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宇,周 慧,胡 倩
(1.济宁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2.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济南 250061;3.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体育教学部,山东 日照 276826)
提要:“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对民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联性,分析了“水族舞”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让“水族舞”进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以及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等旅游开发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党中央站在人类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举措、新决议[1]。“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2],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绿色旅游发展趋势日益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生态性特征受到普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内涵,是民俗旅游业的依托。当人们在物质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促使民俗旅游业迅速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夷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地域民俗文化,与沿海渔民经济生活、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最早发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环境主义运动和生态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相对较少,2007年,Morrison在文章中提到生态文明这一理念[3]。国内一些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界定存在许多争议。2001年,廖福霖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工业文明后步入的新阶段,在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为基本目标,从而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并取得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共同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生态发展的相关实践研究迅速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国内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生态文明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本质特征是把现代经济引入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重视生态发展的“活态性”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平衡”,强调生态文明在产生、发展、传承、交流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形成的良性动态互动,促进系统继承、融合、变异的演化性可能。
生态文明是较为全面、和谐的人类社会文明,是反映社会文明状态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现代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生态文明主张将生态发展所涉及的诸多要素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开展具体保护和开发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人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贵重的、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吸引物和民俗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加的一种民俗旅游活动。生态文明作为先进的理念,必将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适度开发是生态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传统民俗与文化的统一体,既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生命力,又要加强民俗文化生态资源挖掘;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产物,既要规范旅游市场,传播文明风尚,又要倡导生态文明,摈弃急功近利,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色发展,打造精品旅游“黄金带”,在“独”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既有助于增强游客旅游体验,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与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产品,一些传统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等都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民俗旅游主要的吸引物。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环境以及其“活态”传承的特殊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保护传承和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双重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旅游资源,透出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代表了一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旅游消费持续升温,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提升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结合了生态环境特点,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规律,运用系统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在限定条件下,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高度的契合度,应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繁荣发展。当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意识略显薄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凸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也就切断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多样性迅速消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将面临短缺[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若能被政府及时发现,并采取得当措施,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治理,但是大多数需要长期的治理恢复。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活动,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把握,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意识。
随着人们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需求程度与日俱增,旅游业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以及小规模的保护;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小规模的开发以及大规模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两种水火不容的事物,旅游开发其实是带有保护性的开发,保护也可以是带有旅游性的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和人所构成的生态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融合,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强调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使开发与保护相互弥补、同时进行,以便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人们普遍认为大海具有一种神秘力量,对大海产生惧怕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渴盼,是孕育渔民崇信并隆重祭祀海神的重要原因。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得名,是鲁东南滨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海风光秀丽,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众多,境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元代,日照渔民简朴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水族舞”,并迅速在日照沿海一带的村镇得到广泛流传,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居民在春节、元宵节、祭海节、开海典礼等民俗节日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2008年,被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照“水族舞”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是鲁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传统和海洋民俗祭祀表演活动,是渔民祭海、捕捞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生产生活习俗,它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浓厚情感和敬畏之心。
近年来,日照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和深入推动“旅游富市”战略,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核心,围绕山东省“仙境海岸”区域旅游品牌,突出区域特色,全面提升“阳光海岸”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7]。大青山太极文化、莒国古城文化等系列民俗文化旅游全方位开发,日照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水族舞”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面临外在机遇,同时也面临发展瓶颈,如何判断并抓住外在机遇,充分认识并利用自身优势,了解并克服自身不足和外界威胁,是“水族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政策激励扶持
近年来,日照市政府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8],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位,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2年,日照市荣获“中国最具有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中共日照市委关于日照“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空间全域化、旅游产业融合化、旅游产品品牌化、旅游设施标准化、旅游服务精细化、旅游环境友好化,进一步打造日照海洋民俗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9],促进全市生态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地理地貌和区位优越
日照市作为山东半岛“仙境海岸”4个主体城市之一,拥有海岸线168.5千米,其中优质金沙滩绵延64千米,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于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东部沿海不可多得的避暑度假胜地。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享有“东方太阳城”的美誉。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黄海之滨,北面连接青岛市和潍坊市,西边依靠沂蒙山区,南面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接壤,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
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日照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内涵的灵秀城市。据《日照市志》记载,早在4 000年前,日照沿海居民就已经从事渔业生产活动[10],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其中,涛雒镇是一座历史文化重镇,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渊源悠久,据专家论证,涛雒文化是东夷文化和太阳文化的源头,也是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海洋文化为显著特色的民俗历史文化,为建设海洋生态特色滨海文化名城提供了文化支撑。大海是沿海地区渔民赖以生存的源泉,祭海仪式是渔民历年来的一种习俗。“水族舞”作为渔民在出海前和归海后所举行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是对大海的一种敬畏和信仰。民俗祭祀活动内容丰富,尤其是参加祭拜活动的人群居多,影响之广,在渔家众多习俗中独树一帜,是具有鲜明地域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活动。
4.“水族舞”的独特魅力
随着我国海洋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日照市政府积极开发海洋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海洋民俗文化旅游业,将“水族舞”艺术根植于日照国际海洋城内,打造出一台地域特色浓郁,以赶海园为背景,以盛传于鲁东南“水族舞”为主题旋律的《水漫金山》剧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成为日照市大型文艺展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节目。“水族舞”属于鲁东南沿海一带古老的民俗艺术文化,其表演形式以展现众多水族形象和动作为主,其表演动作类似于人们喜闻乐见的“高跷”和“秧歌”,是一项传统世俗化的表演形式,其造型多是模仿鱼、龟、虾、蟹等水族动物的各种动作,其形象栩栩如生、灵活多样,表演形式可分为集体即兴表演和带有剧情表演。
由此,日照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不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日照沿海地域的人文精神,是渔民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的重要体现,充分展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维持地域优秀民俗传统文化,传承水族技艺,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对“水族舞”的旅游开发,既可增强游客体验的愉悦感,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
1.“水族舞”日渐消失
“水族舞”是山东海洋民俗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地方民俗表演形式,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进行社会传承,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传承谱系。“水族舞”产品开发,存在传统道具笨重单一、民俗表演形式过于枯燥、海洋文化底蕴展现肤浅、游客参与率低、体验式旅游效果相对较差以及“水族舞”的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再加上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许多民间民俗项目不经意间被慢慢地淡化,曾经被人们喜爱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水族舞”也面临这种境地,逐渐淡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视野,处于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
2.“水族舞”文化渗透不足
“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表演形式独特,是鲁东南沿海一带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对于研究海洋音乐、民俗艺术和海洋民俗文化具有极高价值。目前,对“水族舞”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突出和民俗旅游市场占有率低,导致这项古老的海洋民俗表演活动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内涵丰富又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时,缺少走向大众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的运营模式,“水族舞”尚未真正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致使大批游客甚至是沿海居民对“水族舞”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都不甚了解,游客大多是以看热闹的方式参与体验“水族舞”,阻碍了“水族舞”旅游的深度发展。
3.“水族舞”传承人青黄不接
涛雒镇小海村表演“水族舞”的人较多,承载了几代人的坚守,但能够胜任“水族舞”制作与表演的人员较少,大多数“水族舞”传承人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且多数年事已高,甚至有些老艺人相继去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年轻人缺乏对“水族舞”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不愿意接受和继承这项古老民俗传统活动,学习制作与传承“水族舞”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水族舞”在制作与传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条件较差、演艺学习时间长、排练非常枯燥,并且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多数本地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留在家里创作与学习“水族舞”,就连先前的一些“水族舞”表演骨干也因为经济等问题纷纷转行,造成“水族舞”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族舞”的长远发展举步维艰。
1.政府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日照充分发挥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海、山、古、林、泉”兼备,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2016年3月,日照市委、市政府率先发出“旅游富市”强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新起点、高标准召开全市生态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日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摆到和工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给游客一个“非来日照不可”的理由[11],充分彰显了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2.市场需求日渐旺盛
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使民俗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依托地域文化的民俗旅游受到了游客的热捧,民俗旅游业呈现出新时尚,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传统的观赏型旅游向参与型旅游过渡。人们出于兴趣满足、情感共鸣的需求,以鉴赏异国异地民俗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民俗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民俗旅游日益增多,民俗文化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水族舞”以其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借助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提升服务水准和体验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
1.周边竞争激烈
受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带来的“形象遮蔽”效应的影响,“水族舞”旅游开发面临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要借鉴国内外诸多成功的经验,结合日照海洋民俗文化,依据“水族舞”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挖掘“水族舞”海洋民俗特色旅游,从休闲、度假、娱乐、养生和健身等方面为突破口,针对游客群体开发不同的“水族舞”民俗旅游产品,让“水族舞”活起来、传下去,不断创新“水族舞”民俗文化产品,提高“水族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竞争力。
2.商业氛围过浓
在商业价值指挥棒的指引下,以能否创造经济价值为标准,容易形成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导致“水族舞”资源被过度开发、自身文化特色下降,必定对民俗旅游资源有所破坏,这不仅恶化了生态环境,也给民俗文化流失敲响了保护警钟。“水族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价值是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因此,要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避免打着“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的幌子,过度追求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味迎合市场和旅游者,使“水族舞”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进一步弱化甚至消解了“水族舞”的文化价值,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导致“水族舞”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逐步丧失。
根据SWOT分析的建议,结合当前国内民俗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科学制订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严格按照国家旅游规划通则的基本要求,保证规划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12]。制订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舞”旅游发展规划,结合该地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深挖海洋民俗文化内涵,立足“滨海、水乡、古镇”,按照“古今融合、山海一体”的格局,设定民俗旅游市场发展目标,这是未来“水族舞”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政府支持生态旅游优先发展,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环境营造、条件创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水族舞”进景区发展,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加强“水族舞”旅游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弘扬地域文化。善于利用“水族舞”造型奇特、制作逼真、色彩鲜艳加之表演者众多,舞蹈动作逼真的特点,在国际海洋城打造以“水族舞”旅游特色项目为主,以展演“旱船、高跷、吕剧”为辅的海洋民俗节目,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实现对“水族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景区景点与“水族舞”文化协同发展,互惠共赢,使“水族舞”有活力、景区有魅力。
政府主打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和旅游产品类型,将景区划分为多个旅游功能区,如生态型旅游区、文化型旅游区、创新型旅游区等,通过在文化型旅游区举办“水族舞”民俗展演活动,同时邀请一些“水族舞”传承人在景区亲临现场为游客提供讲解、演示和体验制作技术活动,增强游客对“水族舞”产品的了解和体验,传承和发展海洋民俗旅游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海洋民俗旅游已然成为旅游业乃至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套节目在《走进日照》专题中播出了“水族舞”;201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套春节特别节目在《品读城市——日照》中,对“水族舞”进行详细报道。依托日照市区位优势,发展海洋城市,整合滨海、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深挖海洋民俗文化内涵,恢复“水族舞”本真面貌,展示鲁东南沿海民俗区域特色,营造浓厚的海洋民俗气氛。以“水族舞”为题材,通过人与水族的联系,描述爱情、伦理、谚语故事,创作了《龙王献宝》《鹬蚌相争》《渔翁与蚌精》《哪吒闹海》等民俗剧目,让“水族舞”旅游重新焕发生机。
借助现代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复原或改造传统道具,使之切实可用。通过海洋民俗旅游和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让大批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这项古老的海洋民俗表演活动,这是一种以追求身心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才能促使游客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并让“水族舞”重新焕发生机。
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水族舞”作为鲁东南沿海传统海洋民俗项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表演多是跑场,自由展示,动作以展示水族特点为主,至今没有固定的传承谱系“水族舞”传承的主体是个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对象。由于“水族舞”具有无形性特点,其保护和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因此保护传承人至关重要。
政府应建立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大师”工作室,为大师集中授徒、技艺交流、文化传播、研发创新提供条件。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传承人,使大师有地位、有尊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搞传承,一心一意带徒弟,为“水族舞”创意提供帮助。传承人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加强“水族舞”传承人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宣传和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对传承人的价值认知,提高“水族舞”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以综合措施保障“水族舞”传承的延续性,建立“水族舞”传承人保护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水族舞”传承人的现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明确传承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水族舞”传承人实行保护和鼓励,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贴和资金支持,就可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青年人做“水族舞”传承人的学徒,也能有效解决传承人的断层问题。由此,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大力开发“水族舞”民俗旅游,这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主导下,由相关利益主体通力协作,依靠政府、媒体、网络、其他相关企业等渠道宣传、推广品牌形象,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的宣传推介力度。一方面,借助《非物质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的契机,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参与意识,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水族舞”历史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积极发挥驻地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民间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力量。通过每年举办“大型演唱会”“民间民俗艺术文化节”和编制大型“水族舞”情景剧场,把海洋民俗风情和海洋民俗文化注入其中,突出“水族舞”地域文化特色,扩大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对“水族舞”旅游开发进行探讨,挖掘其特点,正确处理“水族舞”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注重“水族舞”的唯一性、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以保护为底线,围绕海洋地域特色来挖掘、提炼和表现,拓展“水族舞”开发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推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在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同时,为“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创建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服务,以达到既能吸引游客,创造利润,又能传承文化,促进“水族舞”发展的目的。
日照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滨海名城,要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水族舞”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示日照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水族舞”旅游开发应追求生态发展理念,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入手,既要顾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要顾及社会环境的人文传承。“水族舞”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要掌握好分寸,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定位,挖掘“水族舞”的文化内涵,保持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真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鲁东南沿海一带渔民生产生活、渔业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提高人们对于“水族舞”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和发展“水族舞”,大力宣传这一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敬老爱老等方面的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