看”“你们觉得怎么样”等引导语,通过“共情”的方式吸引学困生的参与,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宽松的学习氛围。又如,遇到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态度要诚恳,给予学困生回答问题足够的尊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主动关怀,给予学困生更多支持、更多鼓励。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困生转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与获得他人认可的体验。因此在情感教育中,教师需要主动关怀学困生而不是将之冷落,给予更多支持与肯定的鼓励。例如在课堂上对于勇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一些机会,即使回答错误也要鼓励其勇气。通过这些关怀行为,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然后产生好好学习、回报老师的积极情感,最终推动学习质量的提升。
最后,调整学困生评价标准,注重教育评价对学困生发展的引导作用。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统一标准与试卷下,学困生往往会容易失去信心。所以在情感教育中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师也需要转变评价标准,而且注重对学困生“变化”的评价,激发学困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业成绩考核中,教师可以为每个学困生建立档案,通过上次与这次成绩的对比,发现优点与进步之处,减少单一评价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学困生发展出积极的情感,促进其不断进步。
“学困生”长期困扰着教育的公平性,对于实施全面教育产生一定挑战。学困生的产生与教师的教育、班级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困生转化不仅仅是教学问题,更与学生个体心理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结合本文研究,发现学困生产生原因,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借助情感教育提升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灵敏的知觉,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切实针对学困生特点制定情感教育策略,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